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最著名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9-01-21 02:34:43

林清玄最著名的文章

  林清玄
  
  ,当代著名散文
  
  八大家之一,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天才作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林清玄的散文,欢迎借鉴!
  林清玄文章1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很多东西到我的行李箱里,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情况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
  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
  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有,台北又不是极乐世界。
  我把芭乐、橘子、哈密瓜拿出来,说:至少,这些水果都有。
  妈妈又帮我塞进去,说:我们乡下的较好吃,也较便宜。
  我把一大包肉干、肉松,肉脯拿出来,说:我们家楼下就有新东阳呀!
  她又帮我塞进去,说:你是知道什么?我要买给我孙子吃的,又不是买给你吃,何况人家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
  我看拗不过她,把最后希望放在皮箱里的六罐汽水和可乐上,我说:这汽水可以不要带吧
  她说:这是我在福利中心买的,一罐和外面的差十元,带着、带着,路上口渴可以喝。
  这重成这样!我说。
  妈妈眼睛一亮,说:你小时最喜欢喝汽水了,常常偷桌下的汽水来喝……”
  我立刻打断她的话,说:我带,我。因为我知道接下来她会把我小时候的粮事一一拿出来说,一直到我投降为止。
  这时,妈妈看我不再抗争了,终于满意地拍着我的行李箱,眼神悠远地说着: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
  然后,我们就陷进沉默,因为,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正是我爸爸生前的口头禅,当妈妈这样说,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爸爸。
  坐火车回台北的路上,我想到自从父亲过世,妈妈把所有的爱都投射在我们身上,她才不管我们是几十岁的人,以为我们都是需要照护的孩子。
  我想起父亲的口头禅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现在已经轮到妈妈说了。
  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
  林清玄文章2
  我打电话给妈妈,请她趁暑假,带孙子到台北来走走。
  妈妈一面诉说台北的环境使她头昏,而且天气又是如此燠热,一出远门就不舒服。然后一面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而且,前几天才问到腰,刚刚你大哥才带我去针灸回来哩!
  闪到腰?是不是又去搬粗重的东西?我着急地问。
  大概是听出我话里的焦虑,妈妈说:没什么要紧,可能是上次闪到腰的病母还在呀!
  什么病母?这是我首次听到的名词,一边问,一边想起一年前,母亲为了拉开铁门,由于铁门门卡住,她太用力,腰就问到了,数月以后才好。
  我的妈妈是典型传统的农村妇女,从少女时代就养成勤俭、事必躬亲的习惯,一直到现在,只要她能做的事,绝不假手他人。甚至到现在,她还每天亲手洗衣服,我们也劝不动她,只有在闪到腰那一阵子,她才肯休息。
  病母就是闪到腰以后,时常会记住一个地方曾经闪过,就会记在脑子里,然后就很容易在同一个地方门到,就是病母。妈妈还告诉我,病母虽是无形的,但看一个影,生一个子,就会制造出有形的病痛来,总要很久才会连根拔除,到病母拔除的时候,就是打断手骨颠倒勇的时候。
  妈妈是很乐观的人,她说:这一次,我把病母也抓出来治一治。
  台语所说的病母,使我联想到另外一句台语叫作西瓜偎大边,一般人都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趋炎附势,投靠有权势的一边,其实,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像西瓜这样的水果,身体好的人愈吃愈补,身体虚的人愈吃愈虚。
  因此,在农村里,我们如果遇到身体虚的人爱吃西瓜,就会劝他西瓜偎大边半瞑呷西瓜,会反症;如果遇到身体好的人担心西瓜太凉,我们也劝他:西瓜偎大边,像你这么勇,吃西瓜有什么要紧?
  问题不在西瓜上面,问题是在身体,听说西瓜凉冷而导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我们台语的母语里,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团境的时候,经常教我们应该回来观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环境的不顺,例如昧晓驶船,嫌溪窄(不会驾船的人通常不会反省自己驾船的技术,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担肥,不知臭(挑粪的人,久而不闻其臭)。是不是,问家己(事情的是非对错,要先反问自己,再责问别人)。
  并且,我们还应该时常放下自己的悲观情绪,克服心灵的盲点,口为环境的现象是与心的现象对应的,例如:
  窜惊窜遇到。(愈担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见。)
  昧晓剃头,偏遇着胡须的。(不太会剃头的师傅,往往诲遇到大胡子的客人。)
  屎紧,裤头搁扑死结。(急着大便的时候,裤头往往打着死结。)
  这些语言虽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与禅宗所讲的心净则国土净”“息心即是息灾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叫作乐观系数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卒,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这不就是病母吗?不就是西瓜偎大边吗?我们如果要开开心心过日子,那非得先有一个欢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过我们坐乎正,得人疼吗?
  要有欢喜心,一则不要太执著,对自己的习性要常放下,老先觉们时常教我们无鱼,虾也好”“一兼二顾,摸蛤兼洗裤;有就摸蛤,无就洗裤”“这溪无鱼,别溪钓
  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脚户定内,一脚户定外(一脚在门槛里面,一脚在门槛外面);或者柄惊死,放惊飞(抓着鸟不放,捏太紧怕它死了,放了又怕飞走),那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烧瓷的吃缺,织席的困椅(烧瓷器的人用破的碗,织草席的却睡在椅子上)裁缝师傅穿破衫,做木的师傅没眠床
  放不下的人,往往是好额人,乞食命。明明是很富有的人,却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使我们想起《佛经
  
