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吟诵教学

发布时间:2019-02-16 14:52:27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西安铁五小 王二艳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寒雨”“平明”“冰心”和“玉壶“等词语的意思;

2. 了解“七绝”“无绝”“七律”和“五律”等近体诗的特点;

3. 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诵读,吟诵。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诵读方法,尝试吟诵古诗。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课本第六单元已经接触过“送别诗”,对于这种诗型是有一定了解的,本诗的引入也正是基于课本的检验性和拓展性学习。根据送别诗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特点,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来理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较易完成。但是,对于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直抒胸臆的自白将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此将要借助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来理解。还有,学生在此前并没有接触过吟诵教学,要真正掌握吟诵方法还比较难,所以本课中也只是了解一下,希望借助吟诵更好地理解诗情,以声传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单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讲授法 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课本的第六单元我们学习了两首送别诗,那送别诗一般都写些什么呢?作者与友人送别诗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回顾旧知,为新授做铺垫)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其一)(板书课题)

二.解释诗题

1.《芙蓉楼送辛渐》这则诗一共有两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一首,所以有“其一”二字。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龄(板书),那根据我们学过的送别诗的题目特点,谁来解释一下试题?(预设: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3.是的。“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好友,“芙蓉楼”在金江苏镇江,这是送别的地点。

三.知晓作者,了解诗型

1.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出示作者简介)

2.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什么是“七绝”?(出示“五绝”“五律”“七律”的代表诗)

3.看来,我们刚开始学习的古诗主要是“五绝”,而现在多数是“七绝”。我们今天学习的《芙蓉楼送辛渐》是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非常著名的一篇,那现在我们就赶快来读读。(出示诗的前两句)

四.明白诗意,感悟诗情

1)学习前两句诗

1.请一位学生读,注意正音。

2.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唐朝,看到了两位好友分别时的场面。你看到了什么?(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

3.借助注释再来理解这两句。(出示注释)

4.谁理解了哪句,跟大家分享一下。(理解诗意,纷说)

5.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心情,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寒悲凉,孤孤独)

6.总结:作者在这两句中运用景物描写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达的真真切切,们学过的两首送别诗却用了四句,为什么呢?那本诗的后两句又会表达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诗

1.导语:辛渐是作者的同乡,辛渐此次回洛阳是归故乡,与那“下扬州”的孟浩然和那“使安西”,去那不毛之地的元二比心情愉悦的多。当然,王昌龄有王昌龄的不舍,但辛渐回洛阳必将遇到王昌龄的亲朋好友。而此时,王昌龄被贬官,亲友们一定有疑问、有担心。王昌龄就在这里托辛渐捎去了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

2.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注释来理解。(课件出示注释)

3.朝中奸佞小人的诬陷、诽谤使得王昌龄被贬官,了解他的亲朋一定会为他担心,不了解的人一定会对他产生误解。王昌龄的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将自己的坚强、清白说的清清楚楚。

4.总结:这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表明了自己的清正廉洁。

五.尝试吟诵,感受韵味

1.请学生读整首诗。

2.你们的普通话朗读都很好,但普通话是在建国后才推广起来的,它的历史并不长。今天,我们就试试用古人的方法来诵读这首古诗。

3.普通话中有几种声调?古语里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板书:平长仄短)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相当于第三声和第四声。我们用“”来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现在拿出学习单在每个字的上面标出平仄声。(教师在黑板上标示)

4.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读。

5.第一句中哪个字读的最长?押韵的字读得最长。(课件出示韵字声线)

6.学生试读整首诗。

7.从读中我们已经清楚地听到了节奏线的所在之处。(课件出示节奏线)

8.所谓“吟诗作对”,在刚才诵读的基础上我们把它像这样吟诵出来,才是真正的古代读书法。(教师师范吟诵)

板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吟诵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