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辩论网理论资料

发布时间:

辩词篇

辩词撰写的一般要求

根据笔者训练辩论队的经验,辩词的撰写有以下的基本要求: 1、务必自己动手写辩词。
事先可以请教练或其他人讲一讲,以开拓思路 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辩词以感受、形成自己的“辩词意
识”。但是自己的辩词一定要自己来写。写的过程,既是消化、内化辩论战务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强化认识、
反复应证战略的过程。通过写,会激活自己的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的储备。写不出来就逼着自己去钻研;写的顺
畅,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是清楚的,有把握的。无论如何,自己动手写辩词的过程是进一步认识、消化、内
化、强化的过程。无论写的好不好,顺利不顺利末期效果在辩论的赛场上自然会显现出来。也可以请人看,提
意见;给人读,看反映;但是改也要自己改,不可以请人写。 2、务必注意时间的分配。
场上陈词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因此,陈词的撰写务必要考虑时间的 分配问题。以什么开头,怎么结尾,中
心内容是什么,各自需要派多少时间,比例才是对的,问题才能说清楚,均要认真安排,仔细分配好时间。由
于照顾场上的情况变化而适时改变、增减内容,一般一篇陈词不可写满,一般应该留出30-40秒,以来场上补充
或增加预期的处理。3分钟的陈词一般情况下按语速来计算,大约有850字左右。因此 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
减,就不会超时或者不足时。 3、无比考虑陈词中闪光 的元素。
陈词是根据战略文案的要求来写的,它是辩手对战略文案的体现和落实。然而,一篇贬词,单是完成和体现
在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力争出彩、出效果才可以有共鸣。所以必须考虑其中闪光的元素: 趣味元素 诗词元素

哲学元素
这三方面的元素,是闪光点,往往不能感出彩,能够使陈词生辉。

辩题的分析方法之设置要求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辩性。
即要根据辩手的水平设置辩题,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了,太深了,辩手的实际水平达不到,上不去,
无法讲,则题目再好也没用。反之,太低了,不必去钻研,也没有可钻研之处,这样的辩题,辩手辩起来不上
劲,听众听起来也不来神,也不可取。
因此,可辩性要求辩题能够让辩手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有可以钻研、辩驳之处。双方不仅
有话可说,且有一种由辩题引发的可辩的欲望。 2、公平性。
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以便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上公平。当然,任何辩题都不可能做到完
全公平,只要不是明显的有偏重就可以了。 3、可听性。
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听众听辩论的角度去考虑,要具有可听性。太深奥的学术问题、尖端问
题、高难问题,不仅辩手不容易辩,听众听起来也沉闷、吃力。太直露、太浅白的琐屑问题,无意义或意义不
大的生活问题,听众听起来也觉得乏味,甚感无聊。这样的辩题都不该设置。总该寻求不仅让听众听得懂、听
得进、听了之后有所思考的价值和意义的辩题,才是可听性的要求。 4、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设置辩题时,应该注意其用语用词的准确表达。它具体有以下的要求: a、句子完整。一般多用短句、单句形式做标题。但是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
b、涵义清楚。指的是句子的涵义不是纠缠不清,模糊迷乱,而是清清楚楚,一看就明白。 c、表达精练。即辩题的表达简短精练,不复杂,不罗嗦。越简短越好,越精练越好。 d、用语准确。用词用语,尤其是最关键的词语、重心词在表达上尽量不产生歧义。 5、丰富性。
指的是辩题的涵义,内涵是丰富的,双方的可辩之点是丰富的,可挖掘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僵 化的,无任何弹性。 6、启发性。
指的是辩题可给辩手、听众多方面的、广泛的启发作用与价值。要有思索的余地和可回味的地方。 7、指导性。
或者说是引导型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听众在社会、人生等方面具有指导的意义和价值,或某一方面的引导
作用,而不是摆弄完即完,甚至只停留在斗斗嘴、练练口舌的层次上,那就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了。

一般而言,好的辩题大都具有上面7个要求。

辩手篇
辩手的选拔
辩手的选拔,范围越大越好,场面越大越好,参加选拔、参观选拔的人越多越好,选拔者的阵容越强大、
越苛严越好,因为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拔出最优秀的队员,另一方面也是最公道的做法。当然,众可以看热
闹,而行家则要看门道。一般讲,由于参加选拔的人多,场面大、观众多、考官严,这必然给参与选拔的人带
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场景中想有上佳表现,能够脱颖而出,是不可能很容易就作到的。以这样最公
道,而选拔出来的辩手也不会是平庸的。
在不同的辩论赛中,有的组队采用“领导内定式”。他们往往根据以往生活中的印象,将所谓的能说会道
的人推选为内定的队员;有的则是根据演讲比赛的经验将演讲[包括朗诵]中的优秀者选来做队员。这种方式往
往不准确,而且也不是很妥当。其原因主要是:
一:辩论和平时说话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辩论不能象生活中的说话那样信马由缰;2、队
员之间要讲究角色分配以及配合的问题;3、辩论赛场比生活中说话的环境要严肃许多,需要辩手有良好的心 理素质。
二:辩论和演讲不同。演讲重要是个人讲,而辩论必须考虑队员之间配合的问题。 所以上面说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往往选拔不出好的辩手,而使自己的队伍在比赛当中失利。

那么,辩手的选拔方式以什么为好呢?
1、无题目即兴演讲。即在自荐、推荐的基础上,先让选手做无题目的即兴演讲,时间要求一般是3-5
分钟,即演讲讲写什么都可以。
2、有题目即兴演讲。时间仍然是3-5分钟。有题目即兴演讲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同题目即兴演讲,即
面对同一个题目做不同的发挥;另一种则是分题目抽签即兴演讲,即拟出不同题目,随意进行抽签,抽道什么 题目就讲什么内容。

