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发布时间:2019-08-21 17:19:33

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好,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一起去回忆一下,在过去我们接触过哪些写秋的诗词名句。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有“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那么我们来看,这么多写秋的诗词名句,他们有些什么特点呢?

俗话说,自古文人多悲秋,我们以上所引的诗词名句当中,除了刘禹锡的《秋词》,是昂扬向上蓬勃的之外,那么其他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看一看他的《沁园春·长沙》友呈现出一派怎样的秋景。

这是我们高中所学到的第一首词,那么首先我们有必要给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词”,这种文体(板书)。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他起源于隋唐之际,兴盛于宋朝。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和音乐相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人们称它为“曲子”(板书),或者是杂曲子,或者是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板书),这些称谓都是根据词的特点命名的,比如说长短句、诗余。那么词,根据它的长短字数,一般来说又把它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板书)。划分的标准就是依据字数,58字以内就是小令,大于58字小于90字的为中调,90字以上的就是长调。

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就是这个曲词的名称,词牌就决定了这个词的字数,句数,还有他的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是后人依声或者,依韵继续创作。那就不一定受这个限制了,可以附词牌的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的本意,自由的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就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他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词他的词牌就是“沁园春”,题目是“长沙”。这个沁园春是一个词牌名,相传沁园就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就作诗咏怀这个事。这个词牌就有次得名。

下面,我们就正是进入到这首词的内容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朗诵的,所以学习词,绝对不可以不朗读。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够理解一首词的内涵,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我们所理解的内容传达出来。所以我说,我听同学读诗读词,我就知道大家对这首词理解的怎么样。

那么下面老师把这首词,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朗读)好,那么诗词的诵读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读懂词义,这是我们都好一首词的前提,同学们要借助于工具书,借助于课下注释,梳理诗词的大意。第二,就是要读出节奏。那么读出节奏里头,第一就是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读破了。第二就是要注意领字的停顿,比如说,我们上阕的“看”,和下阙的“恰”,这都是领字,“看”领起一部分,“恰”也领起一部分,那么这两个字都应该稍作停顿,以突出领字的作用。第三点,就是要主要读出情感,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情感的变化,比如说这里“看”所控制的这七句, 要抑扬顿挫,要充满兴奋喜悦之感,“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一个总结。要读出那种慨叹的感觉,“恰”所引导的这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那么还有一个地方也值得注意,第四个方面,就是有时候为了入情入理, 特别是在正式朗诵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你比如说毛泽东的这首词,可能那种不自觉的气势你就出来了。

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成毛泽东,在此情此景我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这样能够更好的体味诗歌的内容,不仅是诗歌的诵读如此,其他的各种文学作品的诵读,都应该是这样。

好,那么刚才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词你听了以后,你觉得他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感情基调应该是深沉而豪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节奏就要舒缓从容,要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基调去诵读这首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词,他总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呢?我们能不能试着给这里的每一幅图列一个小标题。首先来看上阕,上阕我们说描绘了两幅图,一幅图就是前面的三句,独立寒秋图(板书)。那么下一副就是,湘江秋景图(板书)。下阙同样有两幅图,一副是作者回忆的“忆往昔峥嵘岁月图”,一副是最后很有气势的浪遏飞舟,可以概括为中流击水图。纵观全诗,给我们描绘了这四幅图画。

那么首先我们来赏析第一幅图。这一副图应该是上阕的三句,也就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们来看这一句话,好像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有点不一样,要是用我们的现代汉语,这一句应该怎么样啊?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我们知道诗歌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候往往会省略倒装,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想象,把这种诗意组合起来。我们看开头三句,调整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用现代汉语,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这三句话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诗意的去描绘这三句话,所概括的一个画面。我们要善于把诗歌变成散文,那么这里可以这样写。“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雄姿英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深情的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折射出无限的遐思”。当然我们还可以把他变为第一人称,这种抒情可能更浓郁一些。

那么诗歌为什么要倒装呢?这个问题我们想过没有,我觉得大体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押韵的需要,特别是尾字的时候,那么还有一个需要,就是强调。你比如说独立寒秋,把独立提到前面去,他就是为了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

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里的“独立”能不能换成“站立”呢?站立在湘江首先我们从意思上来看,独立和站立有什么区别,独,是独自一个人。那么站立就不能表现这个意思了,这还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你看一下,独立和站立在气势上比一比,独立可以反映出人的那种怎么样?卓尔不群的气势,站立呢?很显然就没有那种气势,那么这里很显然毛泽东一开始,就要营造出一种独立寒秋,卓尔不群,大气磅礴。像伟人一样伫立在那。很显然增强了这样一种气势。那么这个倒装就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其实不仅是这个诗歌,古代的文学作品,现代的文学作品。有时候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考虑一下倒装,很多时候你倒装一下,可能这个意思就表达得更有余味一些,比如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写中秋之夜无风这个句子,如果我换一下无风中秋之夜,你再比一下,后者诗意更浓。而且也更符合意境,首先我们感觉到这个环境,然后再提到那个时间。那么这一句,这个独立寒秋图应该怎么读呢,刚才我们说了,独立是表示强调的,那么很显然这个独立很显然应该怎么样啊,重读,而且也不能够读快了。读快了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匆忙、急迫而显示不出作者那种从容镇定,所以应该舒缓一点。

