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发布时间:2017-09-12 12:42:35

第一节 乐此不疲

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

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 手不释卷

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放下;:书本。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第三节 有志者事竟成(落落难舍)

1.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2.原文:后数日,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有志者事竟成!”

3.译文:几天以后,光武帝到达临淄亲自犒劳三军,召集群臣相会。光武帝对耿弇说:“过去韩信(西汉时刘邦的大将军)攻破历下城开创了基业,今天耿将军你攻下祝阿城而扬立功名。……古今之事,正好都发生在齐地的西部,你的功劳完全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投降的敌人,将军你却是独自战胜强大的敌人,你建立功劳比韩信更难呀。……耿将军你此前在南阳时提出收服河北、山东的大计,我常常以为力量达不到而不敢想,感到难以完成。现在都做到了,可见是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都办得成啊!”

4.释义::终于。指意志坚定的人,终究会把事情做成功(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有志者事竟成。在庆功会上,光武帝指着耿弇,现身说法,以其亲身经历,教育三军,教育群臣,其实也是在教育我等后人: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办得成;只要有志气,心中的理想就可以成为现实。是啊,耿弇在舂陵提出平定河北的计划,虽然当是光武帝因没有十足的成功把握而不敢奢望,但这一计划符合光武帝平定天下的理想,是光武帝统一中国的必得之“志”。经过艰苦征战,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了。后来,在十年统一战争的进程中,这个“志”一直指引着光武帝,激励着光武帝。光武帝用自己的成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伟大结论,又用这一结论引导和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光武真名君也!

第四节 得陇望蜀

1.出处:《后汉书·岑彭列传》。

2.原文: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发一兵,头须为白。”

3.译文:(光武帝)给岑彭写信嘱咐他说:如果西城、上邦两城攻下来,就应挥师南下,攻击蜀地的公孙述。人苦于不知满足,既然已经平定了陇地,就要再考虑平定蜀地。每发一兵一卒,挥师征战,都让我头发多白几根。

4.释义::古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中、东部一带;:古地名,在今四川省中西部地区。古义指敢于进取,既得到了陇地,就要再争取到巴蜀。今义是贬义,指得到了一处,还想再得一处。比喻贪得无厌(《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光武帝运筹惟幄,超前谋划,在即将平定陇地时,提前就对平定蜀地进行了思考和部署。得陇望蜀,苦不知足,光武帝靠着这个劲头,按照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战略策略,得赤眉,望秦丰;得渔阳,望齐地;得关东,望西陇,最后逐个扫平了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全中国。得陇望蜀,体现了光武帝一生不断进取、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光武帝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意志,更体现了光武帝敢于胜利、统一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第五节 推心置腹

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3.译文:接受铜马军投降还没有完成,高湖、重连的军队又从东南而来,与铜马残兵合在一处。光武帝与他们大战与蒲阳,全部打败并降服了他们,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但投降的将领还不放心,光武帝知道他们的担心,命令其各自回营带兵,自己乘轻骑巡视他们的部队。投降的将士相互说:萧王(刘秀)以赤诚之心对待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为他卖命呢?于是投降的将士都死心塌地地归服了光武帝。

4.释义::推移。置:安放。把真心交给别人。比喻以真心待人(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得人心者得天下。光武帝如此推心置腹对待铜马降兵降将,其“敢不投死乎”。后来,光武帝又如此推心置腹地对待天下百姓,于是,“光武中兴”乃成。可见,无论为臣,为君,只要与人交真心,讲实意,才能赢得别人真心实意的回报,获得“由是皆服”的理想效果。

第六节 置之度外

1.出处:《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2.原文:六年,关东悉平。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因数腾书陇、蜀,告知福祸。

3.译文: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关东地区已经全部平定。光武帝深深感到战争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痛苦,不想再轻易打仗。因为陇地的隗嚣送他的儿子但洛阳当人质,蜀地的公孙述远在边陲,光武帝就对各位将领说:“暂且将这两个小子放在考虑之外吧。”于是,多次发出书信到陇地和蜀地给隗嚣和公孙述,(以国家统一)晓之利害,告诉他们怎么做是福,怎么做是祸。

4.释义::考虑,打算。把它放在考虑、计度之外。形容不放在心上(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把远处的强敌“置之度外”,符合光武帝制定的统一战争“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战略。而这,只是暂时的策略性安排,不会影响、反而会大大促进统一国家的整体部署。把暂时的困难“置之度外”,既是不怕困难的决心之所在,更是克服困难的信心之所在。只要我们把一切困难、一切私心杂念“置之度外”,什么事情都做得好。

第七节马革裹尸

1.出处:《后汉书 · 马援列传》。

2.原文: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据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

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日: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3.译文:马援(对孟冀)说:现在匈奴、乌桓还盘踞在我们的北方,我要求带兵攻击他们。好男儿理应战死在边疆沙场,用岛革裹其尸体还葬家乡,怎么能够躺在床上享受子女的照顾呢?”孟冀说:我觉得英雄烈士,就应该是这样啊!”