3、答辩式即兴演讲。即组成3-5人的答辩团,向辩手一一提问,也可以有观众现场进行提问,由辩手 舌战群儒。

如果时间允许,上面的三种方式可以依次进行;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根据条件选用一种或两种。
但是选拔过程当中,选择哪种方式不要事先告诉选手,道他们进行现场选拔时再告诉他们,目的是不给准
备时间、思考时间,以考察他们的临场应变、急智能力等等。

为什么这样的选拔方式有效呢?
1、由于准备、思考的时间短,所以能够考察一个选手的思维的敏捷性; 2、由于有时间的要求,所以能够考察一个选手表达的精练性和完整性; 3、由于是集体参加选拔,所以能够考察出一个选手的竞争能力和创造性; 4、由于现场有比较大的环境压力,所以能够看出一个选手的心理承受能力;
5、采用即兴答辩的方式,容易考察选手的知识面、反应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度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说,辩手选拔的准不准、好不好,与选拔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里给出的方式,是针对初次参
加或举办辩论赛而言的。

另外,考虑到辩论赛的集体参与性,在选拔时适当考虑队员的外形与身高,可以保持整个队伍的形体美和 和谐。
给一四辩:培养克服演讲怯场的几种心态
经常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一登台演讲就紧张得要命!你有什么绝招没有?”开始我没把这事当
成一个大不了的问题,只是对学生说:“多锻炼锻炼就好了。”问多了才感到这的确是个问题。查了不少这方
面的书,从哪个角度谈的都有。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个心态的问题。要想克服演讲怯场,起码要培养 以下几种心态-- 一、居高临下的心态
王之涣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演讲的角度看,如果你有了
居高临下的心态,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在演讲过程中就会消除紧张心理。一般说来父母在儿

女(尤其在儿女小的时候)面前,老师在学生面前,领导在部属面前能够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就是前者
“站”的位置较高,不是平视,更不是仰视,而是俯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主导者的位置上,初学演讲
者,要克服自卑感,就得逐步养成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学学阿Q,来个“精神胜利法”。正
如卡耐基指出的那样:“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宽限几天;你是个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 们。”
二、心中无我的心态
王国维谈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借用到演讲方面来,我觉得要培养自己的“无我之
境”,对克服紧张的心理大有益处。“无我之境”就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要心中无我。说的更具体一点,
要克服怕出丑的心态。怕丢面子是人类共有的心态,中国人尤甚!在演讲中把面子看得太重,往面子丢得更
大。我觉得在演讲之初不妨开一开自己的玩笑,自我解嘲。《演讲与口才》杂志主编邵守义先生在一次演讲的
开场白中说道:“没有什么奉献给大家的。给朋友们带来两盘菜,一盘皮冻、一盘排骨。”(大意)邵先生为
我国的演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刊界有“拼命三郎”之称,名望之大,水平之高,是有目共睹
的,可他却勇于拿自己的身体偏瘦来开玩笑。邵先生都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何况我们呢? 三、淡化效果的心态
? ?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在演讲中就表现出过分注重演讲效果,在演讲比赛中尤甚,而结果常常和期
望值相反。一次,我任教的两个班级间进行一场辩论赛,其中实力略强一点的班级的四名学生,在同学们“势
必夺冠”的呼声中,心理压力很大,有名学生还在赛前不断问我评判的标准有哪些,自己能否成为最佳辩手。
由于他们过于看重比赛的结果,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甚至出现各自为战,积极表现自我的情况,有的同学因
紧张而出现大脑思维断层,使辩论中断。而另一个班级的四名学生,则抱着往最坏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的心
态,轻装上阵。结果由于后者淡化结果,彼此积极配合而最终取胜,最佳辩手也由他们的四辩同学获得。淡化
效果的心态,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训练方式
训练对辩论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一环千万要好好把握。
其实,训练的形式,因人因队不同而没有统一的要求,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下面提供一些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用。

另外希望大家补充啊!!! 1、集体听讲 2、集体讨论 3、一人主讲 4、一人独练 5、各人钻研 6、两人对练 7、两人互诘 8、分组对练 9、布置作业 10、回答问题 11、互挑毛病 12、专项对练 13、复合对练 14、反思独悟 15、观看录象 16、场景训练 17、联句接词 18、即兴笑话 19、即兴幽默 20、复述故事 21、一语评价 22、一词形容 23、描述景物 24、反复对阵 25、交错组合 26、正反演练 27、层层追逼 28、快速应变 29、死里求生
30、实战演习
参赛篇
辩论赛前准备过程中的几点小技巧
面对一个辩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的为比赛作好充分准备呢
我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谈几点,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1:准备一场比赛需要多久。
大家都是学生辩手白天有课晚上可能要自习,不能整天的准备比赛。 那就以4小时/天的速度计算吧,这4个小时是每天集体讨论的时间 我个人认为大致需要7-10天就可以完成从立论到定稿的所有工作

