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06 15:04:34

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也是你所在家庭的事情,当然也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强盛,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学习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尝试着背诵课文。

2、学会借助注释等手段,准确理解文言词语,能够运用直译法疏通文句意思。

3、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体会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并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言词语与课文内容,掌握运用直译法疏通文句意思,体会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准确掌握直译法疏通文句意思,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体会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友制)

【预习导读】

一、《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也就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其领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其领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与主要领导人。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

下面众多成语都出自《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冰山难靠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刮目相待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学情检测】课前预习课文,做完以下练习

一.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二.阅读课文,把握好下列语句的节奏。

1.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该书是 _________(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1 362年间的史事。

四.用原文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歌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zhuó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感叹英雄的歌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国时候的英雄,都有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明白大体意思。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话,概括课文大意,写在下面空白处。

3.默读课文,修正“学情检测”,明白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关系(画图表示)。

吕蒙

孙权 鲁肃

(二)检查学情检测情况,师傅和学友互相检查,互相通告情况。

1.全体起立,师友互查;

2.检查通告完毕的请坐下;

3.有问题的,提交小组长解决;小组长解决不了的,找大组长;

还解决不了的,报告老师。(不会的题号写在下面)

三.研读课文,精准领会文本。

(一) 借助课文注释,运用直译法,疏通课文意思。

1.听老师讲直译法要求,做好记录。

2.按照老师讲授,借助注释,用直译法疏通课文意思。(有困难的语句,写在下面)

学友有困难的,及时请教师傅。师傅疏通完毕,随时关注学友,并及时进行帮助。

3.师友展示学习成果。

(二) 看下面的句子,领会加粗字的意思。

1.下面这句话中,哪个是通假字,标出来;通哪个字,写出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看下面语句中,加粗的字,文章中什么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又是什么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叫作什么?

1当涉猎,往事  古义  今义

见: 古义   今义

耳: 古义  今义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涂 古义   今义

3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孤: 古义   今义

博士: 古义  今义

4及鲁肃寻阳 古义 今义

四.品读课文,领会孙权劝学的方法与成果。

(一)品读课文,找出孙权劝学的原因、方法,并品读人物对话与动作描写。

第一回合:掌事必学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第二回合:大有所益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三) 品读人物对话与动作描写,思考:本文写孙权劝学,为什么又要写鲁肃过寻阳

1.品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将结果写在下面:

2.第一回合: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第二回合:结友拜别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本文要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又要写鲁肃过寻阳?这种写法叫作什么?

(四)“戏”说“孙权劝学”:

1.根据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表演老师改编的新版“孙权劝学”。

2.根据个人体验,结合文本内容,思考:从“孙权劝学”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感悟?写在下面。

站在孙权的角度:

站在吕蒙的角度:

站在鲁肃的角度:

五.当堂达标检测

(一)检测题(100分),做完题目,师友互看卷,计算出总分:(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6)

①蒙以军中多务   往事耳   

③蒙乃始就学    ) ④卿今者才略    

孤岂欲卿治为博士邪    及鲁肃寻阳    

即更目相待    大兄见事之晚乎   

2、用直译法,翻译下列句子。(24)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3、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把字写规范、美观!(10)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10)

                        

5、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10)

                       

6、文中词语除了有“古今异义”现象之外,还有“一词多义”现象。比如“以”,这个词,在下面两句话中,意思就不一样,把意思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10)

蒙辞军中多务(         

以为大有所益(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二)根据成绩,结合本堂课的表现,用鼓励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师友,将结论写下来:

六.当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把你的收获,写在下面:

七.布置作业

1.该导学案,课上没有完成的,课余时间继续完成。

2.假设你的师傅或学友,最近有点懈怠,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预习也做得不够好,请写一段话,对他进行规劝。

3.完成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看完“预习导读”,完成“学情检测”。

4.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在课余时间,编写一部自己版的“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篇目,七年级学生还是完全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

1.一般特征: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六个班都是平行班,语文基础整体一般,个别较好;其中我所教的二、六两个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语文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2.初始能力:本单元采用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课为单元最后一课,系文言,篇幅较短,语言精炼,多数学生借助注释等辅助材料,完全能自主理解文章大意。

3.信息素养: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等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初步调动学习兴趣。