4.释义:革:皮革;裹:包裹。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大无畏气概(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马革裹尸,尽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忠臣遇到名君,拼死卖命冲锋陷阵,精神可嘉。岛援以大无畏精神,征战沙场,留下来的,是对后世的铮铮誓言和励志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外来敌人始终不能征服中华民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偶红马援这样的英雄壮士。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可以舍生忘死,他们为了保民安疆可以马革裹尸。无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英雄是这样,千万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埋尸异国他乡的英雄更是这样。

八节糟糠之妻

出处:《后汉书 ·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原文: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主日: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日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日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日事不谐矣。

3.译文:当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新近死了丈夫,她对光武帝说:宋弘容貌威严,品德高尚,大臣们都赶不上他。光武帝说:那我就试探一下他的态度。光武帝就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边,光武帝对宋弘说:我听有谚语说人显贵了就要换朋友,富足了就要换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严肃地对光武帝说:臣下听说贫贱时交的朋友不能忘记,一起吃糠咽菜的妻子不能离弃光武帝对湖阳公主说:这个事(指撮合婚姻)搞不成了呀。

4.释义:糟糠:酒糟和米糠。贫贱时共食糟糠之妻,指共患难的妻子(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

5.简评:糟糠之妻不下堂,反映了宋弘对爱情的忠贞,印证了宋公确实盛容德器,群臣莫及,宋弘为何能这样,因为光

武帝对阴丽华的真爱,已为他作出了榜样。

上行下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宋弘能这么严肃地对待爱妻和爱情,所以宋弘才不怕得罪光武帝,人人尚能如此,我们现代文明人就更应懂得老婆还是自己的好这个朴素的道理,珍情贫贱之知,珍惜糟糠之妻

第九节披荆斩棘

1,出处:《后汉书 · 冯岑贸列传》。

2.原文:引见,帝谓公卿日是吾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既罢,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3.译文:在引见冯异时,光武帝对众大臣说: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官名,负责主管文书、印章等),为我扫除荆棘,平定关中。

说罢,指使中黄门(官名,负责宫廷赏赐等事务)赏赐冯异珍宝、衣服和银钱、绵帛。并下诏说:在仓卒逃跑时,你在无蒌亭给我送

来豆粥、在滹沱河给我送来麦饭,你的深情厚意,长久没有报答呀。

4.释义:披:劈开;荆、棘:丛生的多刺植物。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5.简评: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有了这样的忠臣,这样的开拓精神,光武何愁不中兴,天下何愁不太平!光武帝也牢牢记住邓些在艰难岁月中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那些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人,耶些为反莽复汉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光武帝始终不忘冯异当年在他饥寒交迫时送来的砭粥和麦饭,这就是感恩,,而只要皇帝知道感恩,就一定会感动更多的臣子为其送以粥、表饭,就一定会感召更多的臣子为其披荆斩棘,定关中

第十节郁郁葱葱

1、出处:《后汉书 · 光武帝纪》;王充《论衡 · 吉验》。

2.原文: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日: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兵还舂陵,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初,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亦云刘秀当为天子。

3.译文:其后,看地气的先生苏伯阿作为王莽的使者到了南阳,远远望见舂陵城郭,感叹道:

地气太好了,到处草木茂盛呀!”等到光武帝起兵后回到舂陵,远望村舍以南,一片红光照亮天际,不一会儿又不见了。当初,道士西门君惠、宗卿师李守等人都说刘秀应当作皇帝。

释义: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比喻繁盛美好的景象(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简评:古舂陵:郁郁葱葱,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今帝乡郁郁葱葱,是龙飞白水,再创辉煌的地方。让我们倍加努力,开

创前无古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后人的事业。再者,从郁郁葱葱我们可以感知,我们的先人,自古就有以绿壮气的习惯。在生态环境急

剧恶化的今天,我辈更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碧水蓝天守护好,把郁郁葱葱的繁盛美好的景象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第十一节疾风知劲草

1.出处:《后汉书 ·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2.原文: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 ……霸从至洛阳。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3.译文:等到光武帝担任司隶校尉,经过颍阳县时,……王霸跟随他到了洛阳。等光武帝担任大司马让王霸担任功曹令史,一起到黄河以北地区去(镇慰州县)。当时跟随主霸的宾客有数十人,后来因为处境艰难,都慢慢都离去了。光武帝对王霸说:颍川跟从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独自留了下来。继续努力吧,大风刮来才知道谁是强劲的草啊。

4.释义:疾风:迅急的风。只有经过大风的吹迫,才看得出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5.简评:河北时期,是光武帝创业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最能考验忠臣良将的时期。当时,光武帝有名无权,兵少将缺,前途不说是

绝对无望,起码是比较渺茫。因此,跟随他的人,陆陆续续跑掉了不少。而王霸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光武帝开创东汉帝国的得力干将。这

留给后人启示是深刻的;其一,只有经得住血与火的洗礼,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炼,人才能愈加坚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其二,

只有经过大浪淘沙,才能选得到真金,只有经得起艰苦考验的人,才是真人才、真忠臣。

第十二节严阵以待

1、出处:《资治通鉴 · 汉纪 ·三十三》。

2.原文:赤眉余众东向宜阳。(建武三年正月)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震惊不知所谓, ……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

