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19-10-10 12:46:06

唐宋诗词鉴赏”教法探究

树德怀远中学 刘勇

摘要: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关键词 鉴赏 讨论 探究 教法

辉煌的唐诗宋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同时也是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学习唐诗宋词能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性智慧。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唐诗宋词的学习都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老师讲得是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无精打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怎能提高呢?而高考时,诗歌鉴赏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

高二时,要求学习《唐诗宋词鉴赏》(选修),全书12个章节,89首诗,涉及49个诗人。容量大、时间短、难度大,怎么教?如果全部让学生下课学习,效果不好检查,甚至会无人理会;如果全部上课来教,时间肯定不够,光学完都不行,更不用说再深入讨论和交流了。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

3、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词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4、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

不难看出,其关键字是“理解”“感受”“鉴赏”“探究”,这四步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而在教学参考书上有这样的要求:“把切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作为课程中心目标,把阅读分析作品放在课程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编写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时作了一些尝试,现整理如下,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与小组讨论学习法

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根据爱好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选修教材分为“唐宋诗”“唐宋词”两个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又按诗词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如:唐宋诗下又分为“山水胜色”“边塞军旅”等七个专题。很明显,编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明白每一类专题的特点。所以,教学时归纳每个专题的特点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介绍每一类专题的特点、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去鉴赏。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每个专题的特点,而且能节省时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少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往往印象不深刻,很快就会遗忘。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初衷。正如卡莱尔科西克所言“以传授已有的确定知识为直接目标的知识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内容和意义被简化还原为陈述性知识的接受;不仅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被大大缩减,更重要的是,课程学习的这种状况使得他们习惯了被动进入预定程序和预定结果的生存方式,而难以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同类诗歌,进而归纳此类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是必要的。

我在教学第一个专题“山水胜色”时,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总结。

阅读《宿桐江寄广陵旧游》《汉江临眺》《庐山谣寄卢御虚舟》,思考以下问题:

1)、分析三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之间的关系。

2)、这些山水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

(3)、了解诗人的心态及人格特点,理解诗人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

问题(1)意图在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入手,理解山水诗借意象营造意境,进而表现情感的特点,这也是分析山水诗情感的重要方法;问题(2)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山水诗所写景物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语言技巧;问题(3)意图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查资料和小组讨论,形成结论。选出发言人在全班交流。这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一方面也培养了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思考掌握的知识就会记得更牢。

以下是学生对问题1的解答:

学生在完成这个表格之后,再引导他们来分析意象、意境、情感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学生对问题2的解答

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后,我再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将其分类,并对每一类手法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就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学生对问题3的解答

让学生查阅孟浩然、王维、贾岛的生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诗人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即让学生明白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孟浩然生活在开元时代,那是一个追求功名的时代而他一生未做过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与实际生活经历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了孟浩然一生中矛盾的隐士心态。所以,他的诗歌在表达功业欲望之时,往往也流露出隐逸情趣。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在途中写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他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非常含蓄,这正是诗人矛盾的隐士心态的体现。

学生经过以上的自主研究学习,明白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形成特定的情感模式。如果我们循着这一印痕,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只有把这首诗置于诗人一生命运的起伏中,置于诗人这一时期众多的作品中,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才有一种解读的大气。然后我又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三位诗人的几首诗,让学生运用刚才了解到的诗人生平及诗风去解读诗歌,以加强学生对诗人心态、人格的理解。

二、重整合归纳、忌逐篇讲解

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这决定了选修课的教学要走与必修课不同的路子: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具备对教材进行独立加工的能力,能找到解读文本的独特门径;同时,要能对教材筛选、补充、整合,形成系列,体现专题特色,从而构建起打上了教师独特印记的选修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对多个相关文本同一解读角度的寻觅,可以围绕一个专题作螺旋式探究解读,以开阔学生视野,细化知识结构,深化阅读认识,升华思想。

