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理论,本质及分类

发布时间:2020-07-10 01:27:10

 2.非合适性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非合适爱情也是常见的爱情类型之一,实际上是一种真实的爱情,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爱情,只是人们在现实爱情生活或爱情中感觉美中不足或彼此不适应。因此这种非合适爱情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完美的彼此有缺憾的爱情。

    非合适爱情的特征:1)好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性善良(必要)、道德人品优良(必要)、理性精明能干(重要)、有才华知识丰富(重要)、职业和能力较好(重要),外表和性格一般(不重要)等。2)不好的方面:性格暴躁固执,外表一般,生活习惯不好,业余爱好古怪、交际圈复杂等,这种爱情缺乏必要的沟通、讨论和理解,双方在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彼此不能求同存异、不能相互忍受,这种爱情关系和爱情生活没有很多可持续价值,这种爱情有之缺遗,丢了可能会比持续下去更好。



                                           3.科学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比较多的爱情是比较经验性和比较感性的爱情,例如虚伪的爱情、真实爱情、非合适的爱情。但是人们所追求的完美爱情其实是不存在的。其道理很简单,人不是完美的,人总会有缺点,只是人的缺点多少而已。所以爱情需要科学的理性,才是真正完美的爱情,才是科学的爱情。所谓科学的爱情是指在真实爱情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理性成分和科学成分,使爱情保持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科学爱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的爱情首先是真实的爱情。因为只有真实的爱情,才能体现出人真实的本性、性格、人格、品德、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观、财富观等内容,才能全面反映人的真实面目。只有真实的爱情和爱情生活,才能识别出人真实的优点和实在的缺点,才能为客观评估爱情风险提供科学基础和事实基础。 

    2)科学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前面我们提到,传统的真实爱情是经验性的感性的爱情。如果爱情只凭借经验和感性,还凭借我们的直接感觉,人们仍然跳不出传统爱情的圈子,人们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爱情的禁锢。爱情只有与理性结合,才有可能保证爱情合理科学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减低爱情风险和生命风险。才能面对各种爱情风险,正确对待爱情。

    3)科学爱情是知识型和学习型的爱情。爱情需要科学知识来丰富其内容。现代爱情是知识的爱情,是科学的爱情,更需要科学知识来不断丰富充实,才能持续、发展、成熟、完美。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要拥有科学的爱情,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才能丰富爱情、充实爱情,为科学真实的爱情提供雄厚的智力资本。

    4)科学的爱情是理性、感性和科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因为感性的爱情是传统原始的爱情,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理性的爱情,既有温暖又有冷酷,不能保证其在现代社会持续和长久。理性的爱情给人过于理智冷漠的感觉,却让人无法体验到爱情的温暖和温馨。科学知识的爱情给人过于单调刻板的直觉,无法给人灵活变通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温馨。因此只有理性、感性和科学知识完美统一的爱情才是科学的爱情。科学的爱情给人温暖与情致、理智与变通 、知识与睿智等美好情感。

虚假爱情的科学鉴别 



    爱情具有风险性,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爱情不确定因素。如何规避爱情风险呢?首先要了解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类型及其风险系数。在现实中,就爱情的风险性而言,我们把爱情可分为科学爱情、真实爱情(简称真爱)、非合适的爱情和虚假爱情(欺骗性或虚伪性的爱情,即假爱)。根据爱情风险系数大小,科学爱情的风险系数最小,真实爱情的风险系数比较小,非合适爱情的风险系数比较大,虚假爱情的风险系数最大。

其次、学会科学地鉴别不同类型的爱情,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科学合理规避爱情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科学鉴别和正确把握不同类型的爱情,来减低和规避爱情风险呢?下面我们四种类型的爱情提供相对科学的鉴别方法。

    1.虚假爱情的定义和表现

虚假爱情是以欺骗或隐瞒方式达到预期的不正当目标而得到不正当的爱情或婚姻。虚假爱情的定义表明,其爱情方式非法、爱情目标不道德、爱情结果不合法性和挫折性,因此虚假爱情具有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风险。

虚假爱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拐卖妇女、买卖婚姻、诈婚骗婚、胁迫婚、隐瞒性的严重疾病婚、隐瞒性的生理缺陷婚、婚外情、未婚先孕式的催婚和逼婚、一夜情、催婚草婚、闪电婚、包二奶等。这类爱情不是诚信自由恋爱,而是为了不合法的利益和目标、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不道德不合法的婚姻。因此这类爱情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而且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具有很大的政治法律风险。

