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同名26469)-

发布时间:


(26469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教育教研室 教师姓名:于海英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教学论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06级教育专业
2学时
第九章 方法论(
授课学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为他教学目的
们日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灵活地运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一、导入新课:
时间分配(90分钟

10分钟

75分钟

5分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和媒体使 教学方法

如何教学媒体的含义及其作
二、讲授新课:
第九章 方法论(
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
三、本节课的归纳总结:
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九章 方法论(

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教学目标:
1、识记现代教学媒体的定义
教法选择:


2、理解并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现代教学媒体的选 择与使用,可采用问答法提出相关概念及问

题,并加以讨论法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界定, 最后采用讲授法让学生澄清教学概念及问题 的正确性。 讲授内容:
第九章 方法论( 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
一、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法.回口五比的新。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以外语教学为例,让学生知道各种语法规则与使学生能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棕。前者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使学生在井井有条的内容安排中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后者往往采用角色扮演并辅以幻灯或录像资料,一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沟通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言语技能。但假如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外语发音,则最好采用录音媒体了。


2.依据教学内容 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使之加深
20-1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
造形象,所以应通过能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
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 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 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所以应使媒体提供的教材辗转变化,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3.根据教学对象

不同过少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 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 和记忆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 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 幻灯、电影和录像。幻灯片要生动形象;重 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 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些;

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 以多一些。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 能力发展了,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一长;为他们选用 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 增多了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 理性认识的份比重点应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 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 长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 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
4.依据教学条件 家确法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录像教学具有视听结合、文理皆适的优点,但符合特定课题需要的录像片是不是随手可得呢?语言实验室是一种极共有效的外语教学媒体,但并非每个学校都有能力置备,因陋就简采用录音机代替也是可以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前景看好,但除了需要资金购买计算机,还得培训使用人员。若教室不具备遮


光设备,连“价廉物美”的投影、幻灯都用不上。有的单位管理混乱,结果使不少已经置备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也无法选用。
此外,经济的因素、技术的因素也是选择教学媒体时不可忽视的。从经济上看,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考虑硬件、软件、制作、维修、人员培训、材料消耗等各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效益。从技术使用的适应性、兼容性、表现力也都是在选择时必须考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 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许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但同时也比较普遍地出现了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之外的现象。为使信息技术能真正被教学所用,广大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 20-2

因素看,教学媒体的技术质量、操作的难易,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人

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并在对其进行着不断地深入探索与研究。以往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大整合论”、“小整合论”。 1.“大整合论”
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 2.“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
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

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 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 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 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既是教师的教 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学科教学 中教师使用信息自然快捷,信息技术就同学 科教学融为一体了,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20-3 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 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 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 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 认可“小整合论”。我们认为从整个基础教 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 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上来说可以概括为: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为了革新传统的教学观与学习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从根本

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的学习文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良好的信息素养主要有: 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前提,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敏锐程度。主要包括确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对信息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个体重要的生存能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
①信息意识。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
应的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等观念;
②信息知识。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
③信息能力。指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和信

力。它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创造和传递新信息的能力。


④信息伦理。是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调 节信息加工者、传递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正确处理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理想、 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0-4

信息时代的知识总量迅猛增长,知识更 新速度加快,每个人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的同 时,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造新的知识。这 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将成为每个 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学 习和接受教育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在信息技 术环境条件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 具有有效利用各种学习条件,特别是利用信 息技术手段,主动吸取知识的意愿与能力, 并能付诸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能将学习视 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能独立自主地学习,能 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合

理地控制整个学习进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 估,使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自己的学习 全部负责;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积极主 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3.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学习方 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 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提供丰富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环境,让学生主 动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学 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景中 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 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 造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将数字 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融合到 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构建数字化的 学习模式。


1.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课程整合。 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信息化学习环境,因特网等;⑵资源,如多媒体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应用软件等;⑶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⑸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网、有线电视网于一体的电子平台成为教育信息资源的支撑骨架,保证了信息化学习手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方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材料己不再局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网上视频教学节目和卫星电视节目都可以用超文本非线性的方式进入到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终端,突破了原有的校园围墙,克服了时空界限,使得教育环境虚拟化、教育规模扩大化和教学时空不断延伸。因此,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知识信 20-5

包括:⑴设施,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
件系统;⑷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集电信网、计算机
段的先进性,使得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和开放,
限于文字和图形,多媒体电子教科书的问世,

息显示上的多媒体化、传输上网络化、处理方面的智能化和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2.数字化学习资源与课程整合。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 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 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数据文件等。数 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有以下 几个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即以现 有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 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既有利于 学科课程的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 养。
(2开发多媒体教材。整合数字技术 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多媒体 教材与传统的“印刷”教材相比具有超媒体 性、交互性、智能化等优势,它的容量非常 大,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 为一体,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的需要。多媒体教材很容易分解、组合、检

索、提取与利用,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
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室、电子论坛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3、数字化学习方式与课程整合。
20-6