也就是28-40个小时的集体讨论 2:怎么分配这些时间
新人参加辩论赛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不知道怎么入手准备辩题。大量宝贵的讨论时间消磨在不知所措
和无谓的钻牛角尖式的争论之中。
我就以7天时间为例说说我是怎么准备辩题的。当然前提是这7天里每天4小时左右集体讨论上场队员不能缺席, 最好替补也能参加
第一天:轮流发言,吵架。
拿到辩题先不要想别的,就以第一感觉为准,从个人的观点出发阐述自己的想法。
不一定非得是站在哪一方的,怎么想的怎么说。最好能分成两派形成争论。理不辩不明嘛~~在争论中,基本的
思路和想法就有了雏形,甚至对对方的论点和思路,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二天:立论。
总结,沉淀前一天讨论出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加入一些经过一晚上冷静思考的产物,再加以串
联。其逻辑上的脉络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主线”。而前一天的争论,又可以告诉我们,有哪些关键理论不能
松口,一旦被突破就会导致全线溃败。这就是“底线”,是我方理论的“生命线”。 第三天:继续吵架。
这一天的吵架就比第一天的更理性更深入也更有针对性,是在底线之上,围绕主线展开的,为避免思维混乱,
我个人不提倡模拟辩论,尤其反对辩手站到对方论点上思考对方的逻辑。因为作为辩题来讲,定正反都说的
开,辩手的思维不宜左右摇摆,否则自己先乱套了。这一天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一辩稿出炉,作为第一
炮,一辩稿是很讲究的,要似有似无,好象说了什么,又好象什么也没说。让对方摸不到我们的逻辑,不知道
我们想要打哪里,更不知道我们怕哪里。所以说,一篇优秀的一辩稿是很难得的。 第四第五天:赛前准备,还是吵架
这两天的吵架又不同于以往了,以前一天的讨论为基础,确定主攻方向,主攻理论,确立主要战场,确定作战
计划,分析材料,筛选例子,诗词等等。更有了一些针对性和业务性。应该在经验略丰富的辩手指导和参与下 进行。
第六天:吵完了,理论回顾。
连吵了几天,今天冷静一下,看看我们的主线还有没有什么漏洞,还有什么可加强的地方,看看是不是有血有
肉了--也就是手头的资料是不是足以支撑观点。 OK的就PASS,不OK的就接着讨论直到OK为止。
然后二,三辩就盘问问题,盘问小结进行准备,四辩开始写结辩陈词 第七天:定稿,最后准备
所有文字稿全部定稿,全队讨论。就比赛细节进行讨论。
如果有余力有空闲,还可以研究一两个逻辑“炸弹”,用来比赛时加强效果

这一天的准备最轻松也最不轻松,轻松的是心态,工作可是很重要的轻松不得
这就是7天准备时间的分配问题,请注意,这只是集体讨论的时间,辩手找资料,写稿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
后记:一般比赛准备时间以7天为宜,最长也最好不要拖过15天,时间过长辩手容易失去比赛状态,或者对辩题
失去兴趣,对比赛来说,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 一家之言,请大家接着讨论吧
辩论赛应该忌讳的问题
1,倒带
就是把觉得刚才没有说好的话,原话重复一遍,这样是很影响 比赛节奏的,同时越说越没有自信。
在新手比赛时候,陈词的时候容易出现,答辩的时候也会出现:“ 也就是说,也就说„„”“我们没有否定abc,----忘了说事实上 3个字,于是---接着补充,事实上,我们没有否定abc 在陈词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拼命的把辩词的末尾部分 背熟!因为知道自己即将的发言会滚瓜烂熟会行云流水,对于刚才的 口误会有很好的心态处理。 2,无价值补充
就是觉得刚才的太深奥,观众可能不懂。 又补充一点废话
其实,表达,是越清晰越好,而不是话越多越好。说得多,更不是 说话清晰的标志
话说的太多,观众反而会听迷糊。 3,无价值补救
就是觉得刚才那个话题没有论述好,就反复冲起来补救刚才的话题。 甚至连对方的问题都没有听清楚,连自己的队友发现了对方的漏洞 都不管
事实上你补救的不是我们的立场,而是你个人的形象 要认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是可以避免的 4,本能性破坏
就是,发言时候,本能性的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看法, 而该看法是和比赛冲突的,或者本能说出一些口头禅,比如ft 哇特?(what?对着观众说:对方观点,对方辩友。 5,本能性挖苦 语言
多用“我们”等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等语言 姿势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姿势批评对方而又不被看成挖苦
就什么手势也不用,一般来说,批评对方时候,手势不要太大, 不要指着对方,不要翻白眼,不要抖腿,落座后也不要抖腿, 嘴角不要翻不要撇, 表情

快速寻找一个,表情很和善的评委,看着他发言 即使你说的话再狠,你的表情也不会很过分 6,表演依赖性
往往容易出现的是,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管队友问了 什么问题,对方问了什么问题,就冲起来回答,这种个人主义 必须避免 7,形象依赖性
就是自己刚才表现不好,为了维护自己形象,就反复站起来 表现自己,结果会破坏全队的形象。 8,提示版依赖性
有的人,明明背的下来辩词,因为带了提示版,就背不得了。 这时候,提示版不如不带,只带个卡片记点提纲就可以了 即使忘了就即兴演讲。 9,黑板依赖性
演讲比赛时候也容易出现
因为没有安全感,就回头看黑板,其实,心中早就知道黑板上 写什么了,回个头就是踏实 10,抵赖性发言
明明说过了,说刚才没有说过 明明承认了,说刚才没有承认 „„„„观众心里有数 11,伪造论据
侮辱辩手职业道德就算了 总不能侮辱辩手的智商吧! 美国每年要消耗70亿个馅饼 都编出来了。 12,扯皮式发言 其特点是
大错不计,小错必究 总之是抠字眼抠的过分
比如对方谈《沉默的羔羊》的引入,带动了心理学的学习热潮。 你就反驳,正确的翻译是《羔羊的沉默》,对方连英语都没有学好 ,怎么有资格谈引进大片的利弊呢? 13,无接口回答 对于对方的问题
我们提倡正面回答,如果实在是没有必要正面回答,回答的时候 也要有接口,就是答案中要有对提问关键词的回应! 14,本能性小动作
比如说话时候抖腿,闪一下脖子, 这些可以通过演讲训练解决 15,对反应能力的依赖
其实,反应快,不等于进攻能力强。
有的人,慢吞吞的,突然抖出一刀,可能让对方吞不下去。 16,自以为是

