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768585


“这是我的位置”
在幼儿园里,老师如何处理孩子们的“纠纷”,这是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也是一门教育教学的艺术。本文试图用一件真实发生的小事例对其进行分析。、案例描述
午餐后,老师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椅子抬到课室中间,再去拿自己的拖鞋出来换。于是,小朋友们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聪聪眼泪汪汪地对老师说:“老师,明明坐了我的位置!”于是老师向明明求证,“明明,这是你的位置吗?”明明见状,委屈地说:“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位置。”因为老师没有亲眼见到他们摆放自己的椅子,而旁边刚好有两个空位。于是老师只好向第三位小朋友胖胖求证。“胖胖,这是谁的位置,刚刚是谁坐在你的旁边?”胖胖说:“这是聪聪的位置。”于是老师便转向明明:“明明,这是聪聪的位置,你坐错了,要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知道吗?”明明听后,只好坐到旁边的空位上,但却伤心地哭了起来。聪聪则满意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老师看见明明哭得很伤心,就安慰起他来:“明明,坐错了位置没有关系,只要换过来就没事了,下次记住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就行了,别哭了,好吗?老师喜欢你。”明明听后,哭得更伤心了。
老师看着聪聪满意的表情和明明委屈的样子,开始反思起来,自己的判断是不是错了?、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一、老师没有深入地了解幼儿,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解决幼儿之间的问题,不相信孩子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对事件只作了表面而简单的处理;二、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急于求成,没有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认为自己作为老师作出的判断就是正确的;三、孩子作为事件发生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被忽视了,因此本次事件只是出现了一个为结果而产生的结果,即只追求椅子的归属而没有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过程,没有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而产生的结果不仅不能为幼儿所接受,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其实,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幼儿之间各式各样的纷争都时有发生,老师在发现后,会本着对幼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幼儿之间的纷争进行妥善的处理。在多数的情况下,作为成人的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教师往往会用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幼儿的行为,把他们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希望他们形成谦让、正直、善良、勇敢等好的品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没有很细致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心理需求。
在上述案例中,两个小朋友为了一个位置相持不下,那么,当然是有其中的一个记错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怎样坐才是对的,到底是谁搞错了自己的位置呢?如果说老师亲眼见证了孩子搬椅子的过程,就能确定到底是谁坐错了位置。可是,老师在不清楚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时,依据第三者的描述就对孩子的纠纷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这样做出现的无疑是两个结果:1.对幼儿矛盾的解决做出


了正确的判断;2.在幼儿矛盾的解决上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出现幼儿不能接受的结果。
这两种结果都有可能造成事件中出现的状况,明明哭得很伤心。有可能是明明真的坐错了位置,老师叫他换过来,他自尊心太强,认为自己犯了错误就会被老师否定,所以尽管老师说:“记错了位置没有关系,换过来就可以了。”他仍然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被老师发现并指出,所以就伤心地哭了起来。第二种结果就是老师根据第三者的言论所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明明想,这本来就是自己的位置,而且他也对老师说了“这本来就是我的位置”,可是老师没有相信他,转而向第三位小朋友求证“胖胖,这是谁的位置,刚刚是谁坐在你的旁边?”,在胖胖做出回答后,老师却相信了他。这样就会给明明这样的心理暗示:老师不喜欢我,可是我说的是实话,所以就算我说了实话老师也不相信我。他觉得很委屈,于是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想把自己很好很能干的一面表现给老师看,如果老师表扬自己,他们就会很高兴、很满足,因为这说明老师喜欢自己。在打针的时候,就算很痛他们也会忍着不哭,还会对老师说“哭的是小宝宝,我现在长大了,不怕打针了”“老师,我打针也不哭的”。老师请小朋友叠毛巾的时候,他们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叠,叠好后还会很肯定地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当这样的心理需求得到


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很兴奋,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努力。事实证明,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幼儿,往往会表现得比较自信和乐观。而那些老师不常关注和表扬的幼儿,往往就会呈现出自己不自信的一面,会比较沉默。如果幼儿之间出现了纷争,他们需要自己的行为被老师肯定的心理需求就更加强烈,若是自己被否定了,有的幼儿在心理上就会承受不了,心理受到了打击,自信心也会下降。
在上述事件中,老师对事情的调查还不够深入,认为在三个人里面不会有两个都说谎,于是就只凭简单的几句话“明明,这是你的位置吗?”“胖胖,这是谁的位置,刚刚是谁坐在你的旁边?”“明明,这是聪聪的位置,你坐错了,要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知道吗?”就对聪聪和明明两个人的行为作出了判断,其结果就是,无论老师的判断正确与否,都让明明觉得自己被老师否定了,他的心理承受不了老师的否定,于是就哭了起来。就算老师安慰他,告诉他做错事情没有关系,只要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并且表示老师还是喜欢他的,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哭了起来。这不仅打击了明明的自信心,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就是明明以后再也不和聪聪玩在一起了,因为如果和他再出现了矛盾老师也不会相信我的。而聪聪呢?一出现了和别的小朋友的矛盾就会立刻向老师告状,反正老师会帮我解决问题的。这样的结果,相信谁也不愿意见到。
让我们来试想一下另外一种结果,老师让聪聪和明明自己想办


法解决这次矛盾,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在老师的鼓励下,聪聪和明明自己协调好座位,两个人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老师则给于他们充分的肯定,他们则高兴地笑了。通过这件事情,他们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解决后又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与肯定,他们体会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以后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不会只知道向老师求救了。
所以,老师在处理自己看不见得纠纷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提高了幼儿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而老师对孩子也能更省心,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