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

发布时间:2019-08-04 07:58:45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复述、列举____

2)解释、说明、概述____

3)完成、解决____

例:

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参与____,提高____

2)讨论、交流____,提高____

3)尝试、分享____,提高____

例:

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体验和情景体验,提高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通过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关注____

2)形成、养成____

3)确立、树立____

例: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合作精神,形成生物学习的兴趣;

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____

2.难点

1____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提问: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通过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

(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滤纸条在小烧杯中进行层析时,组织学生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交流到第七个问题时,正好实验结果也就出现了,这时找学生展示自己滤纸条上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滤纸条上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色素带,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等知识。

3.巩固练习

1)练习题1

2)练习题2

4.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点评。

师:本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作为小老师,总结下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____

生:学到了____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正确,看的出来大家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____,学到了____

5.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____”相关材料,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标题

知识点1.______

知识点2.______

知识点3.______

备注:

1.表格式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映动画,设置层次性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观看动画;

联系实际回答问题,认知______,进而过渡到______的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内容1(知识内容)

二、内容2(知识内容)

三、内容3(能力内容:主要是探究性实验)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内容4(能力内容)

五、内容5(情感内容)

设疑探讨,教师点拨评价: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教师精讲,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提问: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联系实际,设计疑惑,适时鼓励、引导: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1

例: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倾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并利用旧知识分析归纳整理。

学生利用知识进行分析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让学生运用所学______,解决______问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所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

与教师一同归纳整理知识、明确概念。

让学生尽快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1:基础性作业

作业2:提高性、发散性作业

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的作用

探究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拿出加酶洗衣粉一袋,请位同学阅读它使用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推测:温度对于洗衣粉里酶发挥它的作用是有影响的。

提问: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时,就不再发挥作用,如果它没有马上被胃蛋白酶分解掉,可能是什么条件变化导致它的活性降低?

举例解释酶的活性就是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

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究竟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一同学阅读之后提出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要控制好温度。

学生应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究过程

①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

实施实验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

结论

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两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建议用α—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

请学生从实验报告单上,选择实验试剂和用具,勾示出来。

了解自己所在小组的探究内容。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答出:过氧化氢酶。

学生回答:不合适。因为高温会加速H2O2的分解。

领会: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学生讨论,温度过高或者过低,pH过酸或是过碱可能会对酶的活性有何影响,做出假设。

简单讨论并做好材料选择。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了解确定和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实验的重要意义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

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

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

请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完成上述问题后,再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给学生5分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走进学生,询问,提示。

请两个组的同学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在每个小组介绍完实验步骤时,询问各组设计中的自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后,讨论。

在学生介绍时对把握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出并且纠正,如:①缺少对照实验组(尤其是pH组设计时),没有对比实验,我们将不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②单一(自)变量的确定,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酶所处的pH条件均应相同。③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原则。④牢牢把握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如:是对底物控制温度还是对酶控制温度?不同温度溶液混合会改变原有溶液的温度吗?⑤因变量指标的检验方法是否简便可行。最后指出,因为酶的量和底物的量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所以统一规定好实验中每种酶和反应物的加入量。

通过上述讨论强调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合理完善的实验设计,将方案展示如下:

温度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向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将1号和4号试管放入0℃冰水浴中,2号和5号试管放入60水浴中,3号和6号试管放入100℃沸水浴中,均保温5分钟。

⑷分别将置于相同温度下的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均匀,仍然分别在℃、60℃、100℃条件下保温,让混合液反应5分钟。

⑸将反应后的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等量碘液,震荡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否变蓝及变蓝程度,记录下来。

pH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肝脏研磨液,向

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H2O2溶液。       

向1号和4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NaOH溶液,向2号和5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蒸馏水,向3号和6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的盐酸溶液,静置2分钟。

⑷分别将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试管中的溶液混合,震荡,观察混合后的三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和气泡生成量的多少,记录。

注视大屏幕,了解要思考的问题。

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做好准备。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个小组介绍,全体讨论;第二小组介绍,全体讨论。

研究相同问题的两组互相评价,补充。

学生加深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的理解。

学生经过讨论,及时发现本小组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

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将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重点提出,帮助学生理清实验设计思路,把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通过汇报、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和辩论、相互的评价和补充,充分发挥学生进行探究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深刻体会实验设计中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的意义。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每组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5—10分钟)。

完成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展示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规范操作意识,并且体现出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

请几个学生代表叙述并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

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原因。如:①试剂量取、混合等实验步骤操作是否规范;在先后取不同试剂时,量筒有无清洗干净;③在酶与底物混合后,有无在与混合前相同的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等等。

探究温度和pH的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加以比较,并作出自我评价。

经过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发展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探究的结果,请学生得出探究的结论。

指出:如果要用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规律,需要做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用具体的数据来反应酶的活性高低,我们通过今天的定性实验无法做出,但我们可以了解科学家已经通过定量实验做出的曲线的形态。

展示课本上的曲线图,并指导学生了解曲线的含义。

学生得出:每种酶都有发挥自己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当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酶的活性都会下降,且高温可以使酶永久失活,pH过酸或者是过碱,酶的活性也都会下降。

学生了解曲线并且理解曲线的含义。

学生通过分析总结,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阐明实验结论。

拓展延伸

如果给一个未知的酶,如何测定它发挥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思考后做出回答:那需要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或者是pH梯度,定量测出酶在各种温度或pH条件下的活性,将酶活性最强时的温度和pH确定下来。

用已经探究出的实验结论引发学生对新的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用已经掌握的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来处理分析新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北京欢迎你》旋律响起)教师演唱(屏幕展示歌词):“我家大门常打开。双层磷脂迎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糖被喜欢你,不管亲(亲脂性)(疏水性)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细胞欢迎你!”