4.心理发展特征:由于在学生尤其优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骄傲自负现象,所以,本文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学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4课《孙权劝学》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总体上来看,基本达成了设计所愿,基本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适时进行了为人要谦虚的教育渗透,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对这节课的认可度非常高。分而言之如下:

1.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积极,反映热烈,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为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唯有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才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育教学。这节课,我穿针引线,让孩子们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自主学习、疑点合作学习、适当创新探究,充分沉浸在文本之中、故事之中、人物之中,为更好地阅读、体会、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当堂部分抽测和课后检查,结果如下表,综合达成度95.67%。

4.当然,检测显示,尚有1人次不能够全部做对“一词多义”, 尚有2人次不能够全部做对“古今异义”, 尚有3人次不能够全部做对“句子翻译”,尚有2人次不能够全部做对“理解表述”,尚有4人次不能够全部做对“课文新解”,其中,有1个孩子弱智。还需要课后及时补救。

总之,整节课,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运用、规律性的认识都比较好,尤其是对文中对话的展示和人物形象的创新分析,更能够让孩子们真正地接近文本、还原人物,进行独立的人性化、个性化阅读体验;也有利于孩子们逐渐喜欢上文言文,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我国文化,热爱我国古老文明,增强满足自豪感,增进民族自信心。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第4课)。该文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特色鲜明,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学习语文,尤其学习文言文,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尤其文言文学习的习惯的好篇目。

课文文言词语丰富,蕴含较多文言词语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等),通过记叙孙权、鲁肃与吕蒙的两重对话和鲁肃结拜吕蒙的事例,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所以,大量基本词语词义,规律性较强的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等文言现象,精彩的人物对话,鲜明的前后比照呼应,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在学生,尤其优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读书较少、可持续发展不足的问题和现象,所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爱上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适当培养学生为个人读书、为国家学习的良好版本。

《孙权劝学》当堂达标测评试题

100分),做完题目,师友互看卷,计算出总分:(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6)

①蒙以军中多务       往事耳  

③蒙乃始就学      ④卿今者才略  

孤岂欲卿治为博士邪   及鲁肃寻阳  

即更目相待   大兄见事之晚乎 

2、用直译法,翻译下列句子。(24)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把字写规范、美观!(10)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10)

                        

5、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10)

                       

6、文中词语除了有“古今异义”现象之外,还有“一词多义”现象。比如“以”,这个词,在下面两句话中,意思就不一样,把意思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10)

蒙辞军中多务(         

以为大有所益(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课《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看,达成了设计所愿,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适时进行了为人要谦虚的教育渗透,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观课教师评价较高。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积极,反映热烈,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为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保证学生充分自主学习、适度合作学习、适当质疑探究,老师充分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老师只起到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这节课中,我穿针引线,让孩子们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积极活动、深入合作学习、适当创新探究,大家都充分沉浸在文本之中、故事之中、人物之中,为更好地阅读、体会、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原因有:

①备课充分,预案设计合理。学习活动设计注重了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活动引导,课上突出重难点,适时测评,适当拓展,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同时,重教学设计,不唯教学设计,而是恰当地取舍,包括课件的使用。

②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强,自主意识强,学生主体地位受到老师尊重,学生主体活动得以保障,并贯彻始终。

③多媒体应用广泛,录课教室使用得心应手,课件设计简洁精美,既适当发挥了媒体的积极作用,又避免了多媒体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滋扰。

④语文味的品鉴、体悟,贯彻始终,用教材教做得恰到好处。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上达标测评,尚未全部及时完成,只好放到课余时间做补充。读得还是感觉不够多。

总起来看,整节课,基本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运用、规律性的认识都比较好,尤其是对文中对话的展示和人物形象的创新分析,更能够让孩子们真正地接近文本、还原人物,进行独立的人性化、个性化阅读体验;也有利于孩子们逐渐喜欢上文言文,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我国文化,热爱我国古老文明,增强满足自豪感,增进民族自信心。

《孙权劝学》课标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文本内涵、学生学情等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下面主要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文本内涵、学生学情等在其它部分呈现,此处不再赘言。

1.课标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七至九年级学段的具体要求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教师要在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充分挖掘、拓展教材,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在此主导下,设立下列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尝试着背诵课文。

2、学会借助注释等手段,准确理解文言词语,能够运用直译法疏通文句意思。

3、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体会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并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初中语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