    2.虚假爱情的特征

    虚假爱情必然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手段非法性。虚假爱情往往通过谎言、承诺、诱惑、欺骗、隐瞒事实、威胁、强暴、恐吓等手段,或通过谎言而发誓承诺,或骗取他人信任,或威胁他人接受,或利用心理诱骗,或通过隐瞒真相或事实,从而得到所谓的爱情。 

    2)爱情目标不道德性。虚假爱情的目标要么骗财、要么骗色,要么骗取信任,要么以生小孩骗婚。由于这种爱情的动机不纯洁、不道德、不人道,致使这种人在行为、语言、处世等方面表现出自相矛盾,从而暴露其目标的不道德性。

    3)爱情内容的虚伪性。虚假爱情的本质就在于其虚伪性、不真实性,这种人在爱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缺乏人道、极强的功利性,并且只求索取或很少奉献关心照顾对方,完全视对方为达到自己利益的工具。

    4)爱情的基础人性恶丑。虚伪的爱情往往表现出人性的丑陋和厌恶。由于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的本性,因此虚伪爱情往往经不起现实和时间的考验,任何谎言和欺骗在长时间和长期生活面前,不得不暴露出欺骗者的丑恶面孔和令人厌恶的本性以及其自私、丑恶、残忍的本性。

    5)爱情结果的伤痛性和非法性。虚假爱情最终必然造成各种惨重损失和情感伤害及心理痛苦。虚假爱情不仅使人的沉淀成本最大化,而且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和情感痛苦,严重影响人的情感发展和事业发展。

   3虚假爱情的鉴别

   1)鉴别爱情目标虚假性。虚假的爱情目的不是为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而共同持久生活,而是以骗取感情或信任来满足个人利益或某种自私欲望。这类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地位与权利、社会地位与名誉等方面。自私的欲望通过强占、欺骗、隐瞒、自私、暴力、威胁等手段来满足。这种爱情因为其动机不纯而表现出其潜在的虚伪性。

   2)鉴别人性丑恶。人性善良是建立真实爱情的基础。善良的人本分实在,守信承诺,谦虚大度,关爱人利他。人性丑恶的人在爱情关系中常表现出自私、自利、固执、狭隘、嫉妒、虚荣、斤斤计较、贪图便宜、失信食言等人性。

   3)鉴别获得爱情手段的欺骗性。虚假的爱情总是不择手段,投其所好,最大限度地索取。这种爱情不讲道德和仁爱慈善,这种人容易失去理智地处理爱情关系,或暴力威逼恐吓,或诱惑欺骗,或蛮横胁迫,或赌注许诺等等方式。真正的爱情以真诚的态度,忠实地付出热烈的情感,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理智地处理爱情关系和家庭关系, 全心全意地奉献。

   4)通过对方人际关系的优劣,鉴别对方的爱情污染程度。通过交际圈,侧面了解对方的交际和为人处世的真实情况。首先、通过对方的朋友和亲属了解他们的婚姻、爱情、经济、品德、人格、名誉、处世等状况,来真实地鉴别爱情的真伪。中国不是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说法?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周围的朋友几乎都是离婚或再婚的,那么她/他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朋友的爱情熏染,无意识地对爱情和婚姻进行模仿,甚至也产生不信任或恐惧感,这将必然影响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其次、通过对方家庭背景调查来了解对方和对方的家人、亲戚、姐妹兄弟的实际婚姻、经济、人格情况。人们可能听过“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的说法。父母的言行、观念、处世、婚姻模式等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必然使之成为子女模仿效法的楷模。因此根据对方生存环境也可以综合评估彼此的爱情风险。

    5)通过调查对方个人生活和情感历史、家庭背景和重要事件来评估对方真实性和忠诚度。通过调查对方的生活历史和工作历史,了解个人长期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来了解人的本性和为人处世,了解人的生活观、道德品质、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等观念。揭示现实生活中人的双重性,即人有优与劣、真实与虚伪,奉献与自私等双重性,因此通过对个人历史和家庭背景以及其重大重要事件的调查,可以了解对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别是非能力和社会能力,了解对方的人格独立性和人品优劣。