抛出,对抗公众意识的话。 17,不尊重观众,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候摆辩手架子 18,时间效率抵
说话浪费时间,没有时间观念
辩论赛应该注意的问题
,比赛前一天,休息充足,喉咙获得休息 2,得体的服装,未必要西服 夏天可以统一穿制式衬衣。
对于女生,可以考虑围纱巾或者带领结 3,注意观众效应 a,前后出场次序
可能跟赌片一样,后出场的人得到的掌声要多一些,另外,后出场 可能会给拉拉队一些发挥空间,比如参照对方拉拉队在对方先进场 时候鼓掌的声音,自己再添加一些力量就可以了。 b,调试话筒调试话筒时候
试音时候说:大家好!呼呼呼,是不是太单调了? 可以作点文章啊。 c,候场时间
如果你站在入场的必经之路,就要注意自己形象。
如果关于讨论游戏成瘾性的辩题,你在门口讨论昨晚的cs是什么后果? d,观众情绪 特别是观众提问阶段
一定要注意尊重观众,不要说出: 对方辩友之类的口头禅 另外要注意观众的特点
比如一个管理学专业的观众问一个管理学问题 你指责他管理学知识不足,会给大家个什么印象? 4,对任何情况有准备 a晕场
如果对方有队员晕场,本方一定要本着对辩友(友!)负责的态度, 要有一定的风度 b,不利位置
反光看不到屏幕,对光,看不清对面,后面有冷风传来,背后有人 走动„„
5,在进场前,可以长大嘴活动一下嘴巴,如果有理由,且没有观众 可以大笑一下,这样可以使下颚变得柔韧和灵活。
在进场后,可以在座位上活动一下,当然不是伸懒腰,而是可以把 肌肉绷紧,再放松,再绷紧,再放松。
6,临近比赛的一个小时,可以给亲人打个电话,大学生远离故乡, 给陪伴了十几年的亲人打个电话,可以放松自己,找到安全感。 同时应付父母唠叨,可以突击提高口才。

7,不要进食,特别使不要吃乳制品,因为会使口腔和喉咙充满黏液。 8,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演讲!!!!!!
使一句话演讲,真正演讲所具备的核心要素,这里都具备! 9,再比赛时候,要飞快在场下,找到一个和善并支持自己的脸庞 发言的时候看着他/她,可以使比赛时候,自己的表情更自然, 不会出现对对方的本能性鄙视表情。
10,注意麦克风的相对高度和位置,注意麦克风的开关和电源线, 注意脚下是否有绊脚的东西,注意椅子的稳定程度。
辩论赛中的“先承后转术”
论辩之中,对方往往会出生活常理作为论据来加以辩驳。这些常理多以成语和谚语形式出现,“做贼心
虚”、“身正不怕影斜”等,既然是常理,要驳倒它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对此退避三舍,不作反驳,而把
论题转移到别处,那么,又无疑是在这个回合上默认了失败。 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克敌制胜呢?下面先看一个实例:
前几年邮电部工会组织了一场论辩赛,题为“在目前售货员设备状况下面是否还能提高服务质量。”反方
在论辩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设备落后,售货员紧缺,业务又极其繁杂,已经再无潜力提高服务质
量了。正方反驳说:“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是无米之炊,而是少米之炊,我们不是完全没有设备,没有人员。
米少了不怕,只要真是巧妇,真能发挥出手艺,还是能够补充一些不足的。”正方的这个反驳方法叫行承后转
术,即对对方进攻自己所用的常理(成语、格言、谚语不加反驳,先承接过来,然后把对方进攻自己所用的常
(或成语、格言、谚语稍加改动(或字句或内涵转回刺去,打对方以措手不及。
运用此战术,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去否定常理本身,而要指出常理与实际情况的脱离,在某个方面的不切
合实际。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就是否定了“无米”与实际情况的切合。那么如何否定呢?任何事物都可分为性
质和外在表象两个方面,它们常常不太统一,也许从外在来看,某物是A,可从内在说,却又成B。所以,我
们根据需要,既可以从内在否定A,也可从外在否定B。上例中举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他们从内在实质
看,现在邮电状况等同于无米;而正方所以能说成少米,是就外在的具体实物而言的。这是从外表否定内质的
例子,下面再看一个从本质否定表象的例子。
某高校的一场论辩赛题为“自我表现是否有利于人材成长”,反方说:“枪打出头鸟,自我表现多了会遭
致他人的反感的和打击。”正方辩解说:“自我表现不是为了‘出头’,自我夸耀的人才是会招致枪打的出头

鸟。真正的自我表现者是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敬重的。”这里,正方把“出头”给否定掉了,自我表现表面上
看似跟自我夸耀的人一样,但因其表现的出发点、目的不同,所以本质上不属于“出头”。 运用此战术,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弄懂怎样为己所用。对于一个整理,我们都可找到另一个隐含着的与之
相对应的事理,而这可用作为反攻的锐利武器。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相对应的另一事理就是“巧妇可
为有米之炊(无论多少”。根据这,就可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枪打出头鸟”,也就暗含着“枪
不打不出头”的意思,从这,就可推出真正的自我表现者是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敬重的这个结论。 再如早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场自由论辩时,反方提出“近墨者黑”的观点,以说明现代人不免受西方歪
风影响。这时正方时间已用尽,若有时间,则可用如下反驳:这道理不错,但是只要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人们
便可“心远地自偏”,在精神上远离不恶习,而是近墨者不黑,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儒家思想就是能这样起到
抵御西方歪风的作用。这里,先从本质上否定“近墨者黑”之理,进而证明儒家思想能抵御西方歪风。
有时,对方所引用的不是一个常理,只是他自己认定的一个歪理。那么,这刺出来的就是一把木头剑。面
对它,要折断它很容易,可笔者认为,只要有充分理由否定掉这歪理的某一部分,就可借对手之剑倒击回去。
要知道这时倒回去不再是一把木头剑,而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了--对手不敢出尔反尔折断它。如某甲指某乙:
“你四肢发达,头脑肯定简单。”某乙反驳说:“我的四肢不算发达,和你相比差远呢!想来,你的头脑一定非
常简单。”某乙这一反驳,使某甲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否定它,即否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
否定自己的观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接受它,就等于承认自己头脑简单。
辩论赛的准备过程
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往往辩手们都很盲目,准备来准备去,准备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观点,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手之间也难以交流,下面介绍一点本人辩论中的经验。 一场辩论赛,应该分为以下三个准备阶段 第一、破题 第二、立论 第三、自由辩准备
所谓破题,是指找出辩题中的“破”点,也是就是题目中关键的词汇。
这个破点一般是几个,例如在“环保靠自律还是法规”这个题目中,破点并不在“自律”或者“法规”上,而在环保上。
从哲学的角度讲,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正确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像这种什么“法律与道德”啊,

