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发布时间:2019-08-01 19:46:18

空谷幽兰
作者:胡安江 周晓琳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03

        摘要:众所周知,译者学术背景和生活阅历的殊异,翻译政策和标准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译者的翻译行为、选材标准和翻译策略。1983年美国民间学者赤松翻译的《寒山歌诗集》,是该诗集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个全译本。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细腻考证、散体化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译本加注手段的运用为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布、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文学史上的边缘诗人寒山和及其名下的那些寒山诗在国际汉学界、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都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名声。

        关键词:赤松;寒山诗;全译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在《阅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书中,美国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称:要将中国诗的译者分类是非常简单的。一类为学者:大多数人不谙诗道,仅几位可以作诗。例如:华生、葛瑞汉、韦利、齐皎瀚(Jonathan Chaves)。另一类是诗人:多数人不懂中文,仅几位略通一二。王红公属于后者,另有斯奈德和后期的庞德。这样的分类大致上是正确的。就寒山诗的译者而言,韦利(Ar-thur Waley)、吴其昱(Wu Chi-yu)、华生(Burton Watson)、韩禄伯(Robert Henricks)等人显然属于前者;而斯奈德(Gary Snyder)和彼德·斯坦布勒(Pe—ter Stambler)则无疑归属于后者。前者以源语规范为中心,翻译时尽量贴近源文本的语言系统,以译本是否充分地传递了源语的语言特质为传意标准;后者则主要着眼于翻译规范中所谓的期待规范,以目标语文化、目标读者和译入语为依归,翻译处理上则以译本的可读性和预期读者的可接受性为准绳。

        不过,除了上述两类译者之外,我们从寒山诗译者的分类构成上,还可以看到第三类译者的存在。他们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学者,又非典型的原创诗人;翻译和创作时往往使用笔名。如赤松(RedPine1943-)云游诗人”(Wandering Poet)等人。我们姑且称呼他们为民间译者。他们的译诗方法基本上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当然视个人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而各有侧重。具体而言,赤松的寒山诗译本虽然在诗意上有所缺憾,但依然有学者译法的派头;而后者的翻译就少有学术架势,比较倾向文学之译。

空谷幽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