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7-14 07:17:59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中明发 费雨濛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公开课。课程结束后,张有金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评价与指导,即便抛开内容不说,仅仅评价角度之全面、观察细节之具体,已然令我震惊。我突然感觉到,以前的课真的是“闷头瞎上”,有很多标准不要说没有达成,甚至是根本没想过要达成。经过大家的指导,我对自己这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针对教学设计本身:

1.基本的文学常识没有和学生讲明:

这节课的主体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标点、语气词的揣摩来把握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但文言文本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后人所加,也就是说,学生并不能从标点中揣摩到作者本意,充其量能从中读到编者的理解罢了。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我却没有和学生说明白,是一个较大失误。

2.教学设计太过死板:

本节课看似步步推进,其实只是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亦步亦趋,整节课缺乏随机生成的新问题、新活动。其实这也反映出我对课堂的驾控能力还很欠缺,正是因为怕随机生成的内容无法把控,所以才不愿、不敢去触发新的“点”,以牺牲学生的创新活力为代价,来保证教师课堂的稳妥。我想,以后的课堂应更大胆些,即便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多思、多讲、多辩、多问。就算偶尔偏离轨道,就算教师会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又有何妨?

(二)针对与学生的互动:

1.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反馈不足:

有一位同学将“肃遂拜蒙母”译为“鲁肃于是拜见吕蒙”,我并未纠正。说实话课后我对这一环节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可见自己在倾听学生回答时不够专注,对学生的回答不够重视。当时的我在想些什么?应该是在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下面的步骤是怎样?我接下来该做什么?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即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才是最重要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思路放在第一位,而是应该全心全意以学生为主体,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与他们进行交流。

此外,针对学生的答案,我给出的反馈十分单一,基本上就是“很好”“不错”。但这一缺憾应该如何改进,我至今还未摸着门道。究竟如何才能给出既简洁又有价值的反馈?学生回答正确时除了表扬教师还应给予哪些反应?学生回到偏离时怎样才能引导他们且不打击其积极性?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2.部分时段教师自说自话:

在课堂进行到约30分钟时,全班出现了五位开小差的同学,而这一时段恰恰都是我在自说自话。一个问题抛下去后,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还没说上两句,我就接过话头自己把“标准答案”补充完整了,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失去了兴趣。

仅仅针对这堂课来说,主要原因是时间来不及了,我急着赶完教学进度。但反思日常教学,我也常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总嫌学生答得不好、不完整,不如我自己来说,有时学生刚刚搭到点边,我就赶紧帮他全部补充完整。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而我也会在引导学生方面日渐力不从心。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的收获实在超出原先的想象。这是一节令我感到畏惧的课。张有金老师说,他曾设计过一节课,自觉十分完美,可真正上下来却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听了心里有很大感触。记得在上交初稿时,我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心想虽然离“完美”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至少也能落着个“大差不差”。谁知第一次试上非常失败,和预期的效果完全不同。后来我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再试,再改,再试,再改……我发现,无论如何修改,总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如果不是客观条件所限,我想这一节课即使永远改下去,也不可能达到所谓“完美”。

直到正式上课结束,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自己的种种缺陷,实在是深感畏惧。并不是畏惧他人的评价,而是畏惧这广极深极的教学艺术,畏惧自己如此渺小而不自知。今后的路还太长,且容我一步步走来。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