(3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
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 具。如,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 业网站等;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 类软件如OfficeWPSFlash等;传递信息 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县,如 光盘、硬盘、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 BBS、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模拟情景 的工具——虚拟技术。这些不同的学习工具 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必然要求有与之 相适应的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一个不

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表现出为以下几种方 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呈现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 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简单方式, 目前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教学已广 泛地采用这种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 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 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 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 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 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对象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 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 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 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 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 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 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 的教育功能。

在这种方式的整合中,教学虽然也有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 但教学媒体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教学 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 比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 力要求也不高,教师能使用教学媒体,制作 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就能完成教学。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20-7 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 容,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操作练 习型软件、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等,对所学 习的内容进行练习和测验。个别辅导软件实 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计算机可以生 成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与测验,供不同程度 的学生使用,并对学生的练习及测验的完成 情况进行评定。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个别辅导 软件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个别辅导软件是一 种内容特定、组织良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程 序,这与一般的信息资源不同,学生可以通 过与某种“课件”的交互来学习相应主题的 知识和技能。在这种交互过程中,“课件” 可以针对学生的反应情况给予反馈,展开下

一步的学习内容,就像一个“辅导教师”。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 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不同,体现 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 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 机进行学习时的人机交互方式,包括操作和 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 等。
在这种整合方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所用的 软件进行选择,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教 学的需要对已有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或进 行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这种整合方式,从一 定程度上注意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投入性。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协作工具

这种整合方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 便于交流的特点,为学生多创设一些交流的 机会。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都可以为教 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支持。教师可根据教 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 室,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堂上没有得到 解决或感兴趣的其它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把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学生也可以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对感 兴趣的问题进行共同探索和讨论。比如,在 科学教育中,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学生利用互 联网来共同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他们 分别收集当地气候变化的有关资料,并进行 实地观测,然后将数据录入基于互联网的数 据库中,对气候变化及原因进行网上讨论。20-8 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对世界上不同地方的 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通 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 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同时学校和家长 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协 作。另外,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时,学生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或 者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比如,学习者可以 就遗传问题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遗传学专 家。
4.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探索工具

信息技术能为发现性学习提供有效 的支持。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 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

定的问题情境和有关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自 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发现一定 的原理。在这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主 要是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工具。
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 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 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 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 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 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促进 学习能力的提高。 效的研究探索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有:


信息技术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
⑴专门的工具型教学软件。工具型教学 软件不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提供一个 展示、处理某类教学内容的平台,教师、学 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具 体问题。如学生利用 “几何画板”这一工 具,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各种几何图形,测量 长度、角度等参数,而且可以对图形做各种

操作,如伸缩、旋转等。通过这些操作,学 生可以研究和发现图形中的各种内在关系。 ⑵一般工具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 般的工具软件也可以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 研究的有利工具。比如文字处理软件、演示 文稿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软件等等。 如,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可以用在语 文的写作课上,学生可以利用Word等进行写20-9 作和修改,可以进行编辑排版。在进行英语 写作时,Word等还具有拼写和语法检查的功 能,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也 可以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课上让学生用 Word撰写研究报告等。数据库、电子表格等 软件可以用在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调查中, 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分析。例如,在学习 中国人口问题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向学生讲 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和人口政策,而是给学生 提供中国人口数量发展的原始数据、世界人 口的发展资料、中国及世界的耕地面积数据 等等,让学生通过电子表格软件建立相应的 数据表,绘制中国和世界人口发展的曲线, 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⑶计算机及其外接设备作为教学工具。 在国外的理科教学中,传感器用于实验教学 已经比较普遍。将计算机与一些传感器连接 起来,我们便可以利用计算机很方便地进行 科学实验。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和传递实 验中的各种变量,例如温度、光强、速度、 PH值、氧气浓度、电压电流、压力等等,在 进行实验时,实验的各种数据会实时地输入 计算机,由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转化为图象、 表格等形式在屏幕上呈现出来。比如把温度 传感器放进一杯热水中,计算机屏幕上会出 现一条正在逐渐上升的温度曲线,而且会在 表格中具体显示温度的变化数据。这样一来, 利用基于计算机的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使传 统教学中的定性实验得以量化,而且可以使 原有的定量实验变得更为准确和精密。
此外,通过计算机外接MIDI设备, 加上相应的软件,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音 乐的创作、演奏和赏析。教师和学生可以选 择一种音色,比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然后选择一段乐谱,就可以让它演奏了。另 外也可以利用MIDI键盘演奏一段音乐,计算

机会将它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且可以 对乐谱再做进一步修改。
5.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环境

