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发布时间:2022-11-29 08:41:40

》训
●知识建构●
1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政治迫害,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想到自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在七月十六日的夜晚,驾船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出了这篇千古名作——《赤壁赋》(文学史上称为前《赤壁赋》 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四川眉县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历官黄州知州,杭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卒后追谥文忠。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并与 称为“唐宗八大家”。代表作品是“两赋一词”(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永,或婉媚缠绵,各具神韵。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开豪放一派;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宋代大家,与 ,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3 常识集锦: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定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4 基础指要: 1)字音:
举酒属(zhǔ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 2)词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往 舷而歌之:敲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名词活用作状语 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孤舟之嫠妇。 泣:名词的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1



①扣弦而歌之:动词,唱 ②歌 “……”:名词,歌词 ③依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攻下。
5 课文导读: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范例示导●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如:到,往……去 B 扣舷而歌之——歌:歌唱 C 鱼虾而友麋鹿——侣:伴侣
D 焉,月出东山之上——少:不多一会儿
[解析]:此题的答案应选C项。因为C项中的“侣”“友”二字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伴侣”,而不能解释为名词“伴侣”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


赤壁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