3.译文:赤眉军剩余的人向东边的宜阳逃跑。(建武三年正月) 甲辰日,光武帝亲自率领六军,摆好阵势,等着赤眉军到来。赤眉军

突然遇到光武大军,惊吓得不知所措, ……丙午日,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人袒露上身投降,献上所得的传国的玉玺和绶带。

4.释义:严阵;整齐严肃的阵势;待:等待。摆开阵势,以待来犯。比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收服赤眉军,是光武东汉政权统一中国的第一次大战役,事关开局顺利的部署,牵动着全国成功的大局。对这个关健的时空节点,光武帝当然会卜分重视,当然会亲勒六军严阵以待。这是光武帝勤于政事在军事上的表现,更是他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战略思维在崤底之战中的具体运用。待,就是等待,光武帝以其御驾亲征的气势,等待若收服赤眉军的出师大捷;侍,就是期待,光武帝以其坚定的意志力,期待着国家的统一和东汉王朝的昌盛。

第13节 日复一日

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父老前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

3.译文:(建武十九年秋九月)南顿县的父老乡亲上前给光武帝叩头说:“皇父(指刘秀父亲刘钦)在南顿担任县令时间很久,陛下您熟悉县府官舍的一草一木,每次您一来就给我们丰厚的恩赐,我们请求您赏赐减免南顿十年的赋税。”光武帝说:“我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常常害怕不能胜任,一天接着一天地尽职尽责,哪里敢这么远地期许十年的事情呢?”

4.释义:过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皇帝驾临,三生有幸。因此,古书上记载皇帝到什么地方去,总要加上一个“幸”字。南顿县的父老乡亲,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叩头请求光武帝将免税一年改为免税十年,这本是人之常情。可光武帝就是不答应。光武帝是怕自己说了不算数吗?不是,是他怕自己身为皇帝,一言九鼎,说了太算数了:皇帝轻轻的一句话,国家在一个县十年的税收就不见了。这是光武帝吝啬吗?不是,是他“常恐不任”、“安敢远期”地对国家权力的极度敬畏;这是光武帝的客气吗?也不是,是他“天下重器”、“日复一日”地对国家前途的高度负责。日复一日地尽职尽责,日复一日地心存敬畏,如果我辈都能像光武帝一样,则“中华梦”的实现焉有不快哉!

第14节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1.出处《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吴汉)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上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尚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视地,观于放麂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吊民之义。”

3.译文:(吴汉)放纵士兵抢劫,放火烧毁宫殿民房。光武帝听说后,下诏怒斥吴汉及副将刘尚:“全城已经投降,老人孩子,数以万计,一旦纵兵烧杀百姓,听了就让人心酸流泪。家里有把破扫帚,也是千金难买。刘尚你是刘氏宗室的子孙,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难道也忍心这样干吗?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扪心自问,捉住小鹿放归山林与喝用自己儿子的肉熬的羹汤,两者中哪个更仁慈呢?你们实在不理解斩杀将军而怜悯百姓的真正含义呀。”

4.释义:敝帚:破扫帚。谓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比喻对自己东西的珍视和爱惜(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吴汉在攻下成都后,“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一把火,烧焦了公孙述的宫殿;一把火,也烧碎了光武帝的心。因为光武帝要实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为贵。”而你吴汉“纵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吴汉“举火燔烧”是什么?是残忍。可以想见,光武帝斥责吴汉、刘尚的诏书,是含着眼泪写的:“闻之可为酸鼻”,是对臣民损失的顿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带着深情写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况“婴儿老母,口以万数”!

鼓旗相当(旗鼓相当)

1. 出处:《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2. 原文:帝报以手写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今关东寇贼,往往屯聚,志务广远,多所不暇,未能观兵成都,与子阳角力。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倘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3. 译文:光武帝亲自回信给隗嚣说:“我仰慕你的品德和道义,很想结交你这个朋友。……现在关东地区的贼寇,经常聚集在一起,而且志向远大。因此,我没有闲暇,顾不上出兵成都,与公孙一决高下。如果公孙述的军队打到汉中和三辅地区,我愿意依靠你隗嚣将军的兵马,与公孙述形成不相上下之势。倘若你肯像我以上说的那样做,承蒙上天的赐福,那就是(打败公孙述而统一天下)仁人志士计算功劳、分封土地的时候到了。”

4. 释义:鼓旗:古时候作战以鼓、旗号令进军、退军,后喻作战的军队。比喻双方势均力敌,不分上下(见《六用成语词典》)。

5. 简评:为了贯彻统一中国由近及远的战略方针,对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和陇地的隗嚣,光武帝采取了暂时“置之度外”的措施。而且具体到公孙述和隗嚣,光武帝又采取不同的办法。公孙述,已自己为帝,对其当然是孤立和内部瓦解的办法;对于隗嚣,因其接受了东汉政府“征西大将军”的封号,光武帝就极力想通过说服的办法,予以笼络。光武帝在给隗嚣的信中,不仅对他有重要性的肯定和归依朝廷的赞扬,而且有对他明白利害关系、支持统一战争的渴望,甚至有“计功割地”的许诺,可谓诚实、诚恳、诚邀。只可惜隗嚣认不清天下形式,盲目跟随公孙述,以区区两郡妄想与大汉王朝“鼓旗相当”,最后只落得人亡城破的下场。