    只有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和采取系统与科学的方法,才能鉴别爱情的真伪与优劣,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估现实中的爱情风险,才能规避和降低爱情风险。虚假、欺骗的婚姻或爱情不仅经不起时间和生活的检验,而且会迟早暴露出其虚伪自私的真实面目。

 真实性的爱情

   我们把科学爱情、真实爱情(简称真爱)、非合适的爱情都称为真实性爱情。                      

                        真实爱情 



    真实的爱情,即真爱,就是以谨慎的态度,以善良纯朴的本性,以真实相互奉献的方式,以快乐幸福为感觉,以缔结永久婚姻关系为目的的现实的爱情。它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情感,也是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目标,是人们以真实的态度严肃对待并积极追求的理想情感。

    1.1真实爱情的特征

    1)爱情的合法性和道德性。真实爱情往往建立在自愿、平等、互爱、互信、互尊等的基础上,通过正式约会、相互沟通交流等手段,赢得对方的喜爱和仰慕,建立真实恋情,经过热恋、订婚、结婚、组建家庭等过程,使爱情关系得以丰富和延续,从而得到真正的爱情。 

    2)爱情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真实爱情的目标就是以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缔结真实的爱情关系、互爱互助互利为最低目标,以永久性共同生活为最终目标。因爱情的两个目标明确,而且实现爱情目标的方式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因此真实爱情的可行性往往通过人们的爱情行为实现的。这种爱情行为表现在行为、语言、观念、处世、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统一,从而使人们情感升华和心智成熟。

    3)爱情内容的真实性和一定的科学性。爱情的本质就在于其真实性。因为爱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互利、自愿平等、互信互尊、相互关爱以及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同时爱情关系以坦诚态度对待,因而体现出其真实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

    4)爱情结果的愉悦性和共享性。真实爱情给人带来快乐和信心,带来安全和真实的感觉,带来身心愉快,使彼此在爱情中共同分享爱情欢愉,共同分担责任和义务,共同面对困难,共同经受挫折的考验。

    1.2 真实爱情的鉴别

     1)爱情目标的真实性。真实爱情的目标是为了建立长久爱情关系而缔结婚姻组建家庭而共同持久生活,互尊互爱,相互满足对方的合理需要,促进彼此的自由发展和人格健康完善,并尽力给对方带来快乐和幸福,共同促进彼此家庭成员进步与发展。爱情关系中的功利性行为直接反映了爱情目的的虚伪性。

     2)鉴别人性善良的真实性。人性善良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建立真正爱情关系的基础。善良的人总乐于帮助困境中的人和弱者,总想别人之所想,尽自己本分,忠诚实在,信守承诺,谦虚大度,关心人爱护人。

     3)爱情手段的合法性。真正爱情是以真诚态度,忠实地付出热烈的情感,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信守承诺,理智地处理爱情关系和家庭关系,全心全意地奉献。虚假爱情总是不择手段而最大限度地索取。这种人不讲道德、仁爱、慈善,对待爱情使用暴力威逼恐吓、诱惑欺骗、蛮横胁迫、赌注许诺等方式。

     4)了解对方的交际圈和家庭背景。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对方的交际圈,可以通过同事、朋友就对方的处世、性格、道德、人格、人性、能力等全面评估。通过了解对方家庭背景,可以了解对方父母的人性、人格、处世、能力等,从而可以就对方的价值观、人性、道德、处世、性格等进行系统了解和正确评估决策。

  (一) 爱情的构成理论 



                             1.爱情三要素论 

    1.1休谟的爱情三要素论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爱情是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以及肉体产生的生殖欲望和浓厚的善良结合而产生的感情。他认为,美貌可以产生愉快的感觉以及肉体欲望。性欲是爱情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没有性欲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会有爱情。

    1.2鲁宾的爱情三要素论

      美国学者鲁宾(Rubin )于1976年提出了爱情三要素论。这三要素包括亲近、关怀和亲密。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爱情。1)亲近或依附(Attachment),就是希望所爱的人能留在身边,即愿意与对方长相厮守,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的依赖。2)关怀或关爱(Caring),是对所爱的人问寒暖,关心倍至;即在对方特别需要时,愿意向对方伸出援助之手。3)情意或亲密(Intimacy),是一种两情相悦、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互信互谅,包含了自我袒露、彼此了解和信任。