在前几种方式中,无论是演示、辅导 还是交流协作,以至于研究探索的工具,都20-10 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基本线 索,信息技术还是处于课堂教学的辅助地位。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环境时,学生的学习就能够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学习的内容转变为开放式的网上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支撑。 如学生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使用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如《科学大百科》《世界名画》等),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源,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比如中国期刊网;浏览互联网上的各种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如教育技术专业网站http://www.etc.cn心理学专业网站
http://edu.xinli.nethttp://www.mylaw.com.cn等等。
在这一整合方式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教师的任务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来源的参考意见,使学生知道:去哪里、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的进行价值判断、筛选,以确定是否得到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足够的信息,能否有效地支持学习的进行。教师从课堂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帮促者和指导者。 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当然,它是以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整合起来的教学设计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指导为保障。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和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主要起到了教学资源呈现与存贮的作用,网络教学资源成了学生学习探索的资源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从什么角度来策划与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采取和运用哪些策略,才能更好地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作用,是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从信息技术特点出发的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过程。尽管信息技术处于从属的地位,但我们在明确信息, 技术整体特点的基础上,必须准确把握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的特点,或者说必须清楚各种具体的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也就是从各种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出发,来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例如,Office中的Word是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因而就更适合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而Excel作为电子表格,就更适合
用于对各种数据的处理。而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显然更适合于用来演示各种直观形象的、立体的、动态的教学内容;E-mailBBS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显然更适合于学习信息的交流与协作;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则是获取大量信息的有效工具。充分掌握它们的这些特点,并从这些特点出发去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师技术专长出发的策略。信息技术是多样的,每个教师都必然有自己的强项。以自己熟悉的某一技术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这一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的教师,很容易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例如,教师善于制作多媒体演稿使PowerPoint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呈现知识结构、进行直观演示等;教师如果熟悉网页制作,就可以开发自己的教学站点,为学生选择与编辑有关的网上学习资源;善于运用BBS电子邮件、QQ等技术手段的教师则可以
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指导等等。
一般来说,这种策略是将某一技术用于教学某一方面的整合思路,以比较单一的片断的方式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但有了技术的支撑就具备了把其整合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条件,这种从自己熟悉的某一技术来进行整合的策略,是整合实践的自然首选开端。 3.从学科教学特点出发的策略。无论信息技术的特点如何,无论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专长怎样,这两者都必须服从于学科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从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以课程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终目的。 不同的学科在内容体系上,在学习掌握上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必须服从于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越是熟悉学科教学规律的教师,越容易从这一思路来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例如,学生写作文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要在占有素材的基础上来进行构思和写出文章。因此,这一学习过程,
就能够采取让学生各自上网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再用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成图文并茂的文章,最后再借助网络进行交流、讨论与评价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而且这样的教学也比较适合在每个学生各有一台计算机的网络教室中进行。又如,数学教学许多情况下都要向学生演示直观图形,因而就比较适合用动画类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前面提到的“几何画板”等。而组织“我们的宝岛台湾”等为主题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显然就要让学生在更长的时间里,通过在网上搜集各种材料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这种整合策略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并且能够根据教学把多种技术手段加以组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下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们是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而提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实践经验
, 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原则有: 1.以先进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与教育观念,从而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而且它必将是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这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2.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核心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要有先进理论指导外,还要努力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创建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首
要任务,否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会迷失方向,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把对教学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这样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整合的目标,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要紧紧围绕创新教学结构模式这一核心来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解决学科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3.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保障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网络上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所有信息。网络教学资源首先是指专门为教学活动建设的资源,如网上课程、专用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还包括网络上其它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如大型数据库、协作化资源、一般性网络资源等。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因此,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众所周知,互联网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很多,教学资源也不少,但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教学素材却是很少。教师必须很好地整合各地的教学资源,减少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真正做到网络教学资源的有序、共享。
4.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 学科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指南,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展开。学科课程目标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定了明
确的方向与要求,所以,只有贯彻以实现学科课程目标为根本的原则,才能在教学过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以实现学科课程目标为根本原则的主要要求:⑴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确定,以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更不能偏离课程目标滥用。例如:语文的识字教学,如果只关注学习、掌握计算机上的汉字输入,而忽视或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写字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认为,这就没有很好地达成语文课程的写字学习目标。⑵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⑶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为依据,确定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把信息技术教育寓于学科学习之中。 5.以教学内容特点为依据 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这点在新颁布的各门课程标准中得到
了确认。但是,我们还应进一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各门课程的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 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特点,因而媒体的选择和信息技术具体应用形式就必然有所区别。
例如,“科学”是建立在实验、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所以《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在建议科学课程应尽可能地运用信息技术时指出:“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又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实践性很强和课程的多重功能是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更不能随意滥用。
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据主要要求:⑴要根据服务课程目标和体现学科特点的要求来选择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恰当形式。⑵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从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为教学内容服务,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⑶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6.以学生年龄特征为依据 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必须坚持以学生年龄特征为转移这一重要原则。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依据。例如: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认为,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还有另一层意思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 以学生年龄特征为转移原则主要要求:⑴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不同学段应有同不层次的要求。⑵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优秀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同
学。⑶要注意不同学生在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评价、软硬件操作等方面的水平与教学要求的适应性。


思考题:
教学媒体有哪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刘新科主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论》 唐文中主编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同名264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