毛概大全

发布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五)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起来便是完美的,总会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试验创新中完善和发展的。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才能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是否支持改革,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坚持真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非个人利益至上,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治中国建设的举措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4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

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第一,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第二,民主就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民主制度只不过是一种由人们定期选出政治领导进行统治的制度。第三,民主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第四,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第五,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国家形式。
法治(RuleofLaw)即“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是在社会中,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不得轻慢的一种法律原则。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最早界定了“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是“良法”
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和保障。民主是目的,法治是落实民主制度的手段。没有法治的民主是没有保障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法治是而且只能是民主基础上的法治,民主是而且只能是法治基础上的民主。
联系:第一,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和保障。民主是目的,法治是落实民主制度的手段。没有法治的民主是没有保障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法治是而且只能是民主基础上的法治,民主是而且只能是法治基础上的民主。
第二,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无法立根,甚至会走向反面。法治的确立有助于培养与民主相适应的思想、民情和道德。
区别:激情的民主与理性的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二者之间并不是天然统一的:第一,没有宪政机制约束的民主会产生“多数人的暴政”,走向民主的反面,也与法治相对立。
第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主与法治在诸多方面是矛盾的:民主社会也并不一定都是法治社会,同样,法治社会并不一定都是民主社会。

新常态
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机遇: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思路:(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和五中全会精神。(二)以人民为主体,坚持共享发展,实行按贡献(包括按劳)分配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优先发展目标按贡献分配,包括劳动贡献,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就不能一味压低工资,要使工资能够补偿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三)对外开放不仅要独立自主,还要互利共赢。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这就丰富了对外开放内涵,也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将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开始经历一次就其实质和意义来说不亚于前三十年的变革。实现这个变革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态文明关系
1总体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故从而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摆在首要位置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好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才是有意义的。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上的,人们只有处理好了人与自然地关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性,在积极努力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同时,懂得保护自然,优化和改善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节约为先,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那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随之而来,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五者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没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空谈生态文明建设也毫无意义可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4)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已经意识到以前的不顾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只顾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破坏了自然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那样的后果是没有人可以承受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人们只有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的基础,五者却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毛概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