    1.3爱情三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爱情本质上是性爱、理想和责任的统一体,是由性爱、理想、责任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情感体系。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客观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与对方结为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其中,性爱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理想和责任是爱情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及精神基础,是爱情的社会性内容;性爱赋予爱情中的理想、责任以特殊的情感素质,理想、责任使性爱摆脱动物式的性欲,成为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这些要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爱情健康发展。 



                        2.爱情三角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斯坦恩伯格(Robert Sternberg)于1988年提出了爱情三向度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基本元素。1)亲密(intimacy)即“爱情的情绪(感情)”元素,是一种两心相联系的情感经验,是指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相惜、心灵结合的情感,表现为亲近、接纳、沟通、支持、鼓励等心灵默契。

2)激情(passion)即爱情的动机元素,是带有浪漫和吸引力以及性驱动力和生理冲动的偏动机向度,是两人交往时凭借感觉通过沟通和分享来拥有个人生理需求和冲动,表现强烈思念、亲吻、愉悦、拥抱、性欲、爱抚、外表吸引力等。

3)承诺(commitment)即爱的认知元素,指两人间认知性的感情承诺,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两人维持长久情爱关系的原动力。承诺在爱情中占主导地位,常表现为忠诚和患难与共等,并借订婚、结婚等付诸现实。

“完美爱情”需要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并且互为平衡,即两人之间必须在情绪上、生理上及认知上的相互满足和肯定。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三者不可或缺的完美爱情十分罕见,而且爱情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不平衡分布和不同组合所酿成的。因此Sternberg依据这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主要有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是多亲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责任感的结合,却缺少了激情等等。盲目的爱(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行很好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

   此外,还有完美式爱情、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等七种类型。然而Sternberg的理论却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验证。 



                                  3.爱情四要素论

     3.1弗洛姆的爱情四要素理论

      当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爱的艺术》中阐释了关于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包括爱情四要素理论。弗洛姆认为,爱主要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等基本要素,缺乏这几个要素的爱都是残缺的爱。真正成熟的爱是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的有机结合。爱情就是对生命以及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只能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责任心是关心的另一方面,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努力使对方成长并发展自己。缺乏尊重、责任心就蜕变成控制和奴役别人。尊重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而成长和发展。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都会是盲目的。

     3.2马克思主义爱情四要素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即性欲、 情感、 理想、义务四要素。完整的爱情是由四个因素组成的。1)性欲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需要承担道德责任的义务,只是爱情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是男性或女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往满足机体性需要的一种本能冲动,是性的激发和准备状态,是情欲意图和感觉造成性的欲望或驱动力。2)情感是爱情的核心因素和中心环节,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3)理想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4)义务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4.爱情五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真正的爱是谦恭的、勇敢的、真诚的、有纪律的和发自内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给、关心、责任、尊重以及同等深度的了解就是爱情的五要素。这五个要素相辅相成,体现为成熟完美的爱情,集中体现在一个心智成熟、人格完善的人身上。

   1)积极的给就是符合对方需求的爱的付出。越是成熟的人,越懂得付出爱;相应的就往往也容易得到别人的爱情。爱的付出与个人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并不是只要投入身心就能获得圆满的感情。要获得真正的爱情需要先付出真爱再收获爱情。正如《道德经》中的"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2)关心就是在对方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关注和爱护的持续过程。人的情感也像海水一样潮涨潮落,爱情也不例外。在爱情高涨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别人的关心和体贴。在爱情处于低谷的时候,人们最需要最渴望被关心。此时,即使是平淡的关心和体贴,也能使对方感动不已。想激发对方的爱情,但是又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爱就不可能产生。 

   3)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和应当完成的事情。责任心即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精神和态度,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所做的事情敢于承担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主动态度和精神。

   4)尊重就是客观而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自己的个性(包括优点和缺点),就是帮助对方认识和发现自己,并使对方更好成长和发展。尊重对方就是一种能力、意愿、态度,就应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意愿控制或改造对方,使对方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如果爱情失去尊重,人们往往就容易打着"责任心"的旗号去控制和奴役对方。尊重首先要求自己有独立的人格、完善的心智,具备尊重人的能力和素质;其次学会尊重对方,却不是控制或占有对方,爱别人就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生活。

   5)同等深度的了解,作为爱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对方的皮毛。爱是一种以依附类型为基础的亲密关系。只有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才可能与别人发生亲密关系。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首先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再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超越自己的关注点,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



