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张志和)》教学案例与评析

发布时间:2023-02-22 11:46:18

《渔歌子(张志和)》教学案例与评析
作者:张维银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4

张维银

【执教者:张维银,湖北荆州江陵县白马寺镇小学;评析者:万成权,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教学研究室】

一、初读诗词,蓄积情感

1.学生自读。

师:《渔歌子》这首词大家都预习过了,读了多遍,现在一起读读(全班齐读)。

师:很好!我仔细听,大家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读顺了。但是读古诗词仅仅这样就行了吗?我们还可以尝试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学生练读。

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你们仔细听,如果你觉得可以和进去的地方,就去试着读读吧……

师:真好,你们的表情和眼神让我看到了一个个小诗人。

3.配乐展读。

师生展示读词。学生在音乐中即时进入情境,读得轻柔、陶醉……

【点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读古代诗阋,不仅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此环节,教师一次一次由浅入深的引导,配着舒缓的音乐,将孩子们带人诗中的境地,情由心生,渐渐化作语言琅琅启于唇齿间。

二、细读景语,感受意境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

师:我们这样一遍一遍地读,这首词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乎都历历在目,你看到这里的景了吗?

生:看到了!

教师鼓励学生静静地默读诗词,把描述景和物的词语厕下来,并标上序号。

(学生静静读词,在书上圈画标注。)

师:没写出来的空白处应该填上什么词?


生:景物的词。

(教师打乱顺序,学生依次接词)

【点评】课前的预习加上学生第一一次细读,究竟对词语的理解达到了怎样的认知程度?此环节的没计从抓重点词语突破,检查了细读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2.品读揣摩画面意境。

师:没填出来的词都被大家补齐啦。寥寥数词的一首诗词,光景物的词就占了19个,我们单看每个景物的词,它是一个个的点,可是一经组合,就奇妙地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你们读出画面的美了吗?孩子们,拿起书再细细地去读吧,好好地品一品这画面中的美景!

(生读词,并在自己关注的字词上批注)

师:特别喜欢大家这样静静读书的样子,沉思、批注,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好,现在就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师:好,没关系。现在我们先汇报交流。(师提出交流要求:眼到;心到;口到)

1:我们特别喜欢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先是这个西塞山点明了地点(学生在“前”字的旁边批注:地点),然后……还有这个“前”字,说清楚了“前面”还是“后面”,很具体。

师:这个“前”字很具体,不好意思打断你一下、,怎么“具体了”?谁可以马上补充?这位同学在发言的时候,你可能马上就会关注,然后……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

2:其实我也是同意这个观点,这个“前”点明了方位,我有补充的是——“前”字好像把眼前所有的景物、景色都定格在眼前了。

3:我也有补充,一个小点就把所有视线范围内的都收下来了,很奇妙的美。这个“前”用得很妙!

师:好的,感谢你们用心的倾听,这样的关注和补充(教师示意第一位汇报的学生继续汇报)

4:我还关注“白鹭飞”,这个“飞”字可以读得缓慢一点,因为一个“飞”字可以看到白鹭各种飞的样子。

师:“嗯,有意思!感谢这位同学把我们带到山前,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山前,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拉得再近些……你会看到什么呢?同伴之间交流一下……(学生组内交流)

5:我看到了那一群自由自在的白鹭在翩翩起舞。

6:我看到它们飞的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展翅翱翔,时而又俯冲而下……

师:感谢这位同学,你关注的一个“飞”字,让我们看到了词里透出如此丰富的画面。好的,我们交流继续……


7:“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特别吸引我。我主要讲的是“肥”这个字,“肥”这个字不仅说出了鳜鱼肥,还说出了桃花流水。

师:“肥”怎么就衬托出了桃花流水呢?

8:其实这边写的是一个静的背景,因为这里的“桃花流水”是一个静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背景。

9:我看到了桃花流水的背景:粉红的桃花,在水中若隐若现,静动相辉映。

师:(称赞)特别喜欢大家这样的交流,对你的关注我有自己的思考,我补充后你可能又有新的发现……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我们的学习可能就真正发声了,而且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10:所以,我联想到张志和就是这样在这里钓鱼、在这里享受这种特别的生活,非常舒服!

11:我结合了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呢!它证明了这一二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别美!

12:“斜风细雨”,也是江南特有的美景,很舒服的美景。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这样的交织,让大家原有的理解有了推动和改变,真是特别了不起!好,还有关注其他句子的吗?

13:我们小组刚刚在交流时,大家都喜欢“青箬笠,绿蓑衣”。这一句,我们觉得这是这首词的转折。

师:“转折”?

14:其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我感觉是一幅画的背景,唯独“青箬笠,绿蓑衣”和它们不一样,这里开始写入,写钓鱼的人。所以……感觉是转折。

师:你能明白她的意思吗?

15:我觉得应该是说前面写的是景,后面写的是人,由景到人的转折。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很棒的分享,很多同学已经提笔及时记录了。

16:我们小组刚刚在交流这一句时,有人提了一个问题:“青”“绿”。为什么要用青色箬笠,绿色的蓑衣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马上与你的同伴交流。

17:我觉得应该是桃花的叶子把蓑衣衬托绿色的。

师:那我现在也想补充一下,讨论交流到这里为止,似乎说明张志和写错了,我们给改成“黄箬笠,褐蓑衣”。

师:可以改吗?请再细细地品一品诗句,和同伴再交流下。


《渔歌子(张志和)》教学案例与评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