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3-08-15 17:47:11

蚌埠传统文化

一、蚌埠文化:

蚌埠城市年轻,历史古老。蚌埠文化品位高,独特性强。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我们这座城市既有领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这都是极其珍贵的,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和一条捷径,蚌埠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越早、步伐越大,蚌埠发展得就会越快,影响力就会越大。

1、历史沿革:

蚌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证明6万年前已有人类在今五河境内活动。距今七千多年前,蚌埠境内已有大量人类定居。现已发现此类遗址数十处。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率10万楚军从陈下(今河南淮阳)败至垓下(今固镇濠城集),被数十万汉军围困。项羽兵败南逃,史称垓下之战。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于今天的凤阳。时至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蚌埠发展全面提速, 19471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2、蚌埠文化定位:

蚌埠,古采珠之地。蚌埠有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之美誉。

⑴蚌埠作为文化摇篮依据:巍巍涂山兴华夏,滔滔淮水母亲河,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7300年前的文明曙光。1985年蚌埠北郊吴郢乡双墩古遗址发掘出士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等,陶器上刻画符号近600多种,刻画图像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纹面陶塑人头像为国内罕见。经鉴定该处为7300年前新石器早中期文化遗址。中国科技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王昌燧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说,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现已聘请我国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考古专家在蚌埠工作两年做考古挖掘报告和整理修复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结果将十分喜人。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处于淮河中游的这一新石器文化与中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独立发生、平行发展、逐步融合的,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夏文化的诞生地:夏之兴也以涂山(《史记》),明确指出了涂山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文化的诞生地。《左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从涂山里走出繁华的夏后氏部落与夏朝华夏,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华夏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国家的名称,华夏族也就成了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所以应当说蚌埠这块土地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⑵蚌埠作为帝王故里的依据:

----夏朝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王朝,它的缔造者禹和启皆出自以涂山为中心的蚌埠地区。



蚌埠是我国中华民族原始社会最后一个首领大禹的第二故乡,是他结婚、生子、会诸侯的地方,蚌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启的家乡和诞生地。

蚌埠是汉高祖刘邦决战项羽成就帝业的历史重地。我市今固镇县壕城境内的垓下遗址史称霸王城,是楚汉垓下决战时的古战场。《后汉书?李贤注》:垓下,高祖破项羽也。经此一战,项羽乌江自刎,彻底战胜项羽,随后即建立了伟大的汉朝。

蚌埠1947年前归凤阳县辖。凤阳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生长,出家,投军的地方。

⑶蚌埠作为歌舞之乡依据:

中国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花鼓灯歌舞艺术是淮河中游地区人民的杰出创造,它是汉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丰富、系统、完整的民族民间舞蹈(有300多个单一舞蹈语言,50多种步FA,可以完整地塑造人物和情节);是代表世界上民族人数最多的舞种(因为汉族有九亿人,占地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它代表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创造的舞蹈文化的最高成就;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态屹立于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能歌善舞在蚌埠一带人民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第一首民歌诞于此地,为南音之始。足见淮夷人擅乐;中国第一曲乐舞《大夏》出于此,足见舞蹈艺术在蚌埠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民歌方面,以五河民歌最为著名。一曲脍炙人口《摘石榴》以其热情奔放、欢快流畅艺术风格,传唱淮河两岸,享誉大江南北。

蚌埠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双墩遗址发掘出土的人头陶塑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美术作品,同一时期出土的陶片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中国第一首民歌诞于此地,为南音之始;中国第一曲乐舞《大夏》出于此;涂山氏女所作候人兮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爱情诗。

二、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产业机构2400余家,其中歌舞厅147家,电影放映点4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316家,书报刊批发20家,零售点287家,印刷厂154家,电子游戏机经营户54家,网吧223家,古玩玉器生产、经营点350家。共计从业人员35千名,年营业额达5亿元,上JIAO利税5000多万元(以上统计数据均不包括三县)。



近年来,按照繁荣文艺,发展产业的总体思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繁荣文艺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产业为依托,紧紧依靠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 实施改革,专业文化谱写新篇章。近年来,通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聘用制和演出补贴制,初步激活了剧团的内部机制。在演出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两个专业团体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一是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JIAO办的各项重大演出任务。二是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送戏下乡。两团每年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演出都在200场左右,丰富了城乡舞台,带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两团转变观念,努力开拓省内外演出市场,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二) 开展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市的群众文化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就市里来说,以科学宫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为基地的广场文化活动,春节汇演在5天以上,九、十月间的群众文化活动月的大型专场演出均在10台以上,已成为市民固定的文化大餐。广场文化正在向社区延伸,在我市很多居民小区,每到重要的节庆日和周末,都有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群众文化队伍在活动中发展和成长,群众文化网络初步形成。目前,在全市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龙头、县区文化馆为骨干、乡镇文化站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全市75个乡镇有60个建有文化站。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少儿文化、村落文化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华光艺术团、黄山艺术团、铁骑艺术团、兰馨女子合唱团、二十六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以及常坟镇、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等社会文化骨干单位。据统计,三县四区已组建民间京剧、豫剧、泗州戏剧团20个,乡镇花鼓灯锣鼓班子172个,电影放映队(户)211个,这些业余文艺队伍现在已成为活跃城乡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 发展产业,文化经济实力增强。对社会产业加强宏观管理,扶持引导,促其上规模上档次。近年来文化市场投入达两亿元,十几家像金碧辉煌蓝鲸网吧等投入在300万元至800万元的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落户我市。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引导图书市场实施跳跃式发展,先后建成蚌埠市二级书刊批发市场,新华书店图书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后劲,而且改善了我市投资环境,受到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

蚌埠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