对选修教材的教学处理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每个专题只选一、二个知识点进行研究学习就行了。如“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专题侧重于学习意象、意境、情感的关系,并让学生归纳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专题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咏物诗的意象,明白“一草一木总关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专题侧重于归纳寄托乡思的意象,体会怀乡诗中凝聚的中国诗人的共通的文化情怀: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家国通一的志士情怀、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专题,侧重于让学生围绕"咏史怀古的忧患意识"去解读诗,寻出咏史怀古的常见意象、修辞手法,理解咏史怀古的艺术特征,如议论方式、情景结合方式和对比婉讽方式等,同时联系其他朝代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走入作者灵魂的深处,思考他们是如何思考历史,如何把握现实。

这样对不同的专题,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时间不足与教学内容繁重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借一苇而渡大江。

三、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加强语言训练

新课标要求“把切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作为课程中心目标,把阅读分析作品放在课程的中心位置”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语言训练的主体地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在《致教师》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以,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在鉴赏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诗话、词话,扩写、拟写对联,改写唐诗宋词(如改为新诗、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精短文章的写作,也可以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写作。

(一)、写诗评

 从学生做诗歌赏析题出现的问题来看,有的学生对赏析的认识,并不明确。为此,在讲解写作技巧之前,应该让学生对赏析有感性的认识。我印发一些课本上诗词的优秀赏析范文,并给学生讲解赏析文的一般模式。让学生了解到赏析一般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且基本是按照知人论世法、全诗概说、诗联赏评、情感体味,主旨探求和诗风评价的程序来写的。然后请学生挑选课本上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布置作业。

学生作业:《咏怀古迹》 杜甫

整首诗借王昭君的遭遇、怨恨突出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及自己同王昭君那犹为相似的遭遇,作者对王昭君的同情暗示着自己也一样可怜,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首联写了王昭君出生的地点,那“群山”“万壑”的情景,幽静、美丽、雄伟的地方,不正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吗?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的景象,孕育了王昭君的美丽、清俗、与众不同。

颔联写出了王昭君的怨恨,一离开宫廷就到了北方的沙漠,只留下昭君墓面对着黄昏的天幕。“独”字甚好,“独”字写出了王昭君的寂寞、愁苦,也突出了昭君的思乡之情、怨恨之情。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此句“空”字用的甚妙,“空”是徒然的意思。这里写出王昭君的寂寞、无奈的心情,此句有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对昭君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写王昭君在汉宫受到冷遇,有恨不能发泄,只好把怨恨寄托于歌曲之中。这一联正面写出昭君的怨恨,这是一个远嫁异乡的女子对故乡的情感。作者当时远离故乡、漂泊地西南的遭遇与昭君十分相似,这既是对昭君的同情,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

这篇诗评虽然不是很深刻,但对于高中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像这样的学生习作还很多。

(二)、诗歌散文化

读写一体能使学生的思想与语言高位运动、高速转换,所以诗歌散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要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唐宋诗词》选修时,在每一个专题都分别挑选一句诗,让学生用散文的笔调对诗句进行再创造,将诗句的意境描写出来。作业完成后,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间选在课前5分钟。学生习作展示: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散文化描写:

今夜无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功名如浮云。风声如泣,猿声如啼,心里更添凄凉。遥望苍茫急流,何处是故土?辗转泪湿巾,乡思溢心头。也罢,往昔胜友,在何方?功名既与我无缘,人生得一知己,岂不胜哉。月光惨白,透过树枝,斑斑驳驳,映照在孤舟上,独立舟头、拂长袖、月依旧、鬓如霜、泪满面。(陈汶鑫)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散文化描写:

花开花落,四季轮回,又逢深秋,西风烈烈,落木萧萧,草木飘零,苍茫江边,残破的营垒依稀可见。远望巍峨的西塞山,在飘渺的云雾中,隐隐约约,依旧静静地躺在江水那头,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江山依旧,往昔盛世繁华,已成过往云烟,昙花一现!苍老了容颜,沧海变桑田,兴废由人事,只余回忆。(周思会)

总之,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教授者提供了选择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同时打破传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唐宋诗词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