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4:09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敢于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创新的结果。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者主要还是教师,不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操纵只流于形式等等。思考源于疑问,有疑才有思。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在质疑中探索求知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何等的重要。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心理状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成功的第一步。及时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心中有了疑团,解疑就有了动
力,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增强了。首先我们可以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美丽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是跨越一百年的?”《一夜的工作》一文“写了周总理一夜的那些工作?为什么只写一夜的工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疑点的提出都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序地梳理。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学生性格不同,思维不同,课文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较散,价值也参差不齐,因此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所依赖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设疑不能随心所欲,要分阶段、有目的地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前审题、引导质疑:为什么说真理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是怎样拉直变成“!”的?科学家们又要必备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发现真理?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问题,激发问题矛盾,继而进行读文探究。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
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想问”到“会问”,则需要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得让学生学会问。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伊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文中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哪些内容?我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文末两次提到“幸福”这两个“幸福”有什么含义吗?并让学生继续读文讨论明白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这样一来,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寻找疑惑处,挑战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你的问题让大家觉得新鲜”,鼓励学生逆思维,提“怪问”,也未尝不可。
四、适时评价总结,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当出现高质量的问题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以个别学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1)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