第十六 举足轻重 三足鼎立

1.出处:《后汉书.窦融列传》

2.原文: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赐融玺书曰:“……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两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

《后汉书.窦融列传》

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赐融玺书曰:“……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两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

3,译文:之前,光武帝听说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一带)疆土完整,民众富足,加上与甘肃、四川接壤,就常常想招服河西的将军窦融以逼迫隗嚣和公孙述……光武帝赐给窦融盖有皇帝印玺的文书说:“……你派的长史刘钧奉上的文书和良马,都已收到,我深深感受到你的深情厚谊。目前,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将军,如果公孙述与汉朝互相攻击,那么胜负的主动权就在你窦将军。你举起脚来或站在左边、或站在右边,就可决定左右两边的轻重。如果这样说的话,我看重你,哪里还有限量呀……帝王更迭与兴起,是千年难得一遇的……要想在三分天下之时,鼎立自己,是采取连横,还是采取合纵的策略,也请你及时做出决断。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我大汉朝又与你相距遥远,并不是吞并你的国家……帝王可以分封土地,但绝不能分裂民众,采取哪种办法好,就是看哪种办法更适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罢了。现在赏赐给将军黄金两百斤,你认为哪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需要做,就提出要求吧。”于是,授予窦融凉州牧的官职。

4.释义:谓只要抬起脚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其实力强大,地位十分重要,足以左右局势(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5.简评:在处理陇、蜀事务时,光武帝遇到了公孙述的反叛和隗嚣的首鼠两端。为了统一大业,光武帝想到了远在河西地区拥有酒泉、金城、张掖、敦煌、武威五郡的窦融,就给她写了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光武帝十分可观地分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非常客气地指出了窦融“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然,光武帝在向窦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十分严肃地指出了“王者有分土,无分民”、即国家绝对不能分裂的底线,提醒和告诫窦融认清形势,多为国家统一作贡献。可喜的是,窦融没有像隗嚣那样见利忘义,背弃国家,而是义无反顾地“心欲向东”,归服朝廷,顺天应时,为东汉王朝统一西北、进而统一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真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十七 克己奉公

《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架素服临之,望哭哀恸……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乎!”遵之见思若此。

克己奉公

1. 出处:《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2. 原文: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为绔,布被,夫人赏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掉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乎!”遵之见思若此。

3. 译文:征虏大将军祭遵廉洁俭约,为人小心谨慎,严格约束自己,而以公事为重。得到奖励赏赐总是全部分给手下的士兵。家里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身上穿的是熟牛皮做成的套裤,盖的是布做的被子,夫人的衣服也不加彩色的边条装饰,光武帝因此很看重祭遵。祭遵去世,光武帝哀悼之情尤其沉痛。祭遵的遗体到达河南县时,光武帝命令文武百官先期到达丧礼地迎候;光武帝衣穿白色丧服亲临葬礼,望着祭遵的灵柩失声痛哭。……这以后每每朝会,光武帝经常感叹:“怎么能再得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克己奉公、以国事为重的忠臣呢?”祭遵让光武帝怀念竟到了如此地步!

4. 释义: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奉行公事,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中国成语大辞典》)。

5. 简评:祭遵去世,光武帝不仅令“百官先会丧所”,而且亲往吊唁;不仅“愍掉尤甚”,而且身着丧服,失声痛哭。在光武帝去世之前死的文臣武将,不止祭遵一人。而光武帝这样厚待的,仅祭遵一人,为什么?光武帝是肯定祭遵的战功吗?是的,这只是其一也。更重要的,是光武帝对“廉约小心,家无私财”的祭遵精神的充分肯定,是光武帝对“克己奉公、忧国奉公”之臣的高度赞扬。光武帝就是要通过厚爱忠臣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从政者见贤思齐,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忧国奉公之臣”;就是要通过褒奖高尚品德的仪式,教化臣民积极向上,造就一代“克己奉公”的社会风气。

第十八节 秋毫无犯

1. 出处:《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2. 原文: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齐,秋毫无犯,邛谷王任贵闻彭威信,数千里遣使迎降。会彭已薨,帝尽以任贵所献赐彭妻子,谥曰壮候。蜀人怜之,为立庙武阳,岁时祠焉。

3.译文:岑彭率先攻破荆门,长驱而入,直达武阳。在进军过程中,岑彭治军严格,军容整齐,对老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侵犯。邛谷王任贵听说岑彭的威名和信义,不远数千里赶来向岑彭投降。正赶上岑彭为公孙述的刺客杀害,光武帝就把任贵所奉献的礼物赏赐给岑彭的妻子和孩子,并追封岑彭为壮侯。蜀地的老百姓怜爱岑彭,就在武阳为他建立了庙宇,每年按时祭祀他。

