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八哥与蝉对话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本文据《叔苴子》改编。鸲鹆():即八哥。罗:张网捕捉。调:调教。曷若: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久之能效人言 效:________ 但能效数声而止 但:________ 唯数句而已 唯:________ 鸟俯首而惭 俯: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等字词的翻译。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
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古今义不同,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在树上鸣叫,曷若我: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 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 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贤:贤者。本:根。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贞:坚贞。之:代词,指竹子。实:充实。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竹本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竹似贤,何哉?
3)【甲】文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
【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注意的正确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注意别抄写错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故答案为:(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阅十余岁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清;纪昀 2)经过,经历;埋没
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文中还描写了他的。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清、纪昀 经过,经历;埋没
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
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惟吾德馨 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
2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使……劳累;,水波。 2)重点字词:亲近而不庄重;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得出: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结合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高雅。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劳:使……劳累 蕃:多 涟:水波。
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
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寄托、传达的某种感情、和。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未遑:来不及。遑,闲暇。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 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 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 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通假字,同,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
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的;仅仅,只;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6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
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 3)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案】 1)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3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本文叙写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去管它”——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引起关注;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赞美。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二是能自卫为……三是它能抗盐碱”“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香满人间等角度来概括作答。
3语句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中的”“突出风沙的凶猛;被撞个粉碎”“被风卷回去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语句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具体、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风沙侵袭和沙枣抵御的过程。语句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把沙海前的林带比喻为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的高大粗壮,林带的厚重和坚不可摧的特点,从而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从表面上看,写出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从深层含意来看,这里的更指沙枣所具有的质朴、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以作者对沙枣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把握,注意从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的内容提炼即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分析内容,揣摩感情。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一语双关意义。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权谓吕蒙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陶后鲜有闻 村中闻有此人 D. 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C. 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 D. 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而别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B. 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C. 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
D. 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 1C 2A 3D
4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析】【分析】(1A.前者告诉,后者认为B.前者远播;后者从远处,名词作状语。C.都是听说的意思。D.前者否定副词,与现汉同;后者通。故选C 2A.都是介词之意。B.前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前者代词,“……的花;后者代词,“……的人D.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表承接的连词。故选A

3)作者赞美的是,不是牡丹。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更加。:树立。亵玩:玩弄。:我。:应当,当然。
故答案为: C A D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画蛇添足
楚有桐者,赐其合人卮酒,合人相谓曰:数人恢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手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引酒且饮之。且:________ 终亡其酒。终: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将要;最终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引酒且饮之: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且:将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最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本来。:你。:怎么。:画。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还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故答案为:将要 最终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语义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的理解揣摩寓意。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 C.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 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若孤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惟吾德馨 ________ 啮沙为坎穴________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 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尔辈不能究物理。
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 1C
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
3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5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 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学问和事业;B. 判断动词,是/ 词,这;C. 都译为D. 如果/ 。故选C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臆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观地判断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丝竹:音乐,乐曲。案牍:官府公文。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类比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出自己品德高尚。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5)一问,可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吗,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故答案为: C
德行美好 冲刷 主观地判断 随时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类比方法的赏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________ 不蔓不枝________ 香远益清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 《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案】 1)多;横生枝蔓;远播
2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宜:当。众:众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ABD分析正确。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多;横生枝蔓;远播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
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________ 棹数小舟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 啮沙为坎穴________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3)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讲学家的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5)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人称茶星。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
市)人,故又被称为纪河间,因去世后谥文达,故又称纪文达。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侍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划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等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他们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由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分析,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观臆断。
5)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明显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反问的修辞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二问,写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讲学家的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 B. 生知其意/意暇甚 C. 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 D. 遂应之/遂成枯落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 【答案】 1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 拉。B.意思 / 神情。C.回头张望 / 环顾。D.都是是,就的意思。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D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个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