“合作与竞争”啊,直接论述根本是没作用的,因为从道理上两者是无法比较的,除非放在某一特定环境下
因此,就应该更花力气在这些地方进行准备。 破题后,就应该立论
立论是作出一个主线,也就是主要逻辑,这个逻辑应当是严密的,从一个基本公理推出的,如果你的逻辑是从
有争议的观点推出的,那根本没什么用途
第三是自由辩准备,这个过程应当多准备一些说法而不是语言,就是说不是准备些华丽的词句,这种东西多了
叫人生厌。所谓的说法是指针对自己的主线中关键部位可能出现的争议的回击逻辑。
辩论赛的审题
辩论的题目具有两难的特征,即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都有不尽完善之处。因而,方所维护的是
不同的理想价值。事实上,那些引起广泛争论的辩题多半具有两难的特征,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
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方要维护某种理想主义价值,另一方要维护某种比较可行的实用性价值,也有的时
候,双方所维护的是不同的理想价值,透底地说,价值无争论,只有选择。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正面
价值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者最大限度兼顾的最佳方案。
审题是辩论准备的第一步。抽到辩题的第一件事,便是弄清辩题:它属于什么类型,由哪些语词构成,对概念
的界定,以及辩题的价值意义等,这些都必须加以细致深入的分析。如,2002年我校辩论队参加的中国名校辩
论赛第一场,辩题是“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而正方香港浸会大学队却将辩题理解为“逆境更有利于成
才”,结果可想而知。
辩论应该“明理即辩”,才不至于背离探讨真理、寻求真知的核心价值。而这种过程是以口头语言来表现的,
故首先要有逻辑严密、简练严谨的理论框架。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基本思路的理论框架,
才能从理性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赞同。同时,可以根据辩题所涉及的学科及其性质,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
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及其性质,这些学科的理论及认识成果上汲取有利的部分,做本方的理论支持,增加认 识问题的学理深度。
当确定好一个理论框架后,还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可能降低理论的抽象度。应当努力把理论框架生动
化、具体化、通俗化,把理论和逻辑条理化、简单化。要用尽量少的和尽量生动的语言来阐述理论,这样提高
表达的效率,以期为观众、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

所谓的核心价值,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说出这个题目的意义。故力求简单扼要,贯穿辩题,跨越正反方。核心价
值着重“辨证性思维”,突出“对立面的思考与渗透”。 一、辩题类型的划分
辩题可以有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按辩题的表现形式
分类,从辩题的表现形式出发,可将辩题分为绝对型辩题、判断型辩题、比较型辩题、利弊型辩题等。必须注
意的是,这种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而具有交叉情况。在审题时,不能将辩题仅仅定位于某一类型,而应该是类 型的交叉。
(一)根据辩题所叙述的是事实还是人们的需要意愿、价值取向,可分为事实型辩题与价值型辩题。
1、事实型辩题
这类辩题诗从现实出发,根据一定的现实背景,以现实为依据展开讨论。这类的辩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所以入手这类辩题时,应当先进行适当的背景分析,侧重点一定要基于社会现实基础,从事实出发。例如“美
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电脑是否给人类带来福音”等。就后者而言,它的当今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
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帮助越来越大,人们对电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在分析辩题时,应当立足于现
实,看看电脑究竟是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事实命题,要求论述的是该命题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比如:“善心是真善/ 行是真善”、
“逆境有利人才成长/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 条件”等。 2、价值型辩题
有一些辩题,主要是从一个问题的价值取向上来看,然后在价值层面上展开讨论的。这类辩题讨论的往往是
“应不应该”的问题,比如“人是否生而平等”、“医学的发展有没有伦理界线”等。拿第一个辩题来说,反
方可能会较多的从现实出发,用事实讲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可以找到很多的论据;而作为正方,要论
证的是人生而平等,在事实论据不够强有力的条件下,可以使者换一条思路,从价值层面来分析,即论证人应
该生而平等,这样,就会容易许多。
价值命题,谈论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价值取向。比如:“乱世应用重典/ 世不应用重
典”、“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等。
(二)根据是对事物情况直接作出断定还是在两者之间加以比较,辩题可分为是非型辩题与比较型辩题。 1、是非型辩题

该类型变体的主要特征是对一个命题进行是或非的判断,例如“恶贯满盈的人是否值得同情”、“人类是否有
天敌”等。对于这样的辩题,首先要分析其特征,然后建立起逻辑框架和理论与事实的依据。极为重要的一点
是,对于这类辩题,辩论双方的立场都应是十分明确的,不存在相互含糊的成分。是或不是,都必须作为肯定 的观点呈现出来。
比如:“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人生是一个快乐旅程/人生不是一个快乐的旅程”等。
2、比较型辩题
该类型辩题在内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在证明本方立场的同时,也必须证明对方立场的部分合理
性。该类辩题在形式上,可分为“轻重之辩”“主次之辩”“大小之辩”其关键词为“更”“主要”
等。比如“谁比谁更重要”,“主要靠什么”,“谁比谁更有利”。等等。在具体辩论中,应该以本方的
“更”为实,为对方的“也”为虚,做到虚实相间。但是,在具体的辩论中,双方为了拉开阵式,常常不自觉
地将辩题更改为“我重要你不重要”,“靠这不靠那”,“我有利你不利”。这在立论中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诚信主要靠自律/诚信主要不靠自律”“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生命诚可贵价
更高/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等。 利弊型辩题
实际上,利弊型辩题也是比较型的,只是这种比较强调的不是两利相较权其重,而是利弊并存孰大孰小的问
题。在具体辩论中,跟上面一样,也存在着将利弊截然分开的情况。利弊型辩题其实主要是对一件事情利大还
是弊大而进行的讨论,同比较型辩题类似的是,也得做出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即并非只讨论有利还是有弊,
而是要讨论在既有利又有弊的情况下,利大还是弊大。这类辩题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需要双方首先论证,同一
个事物或者同一个现象针对不同的主体如何评价利和弊。在辩论赛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类的辩题,例如“足球
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就
前者来说,先要认识到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在对利和弊进行严格的比较,然后再判断那 个多哪个少。
这类辩题比较忌讳过于主观和武断,只承认有利或有弊,然后得出利大还是弊大的结论。们有时能在辩
论场上看到这样的局面,以防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弊大于

