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哀

发布时间:2011-04-19 15:48:08

概念

物哀”(物のあはれ、mononoaware)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

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 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

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先行研究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

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

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

是懂得物哀的人。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懂得物哀

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

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的阐述。

用现代的话说,「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aware,是认识感知的

主体,感情的主体。「物之哀,物哀,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

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广辞源》)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

静的情感。「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

中的「呜呼」、「啊~~」。到了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多用来指

称和谐沉静的美感。阿波罗似的。

ものの哀れの例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之哀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

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

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

,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

”,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

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

得物之哀。

总之,物之哀,”(主体,内在)”(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这个

,aware,本来没有汉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后人便注上了字。

看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あはれ)?

「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

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

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

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省略)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

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

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

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

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

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あは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

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

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

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

《后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

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

物之哀了”,于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

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物の哀れ発展過程

物哀,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ぁ )和(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 ”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字同音,就以字标出。

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由此可见,将悲芳凄与同情的感情浑然为一体。而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3)紫氏部将(ぁはれ)之前加上了(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观合一了。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 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大大丰富了的情感范围。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值得指出的是,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4)这五类情韵我们都能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寻见清晰的影子,而其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掩卷之后的哀感余绪缱绻流转而挥之不去。

先行の研究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5)知堂先生的散文在对以上三个层面的感动书写之下,更有之情的抒发。他或悲哀,怜悯,愤懑或愉快,亲爱,同情。将物哀之情挖掘入至情至理之处。

物哀情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笼在知堂小品中的,就内容而言叶渭渠的三个重叠层次可以加以概括,而风格上除了国人公认的平淡冲和之处,更有丰富的物哀内涵加以补充。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美丽与哀愁——《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

收藏本文 分享

《源氏物语》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紫式部鲜明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用纤细哀伤的笔调写出了以源氏为主的贵族男女的感情生活。美丽与哀愁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物哀美这一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在其中也是诠释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它开启了日本文学史的物哀时代。一、物哀的涵义物哀一词,日语写做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われ)”。据日本史书《古语拾遗》考证,“哀れ(あはれ)”原本是感叹词,可用于表达一切情感,如同汉语中的呜呼”“一样。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所以,物哀并非像字面上,意思仅限于悲哀。悲哀只是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这一切都可以称为而无论是对于自然风物还是对于世事变迁,只要是有感而发就是体会到了物哀美。二、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现今物哀已成为日本文学的精髓与本质,而作为物哀美源泉的《源氏物语》则是...... (本文共计2) [继续阅读本文]

物の哀れの発展過程

日本传统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基石是真实。所谓真实, 即艺术要真实地反映人情世相, 抒情言志必有感而发, 强调作者立著

/ 0, 发掘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美, 不提倡浮丽

虚妄的风格, 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5万叶

6中的作品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5万叶

6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

这种意识来源于古代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万物

/ 常住不变0的世界观, 即所谓的/ 乐观地肯定现

0的世界观。因此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

体现出的就是/ ^ 3 H0

在这之后,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真实的基

础上升华为/ " O l 0 ) ) ) , 从单纯感叹的

/ 0发展到/ 物心合一0, / 0来表现悲哀与

同情, 爱怜浑然一体的感动情绪, 向感伤性倾

斜。/ 0就以可怜的对象的爱情作为主情(

体感情) , 表现人的真情, 这样/ 0的主观感情

便加大, 从情绪性推移到情趣性的感动¹。因

, 仅用/ 0已经不能完整地表达日本文学中

的这种感动感情、情趣和美理念, 进而又升华为

/ b N N " O l 0 ) ) ) 物哀。可以说这一理念是

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精髓本质, 亦是理

解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所在。叶渭渠先生在

其所著的5日本文学思潮史6 , 将物哀解释为

/ 对所感之对象表现一种爱怜和同情混成的心

0, 这个对象可以是人或物, 也可扩大为社会

世相。简而言之, 物哀是一种由情景交融而引

起的深沉的哲理般的感触。这一理念奠定了其

在日本文学的主导地位, 综观大多数日本文学

作品, 无不渗透着这样一个文学理念。

物の哀れについての継承

川端康成文学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

5源氏物语6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 可见5

氏物语6所体现的/ 物哀0/ 风雅0 是川端文学

美的源流。他对/ 物哀0的理解是包含着悲哀与

同情, 即不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

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

意思。他经常强调: / 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

日本美的源流0, / - 悲哀. 这个词同美是相通

0 ¿。他作品中的/ 悲哀0, 就大多数表现了悲

哀与同情, 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渺小人

物的赞赏、亲爱、同情、怜悯和哀伤的心情, 而这

种感情又是通过咏叹的方法表达出来的。即他

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伤感, 赋予众

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悲剧情调, 造成了感人

的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美, 有时表面上装饰得

十分优美、风雅, 甚或风流, 内在却蕴藏着更多

更大的悲伤哀叹, 带着深沉而纤细的悲哀性格,

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悲怨。

此外, 川端康成在继承日本传统的物哀基

础上, 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 / ) ) )

) ) ) 0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

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

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 是美的一种表现。也

就是说,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他的审美情趣是

同死亡相联系的, 在他的作品中, / 0的形象

联系的就有50 多篇。在川端看来, 生命从衰微

到死亡, 是一种/ 死亡的美0, 从这种/ 0的死灭

才更深地体会到/ 0的深邃。即在/ 0中充满

/ 0, / 0表现中以心传心, 是一种纯粹精

神主义的美。例如: 5雪国6结尾的/ 雪中火

0, 川端没有把烧死的叶子看作是生命的终

, 而是认为她是/ 非现实世界的幻影0, / 她内

在生命在变形, 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0 À, 并以

银河美景加以烘托, 把叶子的死视作生命的开

, 是美的表现。

川端康成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

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 培育了东西文

化融合的气质, 并且使之流贯于他的创作实践

, 使其文学完全臻于日本化。他说过: / 我强

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 希望继承日本美

的传统, 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 别无其他东

西。0/ 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 余生不是属于

我自己, 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0 Á在川端

康成的作品里, 到处流淌着余情美的血液, 处处

飘荡着日本传统美的气息, 表现出一种清淡而

隽永, 委婉而含蓄, 质朴而真实的风格, 不时还

抹上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感伤以及东方的虚无色

, 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清新、自然、质朴中体现出哀伤的感觉, 这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形

成的欢天喜地、大团圆的喜剧美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反而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觉。

综上所述, 通过紫式部和川端康成这两位

一古一今的大家, 对日本传统的美学理念) ) )

物哀的理解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诠释, 使我们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5源氏物语6从中国的文化

中吸取营养, 创造了古老、美伦美奂的忧伤浪漫

的感情世界, 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 5雪国6

5源氏物语6 中出生, 汲取了西方自然主义的

营养, 展示了冷艳深沉、自由洒脱的新时代唯美

追求, 代表了近现代文学而成为传世佳作。从

古至今, 我们看到了历代文人对美的认识体会

和不懈追求, 那就是物哀, 是幽玄, 是千年的境

, 千年的美。虽然日本的文学历史远没有中

国久远, 思想认识也没有西方那么前卫, 但是她

兼收并举, 独树一帜, 走出了自己的辉煌。尽管

日本的思想文化在发展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片面

和局限性, 但独特的美感还是不断地吸引着众

多的人来品味她, 发掘她。

关于物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