  》里那个不知道衣服里有宝珠的穷人。
  要有欢喜心,二则要常有感恩的心,并常常把福分分给别人。
  相分吃有春,相抢吃无份。(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吃不够。)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大家赚,卡昧贫。(大家都有赚钱,才不会穷,不要想所有的钱都自己赚。)
  吃人一斤,要还人四两。
  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在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但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病母,而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酵母,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
  不要害怕吃西瓜,因为有欢喜心的人,吃什么都补。
  欢欢喜喜一工,烦烦恼恼嘛一工,我们这一天何不欢欢喜喜地来过呢?在痛苦爱欲的人生,许多人在寻找快乐的秘方,却很少有人知道会心不远,欢喜的心才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之泉。
  林清玄文章3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不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当然,诗词
  
  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
  
  ,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
  
  ;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
  
  、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
  
  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林清玄文章4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延伸阅读:林清玄禅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
  
  有人认为林清玄的多产是某几部宗教典籍,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林清玄曾说,小时候,他家在林厂里,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看到另外的人家,因此总是盼望能见到人,对人非常敏感。直到写了很多书之后,他还是每天在发现人的奥秘,其中包括对自己的发现。读书的时候,我是有点仙风道骨,腰围只有二十四英寸,现在的腰围是三十二英寸,这么胖,不做菩萨也不行了。林清玄在弘扬佛教教义的时候,把自己对人的种种发现连在一起,因此也反过来发现了佛教与人之间的活泼关系。这是这种发现,决定了他在表述方式上作出必须与人亲近,然后让人觉悟的选择。由此他提供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写作生态。
  二、对佛学思想的独特体验
  
  在身心安顿系列菩提系列等禅理散文著作中,林清玄大批量的引用了智慧菩提心性等佛学词汇。这些词汇的引用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加深了文章的通俗性、哲理性与可读性。我在学佛以后,读了许多佛书,发现很多书都把佛教说的太深奥、神秘,或者复杂,使人读了很担心自己不能接受或学习佛教,这样不但无法起信,反而使人畏惧佛法。尤其有一些书把佛教说成一门学问,失去了佛教实践修行的特质。林清玄把佛学深奥的经典转化成平常朴实的语言来探寻娑婆世界的现象,又通过自己对佛学思想的独特生命体验来阐发佛典。所以林氏禅理散文是集佛典、禅道与自我反观于一体的。林氏的禅理散文中,到处都充斥着人的心性与人的智慧。读之使人若捧香茗,久久回味。
  三、对佛学经典的深入探究
  
  对于佛学经典,林清玄曾明言: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为我注重学解的佛教,很容易专门化、复杂化,不能满足我们对宗教实践的渴望与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个人的主张或思想,而是唤起人人自我的觉悟。由此可见,林清玄的写作行为首先是道义行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使林清玄对佛学经典的阐述发人深省。林清玄以获得身心的终极安顿的理性境界制造了一个动态的实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图以积极有效的行动,把个人、群众与社会从问题丛生的状态中,转变到佛法共证的神圣境界中,用来消除或改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窘困状态。林清玄自觉认识到身为作家的责任而不单纯是佛家宣扬者的身份,所以在阅读佛经,审视现实生活时常常有火中慧影的发现。
  
  

林清玄最著名的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