学生边听优美的音乐边回顾细胞膜的特点。

在《北京欢迎你》歌曲的拟音之中,轻松愉快地再现了膜的结构特点、选择特性、识别功能、亲脂疏水性等细节知识.且以优美旋律统领知识,印象深刻。

细胞膜是细胞王国繁华的边贸线,是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多媒体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和河流的图片。设问:这两张图为什么老师把它放在一块?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的界面,河流是河两岸的界面。都看作是某个系统的界面。提问: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过河?

学生活动:磷脂双分子层就像河流,蛋白质就像船,而人就像要通过细胞的物质。游过去,坐船过去,架桥,水下隧道等(同学们尽情地展开想象)。

将细胞膜比喻成边贸线,有利于学生理解细胞模式控制物质出入的通道。将细胞膜比喻成河流,有利于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更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颇感兴趣。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图片,这些物质跨膜就好比人过河一样。思考并讨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学生观察图表,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作出评价。

结合教材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被动运输

实物演示:一滴蓝黑墨水在清水中扩散。教师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同时引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概念。

学生观察幻灯片,分析水分子过细胞膜的现象。同时在书上找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物理现象引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1.自由扩散

提问:“在做凉拌萝卜丝的时候,当你把萝卜切丝,再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播放“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的动画。通过现象分析,得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学生回答:“盐腌过的萝卜丝会有水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会变硬挺。”

在书上找到自由扩散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人,他们若要过河,就直接从河中游过,某些物质要通过细胞膜能直接从磷脂双分子层中间穿过?且有方向性由物质浓度大小决定。多媒体展示简单扩散的动态图。哪些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呢?

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高浓度→低浓度方向)。结合教材P70相关信息,归纳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

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自由扩散的概念及特点。

让学生回归课本,总结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

2.协助扩散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过河,他坐船,正好这条船是顺水漂行,这种“顺水行舟”的过河方式有哪些特点?船行方向如何呢?物质以这种方式通过细胞膜,称之为协助扩散。那么,协助扩散有什么特点呢?

需船运载,顺水漂行。

学生总结协助扩散的特点。(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能量,高浓度→低浓度方向)

将协助扩散比喻成“顺水行舟”,形象而生动,学生容易理解。

3.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异同

大屏幕展示教材P714-7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

以表格的形式比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被动运输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见附表1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表格,比较两种被动运输的异同。

通过完成“思考与讨论”,强化学生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增强比较学习法的认识。同时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运用到课堂。

(二)主动运输

如果一个人不会游泳的人要过河,只能“逆水行舟”。那么需要哪些条件?

当细胞内外的物质需要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就好比“逆水行舟”,不仅需要船运载还需要马达供能。这就是“主动运输”。展示P724-8主动运输示意图。提问:这种运输方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材中表4-1让学生分析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原因,并作出解释,多媒体展示动画。

提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

提问: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需要船运载,还需要马达供能。

学生勾画主动运输的概念并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载体、需能量、通常从低浓度→高浓度)

回答:是否消耗能量。

回答: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用“逆水行舟”比喻主动运输让学生容易理解。

通过图片直观展示主动运输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表格分析,加强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师生问答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听讲效果。

(三)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1、练习

2、以填表格形式,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进行比较(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见附表2)。

完成练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表格。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及时反馈。

(四)大分子的运输

多媒体展示胞吞和胞吐的过程。

学生根据阅读文字和观看动画,经过讨论,组织语言对大分子跨膜运输进行描述。

直观展示过程,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五)知识延伸

学习了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如何绘制坐标图?

学生思考,讨论,并动手绘制。

充分体现学生结合数学坐标图,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联系社会实际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与细胞膜有关的科技研究进展,如膜通道蛋白研究、与膜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等。(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

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与膜有关的科技发展。

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长自己的见识。

2. 探究实验的操作步骤一般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大步。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给出一张运动员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选用新的实验材料来研究ATP还能为哪些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 目的: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问题

提出探究问题:肌肉收缩是从ATP中还是从葡萄糖中直接获得能量?

作出假设

以四人为单位讨论,作出假设

假设1:肌肉收缩可以从ATP中直接获得能量

假设2:肌肉收缩可以从葡萄糖中直接获得能量

假设3:肌肉收缩可以从ATP中直接获得能量,

肌肉收缩也可以从葡萄糖中直接获得能量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1 取两条新鲜猪肉条,测量每条猪肉条的初始长度

2 给每条猪肉条滴加生理盐水,测量每条猪肉条的长度。通过观察每条猪肉条是否收缩,检测猪肉条是否仍有ATP

3 第一条猪肉条滴加1ml 葡萄糖,第二条猪肉条滴加1ml ATP溶液。放置2分钟后,测量猪肉条的长度

进行实验

巡视实验进行情况

根据步骤进行实验,记录结果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肌肉收缩可以从ATP中直接获得能量

表达和交流

邀请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

万用模板讲解

教案首页:(有的学校教案或课题需要首页,尾页)

课程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____是人教版高中生物《 本书 》第____单元第____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____,本节内容____(本节内容学习的意义)。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本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纪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且对×××课有极大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在此前有着__________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到达一个__________程度。但__________(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__________(某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学会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怎么学、会学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乐学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课(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虑。

何为重点

重点是指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比较基础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

何为难点

难点是指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自学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探究式学习法

5、小组协作讨论法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设备用具:

××机房或××实验室、教材、事先准备的材料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归纳

4、作业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作用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导入分为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温故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等等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八、板书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要求具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

板书分为文字式、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对比式、图画式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