利。这样的辩论是不客观的,从逻辑上看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对于这类辩题,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先肯定利
弊兼有,这样给大家的感觉很客观,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好感。
比如:“艺术商品化利多于弊/艺术商品化弊多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
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等。
(三)根据正反双方辩题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对立型辩题与矛盾型辩题 1、对立型辩题
对立性辩题的基本特征是:双方的观点处于平等的对立状态,例如“爱滋病主要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就其辩题内容而言,不是上述的那种简单的只需证明“是”还是“不是”的问题,它要求在论证本方观点的正
确性的同时,还要证明对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在语言表述上为“„„是„„还是„„”,“是A还是B
AB对立)。由于双方并非完全矛盾,所以,对于正方,仅仅证明本方观点还不够,还须证明对方观点的不 能成立。即边破边立。
比如,“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来说,我们知道,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不完全矛盾,所
以,作为正方来说,仅仅论证爱滋病是医学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证明它不是社会问题,这样才是比较全面的论
证,要边破边立,两方面兼顾。
如,“愚公应该移山(愚公应该搬家)即对立型辩题,因为在正反双方之间还有第三种情况:不移山也不
搬家,而是开发山区。 2、矛盾型辩题
矛盾型辩题是指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矛盾的,双方论点截然相反,非此既彼。这样的辩题在语言表述上
通常为“„„是(不是)„„”“„„应该(不应该)„„”“„„会(不会)„„”“„„可以(不
可以)„„”、“„„可能(不可能)„„”等。这类辩题,一方只需对本方观点给予充分的证明与阐述即
可,而无须论证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对于这种类型的辩题,在论证本方观点的同时就是对对方
观点的有力反驳。拿“网络经济是不是泡沫经济”这个辩题来说,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与不是泡沫经济是完全
相背的,肯定一方无异于否定另一方。
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两者之间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不存在中间状态。
(四)根据辩题是否包含“必然”、“可能”等,可分为模态型辩题与非模态型辩题。 1、模态型辩题
又称预测型辩题,顾名思义,是对将来的一种的预测的争议,他一般是对“必然性”“或然性”的论证。必

然性就是对事物的发展有最终的定位,得出“-----必然-----"结论,例如“电脑是否必定取代书本”;而或
然性辩题则是对可能型的论证,例如:“生态危机有没有可能毁灭人类“。正是因为这一类的辩题是在预测未
来的可能发展,所以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为对于现在尚不存在的事和尚未实现的目标,人们不可能用现实
存在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可能、合理,而只能尽可能的在理论上做出严密的推理,用已知的事情
发展历程来推断它的发展趋势。比如:“仁者无敌/仁者未必无敌”、“效率必然牺牲平等/效率不一定牺牲平
等”、“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等,但由于此类辩题在实际实际很难
把握,故一般比赛很少使用。 二、概念的界定
确定了辩题的类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紧接着要做的是,划分该辩题的语词,并对每一个语词进
行概念的界定,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重点分析。 (一)概念的划分与界定 1、概念的划分
概念借助于词语表达,一个概念可由一个词语表达,也可由多个词语表达。同理,一个词语可表达一个概念,
亦可表达多个概念。一个词语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原始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因此,在不同的语境
中,它表达的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山”,既可以从本义理解,也可以比喻义理
解。由于这是个寓言,故从比喻义上理解更合理一些,它表达的是困难、险阻、邪恶势力之类的含义。明确了
词语所代表的含义之后,接着就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要明确地给这个概念下定义。 任何一个辩题,都是由一个判断所组成,而任何判断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概念构成,而任何概念,从语言学的角
度,都是由具体的语词为其外在形式。所以,要界定概念,首先得划分语词,那就要将组成辩题的每一个语词 划分出来。比如:
统考制度有(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这是一个事实判断,要求双方以事实证明统考制度在选拔创新人才中的有利或不利。这个辩题可以划分为:统
考、制度、统考制度、有(不)利、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选拔。 2、概念的界定与定义之关系
划分了语词,还得对每一个概念进行意义上的理解,这叫做界定。有人问,是不是在书上,比如辞海中寻找概
念的定义呢。这要看具体情况,一般而言,不主张用辞典中的定义或解释作为概论的界定,这是出于辩论的需
要。辩论不是真理之辩,而是道理之辩,而道理不是出于客观的立场,而是出于本方的需要。道理具有功利