要相信一下青年毛泽东,他伫立在长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着这个江水北上,在这里体现一种深沉。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幅图画,这幅图是有“看”字所领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够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一下,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其实作者已经概括了,“万类霜天竟自由”。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那么这幅图画如此的美妙,同学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画面,用自己的笔把他展现出来,“你看,层层的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火红的,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你追我赶,雄鹰是敏捷而矫健,鱼儿在水底似箭一般的自由往来穿梭”,这是一幅很有朝气的景象,这幅图画他的特点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有朝气生机蓬勃,色彩绚丽非常的壮美,那么这种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到底是怎么样给我们展现出来呢,他是怎么样去写的呢?我们来看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板书),第一个,作者用词,作者选用了一些列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哪些词语很有表现力,“万”写出了山之多,“层”写出了林之密,“红遍”写出了红之广,尽染写出了染之透,“满江”说明了江水盛大,碧透这个“透”字点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这几个动词,鹰是击长空,这个击突出了鹰的矫健, 鱼翔浅底,鱼在浅底飞翔,写出了鱼游的轻快,这里我觉得还不仅仅是写出了鱼游的轻快。王勃有一句诗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反映了秋水的怎么样呢?浩渺,跟长天一色,水天相接。那么鱼儿本来是在水里游,作者说它在水底飞翔,这一句诗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让我们感觉到江水的浩渺,鱼儿在水底翱翔,就像在天空飞翔一样,水天相接。还有一个什么呀?“峥”百舸争流互相竞争千帆竞发,给人以动力。“竞”,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力的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数量,从范围,从色彩的浓度,从运动的力度。等等,方面突出了秋景的特征,因此,同学们这些词语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重读,一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这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读出来,展现出来。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我觉得就是作者使用色彩词,色彩是什么样的,炫丽的、鲜明的,红绿对比,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色调,我们说把颜色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这些都是暖色调,暖色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积极、希望、向上。这里短短二十多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绚丽,层次分明的画面,作者的写作顺序又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言之,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我们看到,远观群山,发现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江水是碧绿清澈,然后仰视长空,雄鹰是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是轻快的畅游,这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下面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忆了那么多的诗词名句。我们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文人多悲秋。但是,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却不是悲呢?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确实这么的蓬勃向上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就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的时候,应该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应该了解他的经历,应该知道他的理想他的追求。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不知道屈原的生平,不知道屈原的理想追求,不知道他的信仰,那么我们很难准确的去把握离骚这部作品。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要清楚那个时代的特征,要了解他所生活得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我们在初中学过历史,1925年中国的革命形势怎么样,发展的尽管有困难,但是能够让人们看到希望,就像毛泽东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的革命是蓬勃发展。比如有“五三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是日益高涨,作者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的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这个时候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是成立。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学们说,在这样大好的革命形势下,作者重游橘子洲头,那么他自然觉得眼前秋景是怎么样,绚丽的。为什么?心里高兴啊,心里有希望啊,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考试要是考好了,我们走到操场上去,我们会发现怎么样,天也蓝了草也绿了,一切都变的很广阔,很亮丽。如果我们考的很糟糕,这个时候走到教室外面去,会发现什么呀?天地像笼着一层轻纱的梦,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这是一。联系背景来看。

第二个,我们还要注意毛泽东,何许人也,这个我们就不用说了。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还大致的政治家,他又博大的胸襟,他又崇高的风范,他有奋发向上用不消沉的乐观性格。那么他当然不同于,我们以上所说的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

诗言志,歌咏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所选景物他的着眼点也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所抒发的感情,自然也是不同。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手法上来解读,写作意图上来解读,我们看到,作者把他笔下的湘江秋景描画的非常壮美,这个江山越是壮美,就越加突出了什么的重要。我们主宰大地的重要,山河写的越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够主宰大地的可悲,就越是感到革命的需要,词人正是在这种不一致当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说作者笔下的秋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放达,心中充满了豪气,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此时面对着美丽壮观的秋景图作者想到了什么呢?面对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自然就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寥廓,这个“怅”字 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所以这个字我们要重读,要稍作停顿。“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这一问,问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问出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所以我们要读出气势。

那么究竟谁是大地的主宰,作者是不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呢?那么我们来看下阙,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那么下阙,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这群少年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风华正茂,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革命劲头十足,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像粪土一般,就是这样一群有为青年。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要快要有力度,声音要大这样才能够反映出那些革命青年昂扬斗志,积极的精神风貌。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追星,我们要追什么样的星?我们应该追这样的星,要学习他们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不是追谁长的帅长的酷,追星应该追到本质上面去。同学们看这样一群青年形象,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作者最后三句,运用设问的结尾,设问要自问自答,那么答案自然包含其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这里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就是这一群革命青年。他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的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乘风破浪,激流涌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自己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心中那种豪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大气,要把自己想象成毛泽东,要读出那种从容豪迈。

我们更重要是学习他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不能像当下的有些青年一样,我拿青春赌明天,我们要学习这种英雄主义的气概。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词,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眼中的景和心中所思,由眼中的景想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想到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下阙是追忆往事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写景,虽然着重写景,但实际上处处都景中寓情,下阙抒情也是借景抒情,情景合一。那么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的情趣到人生的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那么我们再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首先介绍了词这种文学体裁,我们还介绍了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几点方法。我们重点分析了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介绍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的方法,简略的欣赏了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沁园春长沙的下阙。

那么给同学们出一道思考题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同样是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沁园春·雪》,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首词。比较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第二个是内容,看看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分别在哪。第二个问题《沁园春·雪》里面有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是不是这一群革命青年。

沁园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