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发布时间:2019-08-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作者:孙钦慧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
摘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自小接受儒家和道家思潮的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共同寄托着诗人的淡泊情怀,留下了永远的心灵感动。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隐居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3-01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他的淡泊、飘逸、洒脱的个性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构建了他高尚的品德,同时,广博的藏书各塔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后来又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官场上的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接着就辞职隐居,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也就是这十三年让他对官场彻底的绝望,从而引发他采菊东篱下,悠然先南山的生活向往。
屡次出仕失意的陶渊明对现实感到彻底的失望,拒绝了荣华富贵,久在樊笼里,福德反自然,隐居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看生死如花开花落,只求体同山阿。在这一时期,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安慰。《九日闲居》写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写出作为长寿花的菊花延年、建益身心的功效;《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将菊花俊秀、坚贞、清雅的姿态与凌霜傲放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性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疑。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