                          5.爱情三因(元)理论



   爱情三因理论认为,在爱情关系发生、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着爱情行为和爱情关系的成因有动机、情绪、认知等三类,它们分别表现为热情、亲密、承诺三种要素。这些成因从时间和程度两个维度可以表明爱情关系的久暂。

  1)爱情的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虽然未必全是在于生理需求,但不能否认性驱动力是原因之一。爱情行为的发生,除在的性驱动力之外,外在诱因也是主要因素,即异性之间身体、容貌上彼此吸引。

  2)爱情的情绪成分。情绪是由刺激而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激动状态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分,在此七情之中应属于爱情的情绪成分,除了爱与欲外,可能还有其他成份。有过恋爱经验者,几乎都体验过所谓的“酸、甜、苦、辣”爱情滋味。

  3)爱情的认知成分。相对与情绪和动机而言,爱情的认知作用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二者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爱情的开关或是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的热度并给予适度的调节。

  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各自单独在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中分称之为热情、亲密、承诺,那么以情绪为主的性关系是炽热的,以动机为主的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主的性关系是承诺守的。现在三种不同爱情关系及其在两性关系维持的久暂,可以用曲线表示。



                              6.爱情三角形理论



   美国罗伯持舍思伯格和埃尼贝尔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角形理论把伴侣之间的情爱、性爱和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看成是爱情三角形的三边,当这三大要素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男女双方就进入象征着理想爱情的等边三角形。而非等边的爱情三角形是情爱、性爱和持久关系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种种不平衡或不和谐的组合,因而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很难过渡到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婚姻关系并持之以恒。该理论对爱情的稳定性和和谐性提出了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爱情类型理论



      前面我们讨论并认识了爱情的定义和构成,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对爱情的类型进行科学的比较。通过爱情类型的科学分析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爱情,可以帮助我们今后更好的辨别各种爱情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自己的爱情和未来的幸福。

     由于人们对爱情认知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又导致了人们划分爱情类型的标准出现了差异,因此爱情的类型自然也不相同。例如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将爱情分为不同类型,并称之为爱的类型,古代的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爱情,现代的性(性欲、性爱)的爱情等;现代心理学采用科学分析方法,按爱情表现的行为方式不同而分类,并称之为爱的形式。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由于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所以爱情的类型也很不相同。

     不过,在许多爱情理论中有两种分类方法最受重:一种是爱情类型理论,另一种是爱情成分理论。其中,爱情类型理论又可以分为爱情基本类型理论和爱情类型理论。下面我们从以上三种类型理论来讨论爱情的分类。

      1.爱情基本类型理论(Companionate/Passionate Love Typology)

对爱情的类型学研究而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显得更直接相关。社会心理学对爱情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鲁宾(Rubin,1970)著名的区分爱情(Loving)和喜欢(Liking)研究。正是因为Rubin的爱情系统研究成功地区分了爱情和喜欢,此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和探索爱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他们对爱情的类型学划分出现了爱情基本类型理论、爱情类型理论、爱情成分理论以及爱情依恋类型论。

    爱情基本类型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atfield 和Walster(1978)最早研究爱情类型并对爱情两分法的分析框架。他们依据两人之间的情绪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等三个方面的重大差别,从类型学角度将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和狂热型爱情 (Passionate Love)两种,而且认为伴侣型爱情是爱情的基本特征。这一爱情类型“两分法”不仅在爱情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并在后来一系列研究中被证明是爱情最基本的分类法。

     有许多心理学家和爱情学家都应用这一理论对爱情进行分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E.Hatfield,1988)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把爱情分为两类,即伙伴爱、激情爱。沃尔斯特把爱情分为两类:狂热式爱情和友谊式爱情。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根据爱情的真实性,人们把爱情分为真实爱情和虚伪爱情。真实爱情常被称为是真爱,是从内心发出被感受到的关心和照顾的现实中长久坚定平实的爱情。虚伪爱情是虚假、短暂、不道德的,是为特定目的或利益而虚假欺骗得到的。从投资学意义上说,真爱的投资收益呈现递增式正增长趋势,假爱的投资收益呈现递减式负增长趋势。

     根据爱情的道德性与否来分,爱情可分为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如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爱情都是正当道德的。不道德的爱情是指违背法律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的,如第三者的爱情、情夫(妇情)式的爱情、同性恋式的爱情。

