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

发布时间:2012-05-28 15:49:32

《蒹葭》赏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说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朝廷之音曰,宗庙之音曰’”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三种。所谓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总之,《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受到启发,他们忧国忧民,批判黑暗的现实的诗篇,在精神实质上,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注释】
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蒹:末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一方、一边、一旁。
溯洄(素):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从,寻找,追寻。之:她。
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溯游:顺流而下。指直流的水道。
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间。
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夕):干。
湄(méi眉):水边,即河的岸边。
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跻(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坻(chí池):水中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四):水边。
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文本分析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相会不易,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

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示时间变化,体现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

道路:长右,追寻的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涘、央沚,空间推移,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

艺术分析

1、语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适应口头文学记忆和传播方便的需要;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仅仅几个字的变换使用,体现了——

时间的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

空间的变换: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水中坁、水中沚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2、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虚化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3、诗歌在总体上有一种象征意味
诗中的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既可看作是意中情人,也可看作是贤才高士,还可看作是某种理想境界……

名句赏析及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主题:《蒹葭》全篇3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练习题

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 ”、“水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

[ ,白 ……蒹 ,白 。……蒹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所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8.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9.诗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本诗到底是写爱情,还是写理想、写隐士,还存在争议

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10.比较《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 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1.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极力渲染这一点呢?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姑娘所处的位置,具有朦胧之感。从侧面表明自己对她的一一往情深。这两句诗塑造出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

2.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蒹葭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