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陶渊明《饮酒》

发布时间:2019-06-02 12:20:41

陶渊明饮酒教案

一、 教材分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

  年级学生大都是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 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有的版本作,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是有意识的注视,是无意识的见。用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陶渊明《饮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