    从宗教信仰上看,爱情可分为宗教式的爱情和非宗教式的爱情。宗教式的爱情就是信奉宗教信条和教义,通过教堂证婚结婚,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爱情,主要在把宗教定为国教或政教合一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其它一些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非宗教式的爱情,就是通过自由恋爱或媒妁介绍而相信缘分形成的、不相信神或上帝、不通过宗教仪式确定而通过法定程序确认的爱情模式。

     2.爱情的类别理论(Love Styles Theory)

      这个理论是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艾伦.李(,1974)的爱情基本类别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Lee归纳了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访谈等各种资料,研究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关系,定义了六种爱情类别,它们分别是:浪漫型(Eros,不实际却美丽)、游戏型(Ludus,不负责任却有乐趣)、朋友型(Storge,平凡却又持久)、占有型(Mania,令人动容又令人窒息)、现实型(Pragma,重理性难免功利)、奉献型(Agape,丧失自我却令人感动)。Hendrick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量表,实现了对这六种爱情类别的量化测量。这套量表在社会心理学界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广泛应用。

     从现代爱情关系上分类,6种类型的现代爱情如下:1)浪漫式爱情。其特征是将爱情理想化,强调形体美,追求内心与肉体融合为一的境界。2)游戏式爱情。其特征是视爱情为游戏;只求个人需求满足,不肯负仁义道德责任;因而频繁更换恋爱对象,并视之为家常菜。3)伴侣式爱情。其特征是在缓慢了解中友情发展成为爱情,故称之友谊式爱情。这种爱情中,存多于热情,信任多于忌妒,是平淡而深厚的情。4)占有式爱情。其特征是把人和人的爱情当作物品一样严格控制、强烈占有。这种爱情常表现为霸道和不尊重、不信任,自私成分比较多。5)奉献式爱情。其特征是信奉爱情只是付出不求回报的原,甘愿为爱人付出牺牲一切,但不是不要回报。6)现实式爱情。其特征是将爱情为生活实际日用品,但求彼此实际需求的满足,不求理想追求,此为典型的一般爱情。 

    根据爱情主体特征,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1)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得到对方,总想尽可能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往往是不客观的判断。2)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3)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心理和情感十分依赖所爱的人,结局多为悲剧性。4)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5)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6)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爱情的依恋类型理论(Attachment style theory)。该理论属于爱情的类别理论,是从根据爱情关系中男女的依恋程度,给爱情加以分类。1987年Hazan and Shaver尝试将发展心理学家的母婴依恋关系类型运用于爱情关系研究之中。他们认为,爱情与同婴儿和母亲关系的构建过程类似,浪漫爱情就是两个成年恋人形成情感纽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生物的过程。因此他们根据男女的依恋程度提出了三种依恋风格不同的爱情类型 (Attachment style),即安全型爱情(Secure)、躲避型爱情(Avoidant)和焦虑型爱情(Anxious/Ambivalent)

    3.爱情成分分类理论

根据爱情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关系,给爱情以分类。比较著名的爱情成分理论主要是美国学者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包含三个要素,即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Decision/Commitment),在完美爱情中三要素不可缺或并互为平衡。 Sternberg依据这三要素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是多亲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责任感的结合,却又缺少了些激情等等。盲目的爱(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但Sternberg的理论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验证。

一)西方爱情的本质 



     关于爱情的本质,古代希腊时期罗马出现了“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两种爱情本质论。

     所谓“肉体之爱”的爱情本质论认为爱情是肉体的吸引、性欲的感受和恋情。这种观点主要认为爱情的全部内容就是性欲的满足和两性的结合。在古代西方哲学家休谟曾把爱情归结为“美感”、“性欲”和“善意”三种不同印象或情感的结合,把爱情看作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追求异性的生理需要,是男女之间的情欲,忽视了爱情的本质是社会内容和时代色彩;到了现代体现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泛性论”,即爱情的核心就是性欲,把人类爱情和纯粹动物的性欲等同起来,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否定爱情真实存在的种种言论,这些成为自然主义爱情本质论在理论和现实中的真实表现。

