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发布时间:2018-01-18 16:11:00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一、 一系列文件三科教材诞生

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主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教育部连续发布了2个重要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4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而三科教材的编写,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教材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

何兆武先生《可能与现实: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事情告诉、传达给别人,是传达一种知识。把这种知识传达给别人,不是指历史上所发生的具体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我们在日常用语里边时常把这两个东西弄混了,结果有的时候说历史怎么样,其实是指历史学,可是我们就把它当作了历史。”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过去发生事情的一部分流传下来了,这一部分,我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是历史学。历史学是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知识及研究。一开头,我们就应该严格地划分历史与历史学的界限。”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涉及很多道德或者伦理方面的判断,……其实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历史学自有科学的一面,但是它比科学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它比科学多的那个,就是它要有伦理的道德感,道德上的价值判断。”

邓小南教授在【北大文研论坛42】《历史的解释及其可能》中指出,“历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不但要反思历史上的问题,也要反思我们研究历史的方式。任何历史学研究框架都是可以质疑的。我们对待研究框架一要“拉得开”,二要“贴得上”。在观察框架时,要与框架拉开一段距离,思考其提出的背景和优缺点。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有能力贴上。历史与历史学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历史学是对历史的解释,没有解释就不是历史学。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也是不同的,历史理解是叙事性的,历史解释是分析性的。”

为什么要学历史:

“……历史知识关系到国民素质问题,……历史教材,主要让学生留下些什么?

培养爱国主义是一方面,二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民族认同感……。三是要有世界的眼光,不但明白中国的历程,对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是如何走来的也有明白;四是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历史教育要提供的不仅是知识。”

——金冲及先生在2007625日普通高中历史示范教科书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五、 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在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教育起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立德树人既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 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实行“四审”制度: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审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评审专家认为部编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 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1.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 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1.首先对唯物史观进行必要的阐释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从宏观的历史长河来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从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包括:

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纵向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史的横向发展)。

2)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3.对史观问题的一些说明

1)目前对史观的认识比较混乱。

2)从最高的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最上位的历史观。

3 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化史观等,是叙述或撰写历史的范式,视角。

4)它们与唯物史观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3.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5.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六、教材编写的框架和体例

()在编排体例上主题变时序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点”, 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

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线索设计上 突出主线

七年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历代的基本特征、中外交流的发展,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八年级——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的主线。

九年级——全面反映世界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在内容选择上

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在观点阐述上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以中国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具有权威性的观点作为历史评判的依据

七、 教材特点

1. 突出思想性。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科学、准确地论述中外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自信等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对历代农民起义给予正面论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作了充分叙述。

2.体现时代性。历史教科书力图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体现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状况。教科书突出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新发展。

3. 凸显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科书的叙述中。在落实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渗透,通过设置若干专题,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材充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及文化名人,展现出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中国古代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总共41节课中专门介绍文化成就方面的有8课,其比重约占五分之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有40多人;科技、文学的著作有近40部,对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史学、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都作了充分介绍。

4. 强调时序性。教科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组织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延绵不断,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成就等作充分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中,充分论述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使学生体会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史中,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技术、祖国统一大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世界史中,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基本脉络和线索,使学生体会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与文明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还对中国疆域的发展作了必要介绍,如对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5. 关注适切性。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以课文的形式进行叙述。每课的课文文字简明,字数在1000字左右;同时力争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具有可读性。课文中分为若干子目,使重点内容更为清晰。课文内容的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史事。如孔子一目,分为四小段,第一段介绍孔子的生平,第二段论述孔子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第三段写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第四段概述孔子学说的深远影响。在教科书结构上,除了课文叙述,还设置了一些功能性栏目,作为课文的辅助部分,使教材内容更丰富多彩,并使教科书真正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教材的每课开始,设置了导言,通过诗歌、故事、问题等引出本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还设置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功能性栏目,便于学生的学习。

6.力求美观。教材合理配置插图,做到了图文并茂。教材的每一页都有若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遗迹遗址图、历史文物图、历史绘画、历史想象画、历史照片、流程图或示意图等。这些插图,印制精美,直观而具体,并与课文内容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力求做到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呈现。

八、教育主题

教科书涵盖了古今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民族、 社会、科技、文化等多领域中发展的基本进程、趋势及 重要史事,以及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内容选择和 叙述上重点突出了以下教育主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 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全书按照历史 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 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从历史发展演进 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 实意义,感悟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

1.通过通史体例的编写体系和线索编排,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渗透。

2.通过设置若干重大专题,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3.通过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的知识点,全方位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在教材结构上,以教材主体课文叙述为主,通过设置历史栏目,强化、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 统文化,重点介绍了 40 多位文化名人、30 余部科技文 化著作,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 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革命传统教育

教科书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 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 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 分叙述,分别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 41 老一辈革命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家复兴。

(四)法治教育

教科书共涉及 31 部中外法律,通过介绍中外的法 治建设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五)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科书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 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 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九、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主体内容,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最终形成国

家认同。下册教材呈现的历史,可以看出在隋唐、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2.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元明清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包括经营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南海诸岛等。通过七下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政权,其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4.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首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要的方面,而战争是次要的方面。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都是属于国内战争,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尽管交战的双方会互称敌我,但这只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出现极端矛盾时的表现,而不是不同国家的主权冲突。如宋与辽、金的战争,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的政权或外来的政权。我们要注意到在教材的表述中,民族之间的战争,是绝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提法的。  

5.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

七下教材的三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课讲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外关系,这个比重要比上册加大了不少。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在隋唐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陆路还是海陆,都有很大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下教材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内江市东兴初级中学校

陈愉

20177

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