4.释义:秋毫,鸟兽到秋天就生出来的绒毛,喻微小。一丝一毫的东西也不侵犯。形容军纪严明,不触犯人民的利益(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秋毫无犯”是对岑彭治军严明的高度评价。对军队而言,“持军整齐,秋毫无犯”,就是战斗力,敌人闻风而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对百姓而言,“持军整齐,秋毫无犯”就是凝聚力,人民望风而归,积极响应。这样的将领,光武帝喜欢,通过赏赐和封侯,大加褒扬;这样的将领,人民大众欢迎,死后蜀地百姓“怜之”、还“岁时祠焉”,树碑立传,永远铭记。这是大众对优秀将领的最好奠念,这是国人对“秋毫无犯”纪律铁规的由衷敬仰。

第19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出处:《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2.原文:三年春,遣使者即拜异为征西大将军。......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禹得脱归宜阳,异弃马步走上回谿坂,与麾下数人归营。......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3.译文: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光武帝派遣使者拜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在与赤眉军作战时)冯异认为士兵饥饿疲倦,需要暂时休战。而邓禹不听,接着再战,为赤眉军所败,死伤了三千多人。邓禹得以逃脱回到宜阳,冯异丢下战马步行与部下数人回到回谿军营。......冯异指挥部队追击,大破赤眉军于崤底,降服了八万多人。剩余的赤眉军还有十多万人,向东逃往宜阳也投降了。光武帝修玺书慰问冯异说:“赤眉军被打败,你和将士辛苦了。开始虽然你折翅回谿,打的不顺利,但最终能够振翅高飞于黾池,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虽然失败了,但在太阳快落到桑树和榆树的顶上时却收获丰厚。’朝廷正准备论功行赏,以答谢你的丰功伟勋。”

4.释义: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指早晨。桑榆:两种树名,傍晚落日的余晖挂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上,指黄昏。早晨失去的,晚上再收回,比喻开始时失利或遭失败,后来可以得到补偿或取得胜利(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失和得,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指挥打仗也是一样,有胜利有失败,正所谓“没有常胜将军”。“大树将军”冯异英勇善战,但由于邓禹不听他的建议,致使与赤眉军的战斗开局不利。在冯异的坚持和努力下,战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当开局不顺时,光武帝容忍他们“失之东隅”,给了他们争取胜利的机会;当他们“收之桑榆”时,光武帝又“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正是这份宽容,这份赏罚分明,才激励了将士,才有了“收之桑榆”的动力和效果。

第二十节 狂奴故态

1.出处:《后汉书.逸民列传》。

2.原文: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兆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三反而后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其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而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3.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兆县人氏。少年时名声响亮,与光武帝同过学。光武帝即位后,他改名变姓,隐匿起来,不见光武帝。光武帝想到他的贤明,下令画出他的相貌四处寻找。......(发现之后)使者三番五次拜请,他才来到皇宫。......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故交,派人送信给他。(使者让严光回信)严光不回答,而是把信笺纸掷给使者,口授让使者记。他说:“君房(侯霸名字)你现在官作到三公之位,非常好呀。心怀仁义辅佐朝廷,天下人都为你高兴;而阿谀逢迎顺承皇帝旨意,则纲纪就将断绝。”侯霸得到书札,密封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是狂妄的书生的老样子呀!”当天,光武帝就驱车到了严光下榻的宾馆。严光睡在那里不起来,光武帝走进他的卧室,摸着他的肚皮说:“子陵啊,你就不可以帮助我治理天下吗?”严光假装睡着了不答应光武帝的问话,过了很长时间才睁开眼仔细看着光武帝说:“......读书人本来就是各有其志,你为何要这样逼迫我呢?”......光武帝非常失望地叹息乘车而去。......因为两个人抵足而眠,严光睡着后把脚伸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奏报说,一颗客星非常严重地进犯皇帝的星座。光武帝大笑说:“没什么,不过是我与故人严子陵共睡一床罢了”

4.释义:谓狂放不羁者的老脾气(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尽管光武帝“思其贤”,但严光依然“隐身不见”、“三反而后至”,其架子可谓大也;尽管光武帝低声下气地求其“相助为理”,仍以“士故有志”为由,坚辞不应,其态度可谓狂也;与帝王同榻而卧,“足加帝腹上”,其作派可谓放肆也。而光武帝居然屈驾“幸其馆”,被严光拒绝后至是“叹息而去”。为什么?因为光武帝要广求贤才为建设国家所用。统一战争结束后,光武帝立即实施了退武进文的重大战略调整,广罗人才,让文官治国。光武帝对严子陵的厚待和容忍,就是对全国人才最有效的吸引。光武帝尚能如此,各级官员就更该如此。于是就有了“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后汉书.儒林列传》),求贤访才、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第二十一节 老当益壮(穷当益坚)

1.出处:《后汉书.马援列传》。

2.原文: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3.译文:伏波将军马援十二岁时失去双亲,他少年时就有大志向,兄长们都认为他是奇才。......后来,马援作为陇地隗器的使臣,游走于陇地与东汉之间,他常常对宾客说:“大丈夫要有志气,虽然贫穷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强,年纪虽然老了,但精神应当更加强壮。”