性。另一方面,道理之辩又是通过逻辑之辩来表达的。而逻辑之辩又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如果缺乏
弹性,则势必使辩论的空间变得狭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概念的重新界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概念的界定与定义、解释之联系与区别。
定义是对概念内涵进行严谨的科学的揭示,并且由此划分出外延。而解释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的内容进行
阐述,其严谨性不如定义。比如“人生”定义应该是“个体的物质生命过程,通常指人的一生”而解释则
是“人的生命历程”。 3、概念界定的标准或依据
这要依据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根据本方立场的需要,二是不违背该语词的基本意义。比如:考,顾名思
义,就是统一考试,但这势必是循环定义。再深入研究,统一考试是统考的形式,而其核心应该是:在一定规
则下的统一考试,包括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其实这还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界定,具体的界定还应该根据本方的立
场来进行。比如说正方,还应该在界定中增加其正向的价值;而反方则应该增加其负面的价值。这样一来,双
方对统考的界定在价值上可能不一样。比如正方,就可能界定为“在公平规则下的统一考试”,而反方,则为
“在既定规则下对人的智能进行统一考试”正方暗示规则的公平性,而反方则暗示规则的僵化性,“智能” 其实是难以考试的。 (二)寻找核心概念
对辩题的概论进行了界定之后,还须寻找辩题中的核心概念。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复旦大学
紧紧抓住“必要条件”这一关键的核心概念,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有然”。因而正方要论
证的是没有温饱就必定不能谈道德,而反方只要列举不温不饱也能谈道德的情况存在,就可以将正方驳倒。
相反,若不能准确把握好核心概念,往往会导致辩论的失利。如,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考试制度是衡量
个人才智的最佳途径”。正方香港中文大学本来应该把握住“最佳”这一核心概念,只要在考试制度同其他方
法的比较中把“最佳”定义为适应范围最普遍、操作起来最方便、评价效果最客观就行了,根本不必否认考试
制度的弊端,也不然绝对排斥考试以外的其他方法。但是他们却大讲考试制度如何好,别的方法如何不好。事
实上是在论证考试制度是“衡量人才”的“唯一”途径,甚至当反方台湾大学列举考试制度的明显端时,他们
还来进行粉饰,结果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最佳”这一核心概念而失败。 如何判断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即关键词是辩论的焦点,是概念中的主要概念。判断关键词的标准是:

第一,在辩题中对于本方的重要性,越重要越关键。比如,“国企振兴的关键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对
于正文来说,“体制创新”应该是关键词,可将其具体为科技体制创新;而反方,则可将“振兴”列为关键
词,而“兴”是关键中的关键。而辩题中的“关键”二字则不属于关键词。想一想,为什么? 第二,在辩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些概念初看起来似乎不怎么重要,但它在实战中往往会成为辩论的主战
场,也可能成为对方攻击我方的主攻点。比如:“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在准备时,我们把“逆境”与
“顺境”作为关键词,而忽视了“成才”以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约定俗成的。可是在实战中,对方香港浸
会大学却将“成才”作出了很具体的界定,而我方则由于未做界定而不得不顺水推舟,造成被动。 第三,辩题中无法界定的概念。这类概念多为常用词语,其意义已为大众知晓,似乎没有界定的必要,但是,
在辩论中,这类概念却需要大动脑筋,否则,就有可能毁在这上面。比如:“恪守寂寞是学者的美德(悲
哀)”。这个辩题中,“寂寞”难以从逻辑上进行界定,但又不能不界定,经过反复思考,终于给出了这样的
界定:“”。在其外延的规定上,我们别出心裁地列出了“创造性寂寞”,这完全出乎对方的意料,以至于在
整个辩论过程中,对方都无法破解。而对方对“寂寞”的界定仅仅停留于个人心理层面,而他们对“悲哀”的
解释,也不够清晰。我们就质问对方其外延,是“谁的悲哀”,社会的还是个人的?
一个辩题由多个语词构成,但语词之间并非平等并列,总有一个词处于关键地位。判断该词是否为关键词的标
准是,该词是否最有利于本方而不利于对方。比如上面所说的“振兴”,对于反方而言,这就是关键词,而不
是“关键”。那正方呢,可能更要从体制创新的概念上扩大空间,即将体制创新紧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体
制。这样,就把反方的技术创新纳入到正方的体制创新中来,最大限度地挤压了正方的辩论空间。再比如: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
这是一个价值命题,关键词是“本”。何为“本”双方的理解上差不多。“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
源”、“根基”等等。从这个辩题的要求看,似乎可以理解为“出发点与归宿”,即保护环境是以人的利益还
是以自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当然,如果仅仅停留于关键词的语言学层面,显然是很不够的。还须作一番
哲学与逻辑的挖掘。该辩题事实上是两种生态伦理学观点的对垒。从正方来说,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应该以人
的生存为本,反方则可以理解为以自然生态的平衡为本。由此可见,关键词的把握不仅仅是语言的掌握,更是
词义背后的思想与逻辑的挖掘。又比如: 道不同不相与谋(亦相与谋)

