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发布时间:2020-01-15 02:24:02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逆境中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⑴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御史李定,舒覃,何正臣摭起表语,所为诗以讪谤,逮赴台狱(《四库全书》提要)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即便是被贬苏轼也没有像别人那样为自己的失意伤怀、哀叹,苏东坡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上,他种菜耕田,酿酒做菜,研究草药,参佛学,炼瑜珈,自制墨------他有那么多的事可做,哪还有时间哀声叹气?诅咒命运不公人生坎坷?为官时他兴修水利,兴办医院,改善种种措施,心系百姓,无官时他也不忘为百姓谋福利。

就是在被贬到黄州期间,这样的一个低潮,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首豪迈不羁的词,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积极的,其人生态度是键康向上的。首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站在滚滚而逝的大江边,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虽然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是,他们毕竟是叱诧风云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即使死了,也会英名永存、流芳千古,是不会为后人所忘记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他勇于直面时代变迁的豪放之气,表达的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接下来作者便以极其精练的13个字,从声、形、色三方面再现赤壁的壮丽与雄奇。乱石

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出那参差错落,直插云霄的山岩的气势,描写出那汹涛澎湃,使人心惊肉

跳的浪涛拍击江岸翻起层层浪花的豪迈:借助于这三个物象所描写的雄奇壮丽的之景,表达的还是他们豪迈之

气。可见词的上阕写景亿史,无不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他的积极进取之心。

苏东坡一生几次被贬,从繁华的京都到此时的黄州,四年后又被贬到远离京都和家乡千里之外的岭南惠州,最后到被称为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海南岛。那时海南岛是黎人居住的一个夏天潮湿、气闷,冬天雾气浓重,秋天雨水连绵的荒岛。苏东坡仕途最畅时,官至第三级翰林,为皇上草拟诏书,仅次于宰相,到了海南岛时却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使他不曾失去人生的快乐,不曾失去那份诙谐轻松。在惠州时,他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的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已经体现为苏轼的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适的心态。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

苏东坡的人生可谓坎坷多舛,但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极少看到像其他词人那种感时伤怀、哀婉凄清的作品,这并非说苏东坡就没有悲伤,从他的那首感人至深的怀念他第一位妻子的《江城子》以及他对初恋情人——他的一个堂妹的终身念念不忘,我们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至情至性的人,只是他天性的乐观豁达,使他能够超脱人生的种种苦闷和不幸,因为他深深明白人生充满磨难,人要想不活得那么累,就得学会超脱,学会苦中作乐,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和让身边的人快乐。所以他的诗文极少流露出人生悲凄的曲调,而充满了宽广、豪迈与诙谐的乐章。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这句话说的正是苏东坡,苏东坡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博大胸襟,由此而想苏东坡的最大的魅力其实不在于他的诗,而在于他的博大胸怀,他的心灵和思想,像闪亮的明星,在我们的头顶永远闪烁,吸引着我们。

苏轼不仅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轼的一生虽然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历经许多坎坷,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但他并未因此而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也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将精神的超越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来追求和实践,力求自我超脱,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综观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一生多次受到排斥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面对这如梦的人生,他却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来都是洒脱无拘,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淡然处事态度,力求自我超脱,并通过他的文学创作来表达一种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