4.释义:当:应当。益:越加。年纪大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伏波将军马援十二岁而孤,靠着“穷当益坚”的志气,他忍受困苦的生活磨砺,形成了他年少时代就胸有大志的坚强品格。马援当初是隗器派到东汉的使臣,后为光武帝卓越的才能与诚恳的为人所吸引,转投光武帝门下。光武帝非常器重马援,尤其是讨论军事的问题时,对马援的信任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还是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志气,马援没有辜负光武帝的信任,为东汉政权屡建奇功。西征隗器,他出谋划策;平定西羌,他带箭冲锋;平叛交阯,他一举收服了交阯、合浦、九真、日南等郡。至今,海南澹州伏波将军庙还香火旺盛,人们没有忘记这位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的大将军。即使在六十二岁高龄,马援还请求出征武陵蛮夷。光武帝称赞他说:“矍铄哉,是翁也。”马援最后病死在武陵前线,以自己的悲壮行动,诠释了“老当益壮”的真谛。

第二十二节 心如金石

1.出处:《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2.原文:后帝于大会中指常谓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迁常为汉忠将军,遣南击邓奉、董 ,令诸将皆属焉。

3.译文:后来,光武帝在大会群臣时指着王常给大家介绍说:“就是这一位,他率领下江兵诸位将军尽力辅佐汉室,意志像金石一样坚定,是真正的忠臣呀。”当天就升任王常为汉忠将军,派遣他到南阳去征伐邓奉、董 ,命令参加战役的各位将领都归王常统领。

4.释义:心像铁石一样坚硬。形容操守忠贞,意志坚定不移(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众所周知,舂陵军进兵初期并不顺利,其中在小长安聚那次败仗就令人刻骨铭心。不仅刘秀家族多位宗亲牺牲,而且起义军差点一蹶不振。幸而这时来了一直救兵,那就是王常带领的下江兵5000多人到了宜秋。在“宜秋会见”时,王常据理说服了成丹、张卬等人,“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从而壮大了起义军队伍,拯救了几近分崩离析的起义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王常在起义军最危难的时候出手相助,挽救了反莽复汉的“革命”大势。如果不是王常的“心如金石”般的忠臣,汉军当时就完了,何来后来的建立东汉,何来再后来的“光武中兴”?因此,刘秀发自内心地称赞王常为“真忠臣”,诚心实意地封王常为“汉忠将军”。

第二十三节 亲痛仇快

1.出处:《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

2.原文: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浮以书质责之曰:“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而伯通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岂不误哉!定海内者无私仇,勿以前事自误,愿留意顾老母幼弟。凡举事无以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

3.译文:(渔阳太守)彭宠过去与(幽州牧)朱浮已积怨很深,听到朱浮向朝廷告发自己这件事,十分愤怒,于是起兵攻打朱浮。朱浮写信义正词严地斥责彭宠:“总听说聪明的人顺应天时思考问题,愚蠢的人背逆常理而行动,......现在天下刚平定,所有的人都盼望着安定。......但你彭伯通(彭宠)却像中了邪一样疯狂奔跑,自己白白丢失盛世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在内听从骄狂妻子的错误计谋,在外听信了谗邪之徒的阿谀奉承之言......这难道不是十分荒谬吗?平定天下的人没有私人之间的仇恨,请你不要以从前的怨恨而误了今天的大事,希望你多替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着想。凡事干什么事,都不要让亲近的人痛心,而让自己的敌人感到快乐呀!”彭宠看到书信后,更加恼怒,攻打朱浮更急迫。

4.释义:亲,指自己人。仇:指敌人。使亲人痛心,仇人高兴(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彭宠被光武帝封为渔阳太守还嫌官小,发牢骚、说怪话也就罢了,最后还不顾一切,举兵反汉。身为幽州牧的朱浮写信劝诫,言辞甚为激烈,但更多的还是真心实意的规劝,晓以大义,促其回头。朱浮指出,当时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彭宠重起战事,举兵反汉,就是“中风狂徒”,“岂不误哉”?此是违背大势、背离人心也;不顾老母幼弟,一意孤行,以私人仇恨决定取舍,更是让自己的亲人痛心,让自己的敌人高兴。此违背人情、背离亲情也!朱浮的规劝,可谓一针见血,也可谓情真意切。只可惜彭宠鬼迷心窍,无可救药。在抗日战争关键时期的1939年,国民党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限制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自由,并加紧反共活动,在各地制造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摩擦。毛泽东同志是用典大师。在与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时,毛泽东同志就使用“亲痛仇快”这个成语,揭露了国民党的做法,严厉警告他们不要再做“亲痛仇快”的蠢事。毛泽东同志说;“‘无使亲痛仇快’。这句话出于东汉时刘秀的一位将军叫朱浮的写给渔阳太守彭宠的一封信,那信上说:‘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朱浮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政治原则,我们千万不可忘记。”并严正指出:“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毛主席谈话用典准确、义正词严,给国民党顽固派以当头棒喝,也让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制造摩擦的严重危害性。