     所谓“精神之爱”的爱情本质论认为爱情本质上是高尚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体验,是精神上的两性关系,仅是男女双方精神上的融合,是男女之间在精神上有意识地对异性的追求和爱慕。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具有正确的爱情,他就应当从一开始和美的形体交往,爱一个能使他产生精神美的形体。”而柏拉图认为:爱情应该是纯粹性的精神体验,是没有肉体基础的灵魂融合。这种超越肉体的爱情被定义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种观点主要表现为超理性主义的爱情本质论。该理论认为,爱情与性欲毫不相干,性欲是低级的兽性,爱情是一种丝毫不带具有兽性的高尚的精神活动,与性没有任何的关系,把爱情看作是纯粹的精神,否定了爱情的自然基础——性欲,将性欲排斥在爱情之外,漠视人的欲望,完全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一脉相承。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近代的黑格尔等。

     到了近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说:“男女之间最高尚的爱是自由的、无畏的,是肉体和精神平等的结合;这种爱不应当因为肉体关系而失去其理想色彩,也不应当因此对肉体关系发生恐惧之心,认为肉体之爱必定阻碍理想关系的实现。爱,正像一棵大树,她的根子要扎在泥土之中,但树枝却高可参天。” 因此,爱情本质上是美好和谐的性爱与有感情、有理智、有道德的精神生活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爱情本质 

     爱情的本质最早被恩格斯揭示并赋予科学含义,以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又给以科学论述。马克思主义爱情本质论认为:爱情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的自然属性是指成熟健康的男女自身的性欲和性需求以及性爱,它们是爱情产生的最基本的生物前提;爱情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性需求不是以一种自然方式来满足,而是以一种内容丰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方式来进行的,是人的情爱,即人的性欲本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个体社会化的属性。

    总之,爱情的生理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性爱或性欲,爱情的社会本质即爱情的社会属性,也就是情爱。因此爱情的本质是性爱和情爱的和谐与统一,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与统一。

(三) 中国爱情的本质

    爱情属于精神领域范畴。不同时期的爱情状态总是同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水平相适应的。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几千年来,对爱情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往往通过历代诗人所写出的与爱情有关的诗词歌曲以及小说等其它文学作品反映出来。例如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爱情“牵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许多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总是被千古传颂。

    在爱情方面,封建纲常礼教和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在爱情之上处于绝对被动,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型婚姻似乎成为传统社会天经地义的爱情模式。这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社会权势和家族利益迫使古代爱情和传统爱情成为当时社会制度下的功利性爱情,即政治爱情和经济爱情。因而追求自由恋爱的爱情成为人们天生的奢望和理想。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一方面对许多爱情悲剧的批判和揭露以及同情,另一方面表现出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中国古代和传统的诗歌、词曲、小说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和传统爱情的这一本质特征,即中国古代爱情和传统爱情的本质是当时社会制度下利益性或功利性婚姻制度的反映,对才子配佳人的自由恋爱的姻缘向往是古代爱情理想化的重要特征。古代爱情的这些特征和本质在古代诗歌、喜剧、词曲中,例如《诗经》、《汉宫秋》、《梧桐雨》、《牡丹亭》、《桃花人面》、《长生殿》以及古代四大名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

                      (四)科学爱情的本质



     关于爱情的本质,不同学科因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侧面而出现不同的看法。社会学认为,爱情的本质是爱情的社会属性。爱情是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是男女之间相互吸引倾慕的两性关系。现象学认为,爱情的本质就在于相爱双方所具有的、渴盼彼此的生活能够结合为一的强烈欲望。生态学认为,爱情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即从两性相吸的生理需要,到两情相悦的审美情感,再到心心相印的道德情感,最后到生死相依的宗教精神情感的过程。哲学认为,爱情的本质是爱情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家庭学认为,爱情的本质是人的性爱和情爱的和谐统一。婚姻家庭学认为,爱情在本质上是性欲和精神恋爱的结合和统一,性欲是爱情的动力,是爱情的初级形式,情爱是爱情的高级形式。从人性理论角度来说,爱情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综合以上学科的观点,我们认为,爱情的本质是具有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审美性和谐统一的人类两性关系。其中,生物性表现为人的性欲、性满足、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基础;社会性表现为人的交际、尊重、赞同、相互认可、独立自理、自我价值观等,是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特征;精神性是人对爱情的向往和依恋,表现为对美好爱情的精神向往和道德追求;审美性是爱情的艺术象征,表现为好感、欣赏、美感、偏好、艺术观念等。爱情是在两性关系中人的这些特征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爱情的本质就在于爱情是人的统一与和谐的两性关系。

爱情的理论,本质及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