第二十四节 乐不可支

1.出处:《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2.原文: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遗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为郎中,三迁为谒者。.....旨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拜渔阳太守。......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3.译文:张堪,字君游,南阳郡宛城县人,他家是南阳的名门望族。他早年成为孤儿,但他却把父亲的遗产数百万元留给了哥哥儿子。十六岁那年,到长安读书,他志存高远,严厉约束自己的言行。儒生们都称张堪为“圣童”。光武帝还是平民之时,就常常赞美张堪的志向和情操。等到光武帝当了皇帝,中郎将来歙推荐张堪,光武帝任命张堪为郎中,经过三次调整最后任谒者。......光武帝传旨大司马吴汉在讨伐公孙述的路上,任命张堪为蜀郡太守。......后来光武帝又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多顷,鼓励农民耕种,让那里的人民都富裕了起来。老百姓歌颂张堪唱道:“桑树没有旁枝,麦子一株结出两个麦穗,张君当我们的父母官,人民群众都快乐得不得了。”张堪任渔阳太守八年间,匈奴不敢侵犯汉朝的边塞。

4.释义:支:支持,撑持。快乐到不能自持的程度。形容及其快乐(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张堪是光武帝使用文官治理国家的典范。乐不可支,是对民众对勤政廉政的郡太守张堪的最高评价,是民众对一代好官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同时,这也是民众对光武帝以民为贵执政理念的充分肯定,是对他任人唯贤、重用能臣循吏的充分肯定。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群众的口碑。张堪以他为民务实的品行,博取了广大民众的交口称赞;以他为政清廉的操守,赢得了黎民百姓的民意人心。愿今天也出现更多的张堪式的地方官。

第二十五节摧枯折磨(摧枯拉朽)

出处:《后汉书 · 耿弇列传》。

2、原文: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日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日: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3.译文:当时正赶上王郎诈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邯郸起兵。耿弇的随从孙仓、卫包在路上一起谋划说:刘子舆是成帝的儿子,如果舍弃他不归附,到很远的地方又去投靠谁呢?”耿弇用手按住剑柄说:刘子舆不过是个欺世盗名的作弊之贼,最终必将沦为投降别人的俘虏。我到长安,向更始帝说明渔阳、上谷兵马可用,再说服太原、代郡守将,只需要往来数十天,归来时就可发动精锐的骑兵用车轮辗压这些乌合之众,如同推倒枯树折断腐枝一样。

4.释义:摧:推倒。枯:枯树。腐:腐烂的树木。比喻毫不费力地摧毁腐朽势力或打垮对方(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耿弇是光武帝的二十八宿将之一,为东汉政权的建立曾立下赫赫战功。但说这话时,更始才建都洛阳,光武帝也刚到河北,还立足未稳,更不知后来的凶吉祸福。耿弇如此说,表达出他对反莽复汉的真心,也流露出他对更始、光武新的汉政权的信心。后来,耿弇在邯郸劝勉光武帝壮大势力,自立门户;再后来,耿弇跟随光武帝屡建功勋,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后汉书 · 耿弇列传》)。耿弇之所以能如此,当时的邢份真心、信心,就是其思想基础。

第二十六节束身自修

1 .出处:《后汉书 · 卓鲁魏刘列传》。

2.原文:时光武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乃下诏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 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3.译文:当时,光武帝刘秀刚刚作皇帝,就先访求卓茂。卓茂奉旨到河阳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颁布诏书说:前密县县令卓茂,严于约束自己,修身自好,坚守做人的节操,为人淳朴,沉稳持重,确实能做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事匕他的名声誉满天下,应当受到国家重重的赏赐。 ……现在任命卓茂为太傅,并封为褒德侯,食邑为千户,赏赐他几杖车马,衣服一套,棉絮五百斤。

4. 释义:束身:约束自己。自修:自我修养。谓保持自身纯洁,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光武帝刚刚即位,立即、马上、首先访求卓茂。卓茂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虽然,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光武帝也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百事待举。但与此同时,光武帝以其特有的睿智,敏锐地察觉到人文重建的十分重要性。而像卓茂这样束身自修的人,当然就是人文教育的活教材,就是全社会道德修养的先进典范,因此,光武帝就赐官封侯,重赏卓茂。其实,光武帝奖赏的是卓茂的优良品质,倡导的是束身自修的社会风气呀!

第二十七节 车水马龙

1.出处:《后汉书.皇帝纪》。

2.原文:建初元年,帝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明年夏,大旱,言事者此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因此上奏,宜依旧典。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候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前过濯龙门上,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谂哉!固不许。

3.译文:建访元年(汉章帝年号,即公元76),汉章帝准备给各位皇舅封加爵位,皇太后马氏(光武帝儿媳,汉明帝刘庄的皇后)不同意。第二年的夏干,天气大旱。言事的官员说这就是因为不加封外戚造成的,于是有关长大臣上奏汉章帝,耍求按照过去的制度,加封外戚。(针对这件事)太后下达诏书说:"凡是要求封赏外戚王家五人同一天被封候的事(指汉成帝时.太后弟弟、王莽的几位叔叔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时被封为关内侯),当时黄雾塞满四野,沒有听说出现天降及时雨的情况。......削些干我经过濯龙门,看见我娘家人来问候皇帝起居的,车像流水一样,马像游龙一样,络绎不绝。奴仆们穿着绿色的袖套,领~袖子洁白如雪,回头再看看我的车夫的衣服,远远不如他们呀。......我怎么可以对上辜负先皇帝的旨意,对下损亏自己祖先的好品德,重走西汉时戚干政而使皇家败亡的央路呢)因此,马太后坚决不同意封爵位给的兄弟们。

4.释义: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见《中国战语词典》)

5.简评:车水马龙,现在是用来形容车马很够或街城繁荣。而在古代,则是指官员联络广泛,影响很大。马皇后就是光武帝的儿媳妇、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她星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秀外慧中。作了皇后,又"常衣大练"(常穿着粗布衣服),克勤克俭;作了大后,更加高风亮节,严于律己。汉章帝要求把舅舅马防侍奉汉明帝刘庄医药的事,写入《显宗起居注》,她不同意。大臣们上奉要求为马皇后诸兄封侯,马皇后斥责其"媚朕要福",又坚决不同意。马皇后还进一步指出自己的根据,那就是不久前经过皇帝的濯龙门,见刨娘家到皇宫来问起居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已弪够显赫的了。娘家的奴仆们还都"衣绿袖白待遇优厚,自己的奴仆都远不能比。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他们不需要再封赏了。马皇后这样要求自己,不仅为后世帝王的王后、王妃树立了典范,而且为后世社会树立了严于律己的标杆。因此,"车水马龙,应该成为廉政文化的明确表达。

第二十八节 攀龙附凤

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行到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

3.译文:(刘秀大军)行进到南平棘,诸位将领又坚决地向刘秀提出让他作皇帝的请求。光武帝说."现右寇贼还没有扫平,我们还四面受到敌人攻击,为什么要急着树立名号当皇帝呢?诸位将军暂且请回去吧。这时,耿纯对光武帝建言说.“现在天下有识之士献出自己的亲戚,舍弃自己的家乡,跟着大王你战斗在枪林弹雨之中,就希望攀龙附凤,依靠大王你来实现他们的志向啊。......但大王拖延时间,违背众人之心,不当皇帝,我怕......众人一旦散去,就再难聚拢。时间不可久等,众人的心不可背逆呀。耿纯言词非常诚恳,光武帝深受感动,就说:“好的,我将认真考虑这件事。

4.释义::依附。龙、凤:传说中象征祥瑞的两种动物,喻帝王、权贵。比喻依附权贵或有声望的人而立功扬名(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攀龙附凤,按今天人们的理解,不说是投机钻营,至少也是投机取巧。但在当时,攀龙附凤却是人心思汉的社会潮流。光武帝正是顺应民心。当然,当时打着汉室后裔旗号的,远不止光武帝一人。天下士大夫能独尊光武帝为而欲攀附之,广大民众能人大王于矢石之间,是光武帝具备超强凝聚力、吸引力的又一明证。

第二十九节 差强人意

1.出处:《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

2.原文: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3 .译文:大司马吴汉性格坚强,每次外出征战,光武帝没有安坐的时候,他总是一直侧身而立在光武帝身旁。在战阵不利的时候,诸将军有许多人很害怕惊慌,失去常态。吴汉则镇定自如,而且还在整理磨砺军事装备,激励鼓舞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去看大司马吴汉在做什么,去的人回来说:大司马正在修理作战的武器和用具。光武帝感叹说:“呈公比较令人满意,其威风严整,足可敌一个国家呀!

4.释义::尚,大体上。强:使满足,振奋起来。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后多指尚能使人满意(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光武帝会用人,这是后人对光武帝的较高评价。细评起来,光武帝会用人,其实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他依据反臣武将的特长,因人而异,用其所长。吴汉性强力、不服输,就派他担负像攻打蜀地这样的攻坚战;而在荆门之战中,光武帝又考虑到吴汉不擅水战的弱点,另派熟悉水战的岑彭指挥战役。差强人意,是光武帝对长司马吴汉的评价,也是他量才使用的标准。

第三十节 铁中铮铮

1.出处:《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2.原文: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佣中佼佼者也。” ......乃令各与妻子居洛阳,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3.译文:徐宣等人叩头对光武帝说:“我们从长安东都门出来时,君臣就商议,愿意投降归服圣明你生日德的人。......今干缛于归降您光武帝,就好像从虎口里逃出来,投入到慈母的怀抱,实实在在地喜欢,沒有怨恨呀。光武帝说:“你们也算是铁块中比较刚利的,平庸之辈中的优秀之人呀。”......于是就命令他们与妻子儿女一起,居住洛阳,每人赐份住宅一处,田地两顷。

4.释义:铮铮:金属器具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较为出众的人(见《中国成语卡辞典》)

5.简评:赤眉军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只能向光武帝乞求投降。但光武帝并没有小看他们,而是予以正确评价,说他们有三点可取:一是打遍天下,不抛妻另娶;二是拥立皇帝,能用刘家宗室;三是紧急情况下,不杀君邀功。因此,也算是铁块中较为刚利的,平庸人群中较为优秀为。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赤眉军将领也箅是条汉子。这是光武帝看待人和事的客观公允,更是光武帝对人、对事的宽容和大度。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