显然这里的关键词是“道”与“谋”。何为道,这可能有无数的解释,它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方法、途
径。但对论辩双方,各方的理解大同小异。正反方都可以理解为“利益”“价值观”“立场”关键在于
“谋”。正方可以理解为“谋道”,反方可以理解为“谋利”。正方由此可以把“道”的界定狭窄化,即
“道”是立场;而反方则可以把道宽泛化,即“道”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98年全辩会的决赛题目是“高薪能够养廉/高薪不能养廉”。这六个字题目中的三个词都可成为“关键概念”。
薪金高到什么程度叫高薪?高薪是不是仅体现在货币报酬上?能不能怎样理解?养廉怎么理解?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叫廉还是对廉有促进作用就叫廉?不回答这些问题,接下来的工作根本无从谈起。而一场辩论赛的胜
负,往往会由于一方对于概念的巧妙理解而先拔头筹。比如93年复旦在对台湾大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
论中,复旦大学作为反方,由于对“恶”作出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的解释,而拓宽了本方的论证区域,排
除了很多不利于反方的论点、论据,最终赢得了这一场比赛的胜利。概念如此重要,所以要牢牢把握以争取先 声夺人。 三、辩题的价值判断
(一)为何要对辩题作价值判断
任何辩论,都不可能是简单的逻辑游戏,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展示。而辩论的内容同样重要。因为辩题
的所涉及的多为当下社会人类普遍关注的、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人类的价值判断
使然。既然问题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判断出来的,那么,辩论自然应该从价值上将其意义化。这个意义上,
任何辩题都存在着价值判断。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是指辩手对辩题的价值取向,是将辩题上升到一定的境界来思考。对辩题做出价值判断可以
使辩手对辩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价值判断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与辩论参与者对人生、社会、世界的
意义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它能显示出辩论者的思想境界和思维的力度。”(俞吾金语) 比如:“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可以对“全球化”作出“文明化”的价值判断,
使“有利于”的逻辑论证体现出对正方的合理性与历史高度;而反方可以对“全球化”作出“西方化”的价值
判断,使“有利于”的逻辑论证体系体现了出反方的合理性与政治现实高度。 再如,“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否统一”。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去理解: 第一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干脆追求金钱。 第二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只能追求金钱。
第三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既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道德。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完成的步骤一般为从价值立论到寻找符合价值标准的价值例证。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要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不过,任何一个价值判断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辩手
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特别是价值观都会渗透进判断过程中,使判断过程和判断结果
成为与判断主体不可分离的东西。 (二)注意事项
只有进行价值判断,辩论才不会停留在事实的、操作的层面。但是,价值升华必须注意到: 第一,明确该辩题的价值含量。任何辩题存在着价值,但含量有大小。不然,升华过低则力度不够,境界不
高;升华过高则有“假大空”之嫌。比如,事实之辩的“现代社会,男人比女人更累(女人比男人更累)”,
与价值之辩的“保护环境应该以人(自然)为本”。
第二,明确该辩题具有哪方面的价值,即价值定位。辩题的价值来自于该辩题本身,这需要我们认真地挖掘,
以此来确定其具体价值。不然,文不对题,乱放空炮。比如,“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当以成败论)”。该辩
题大约不仅仅在于以何标准判断英雄,更在于标准本身的价值取向。而在实战中,双方常常纠缠于标准的真实
性或客观性,而忽视了标准本身的价值评判,如此,使辩论的意义大打折扣。
第三,明确对方对该辩题的价值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然而,一方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
对方的价值定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预测,或者说猜测。这种猜测的准确性在于对对方立场的分析与把握。比
如,第四届“天伦杯”决赛辩题,“道不同不相与谋”。本来,双方都有较大的价值空间,甚至我以为反方的
价值空间较正方大一些。但在实战中,正方却在四辩中将价值空间发挥到最大,而反方则将注意力放在了逻辑 上。 审题案例: 南京大学,“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
在准备“愚公移山”一题时,南大队一些辩手沉迷于只想到“点”,没想到“面”,他们对愚公移山可不可能
的探究上,走入了“因为不可能”,所以“不应该”的浅表论证思维中,这在场上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因为辩
题很明显,是一个价值判断,又是以寓言传说为根据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仁人志士一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确信精神力量的国度,你仅用事实推不到愚公移山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因而假如视野打不开,会注定失败的
命运。看到这一点,我给辩手发散启迪,让大家围绕下面一些问题查阅资料,相互碰撞,加深理-- 1、愚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2、愚公移山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愚公为什么应该搬家?
4、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体?

5、移山行动与文明发展规律是否一致? 6、愚公应该搬家的主观、客观依据是什么? 7、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 8、愚公应该搬家的价值体悟在哪里?
9、应如何估价愚公搬家的“智”?搬家之“勇”,“勇”在何处? 10、中外有哪些搬家、类搬家神话?
在抛出上述十个问题之后,辩手们即刻消泯了某些盲目、混乱、焦躁情绪,“点”想到“面”进入移山
还是搬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发展的全面思索的氛围中,平心静气地从过去和现在,主观和客观,智与勇,
中国和外国的多重比较寻求可强化自己立场的理论和事实,由此确立的传达逻辑才具有某种真正意义的科学 性。
教练向辩手正确提问和辩手的自我提问是辩论点与面的设定,其最高境界是从大开放的文化视界、丰厚的知
识背景中聚焦到辩题的逻辑主脉,由此形成辩手主体心志对该场辩论的全景体悟,使参赛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场
上自由,正确提问的现实功能,在于激发和带动性。就是说,他刺激辩手摆脱指导者的观念羁绊,主动深入广
泛地从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空间汲取理论营养,补充上场“炮弹”,在心理和材料的意义上“武装到牙齿”,真
正有魅力的辩手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人现成的思路与攻击点,而是积极主动地拓展思维,带着问题阅
读,在阅读中求解,从边缘摸向核心,从混沌走向清醒,领有统一的认识路标而不乏独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才
能避免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种“蚂蚁式的”、“专靠收集别人成品而缺乏个人主见”的求知方式,并且最
终避免在实战中覆没。
(注:本文作者系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队--南京大学队的教练)
辩手的组队
完整的辩论队一定由领队、教练、辩手组成。分别如下: 1、领队:
1-2人组成,即领队,或正、副领队,其任务是协调、处理好与辩论有关的行政工作、后勤保障工作。 2、教练:
1-3人组成。一个则为教练;二个分主、副教练;三个则为教练团[]但是仍然分主、副。 教练的条件:懂辩论,热心于辩论;知识面广,思维开阔、灵敏、有深度;有辩才,能够分析、解决疑难问
题;乐于吃苦,甘愿当人梯,人格端正;负责任,不计较名利,踏实;胸怀宽广,能够集思广益,有威望。
教练的任务:训练辩手,负责准备、参与辩论赛的技术工作。

PS领队、教练最好在辩手选拔之前确定,以利于在辩手选拔前就能够对辩论参赛有通盘的考虑和安排。 3、辩手:
按上场队员的人数的双数倍组队为上佳。如上场3人,就6人组队;4人则按8人组队。在一是便于对练,二是
在训练中可以再择优选拔上场队员。
辩手的最佳条件是论、辩俱佳,说、写都好,即能够论也能够辩、既能够说也能够写,就是“全能队员”。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则可以按照下面的角色来任命组队: 一辩:性格开朗、逻辑性强、表达清晰、有感召力;
二辩:性格开朗、内向或中和都可,理论性强、层次分明、表达准确; 三辩:性格活跃、反映灵敏、言辞犀利、攻击性强、风趣幽默、急智性强;
四辩:性格中和、思维开阔、逻辑性、说理性、思辩性、宏观感都突出,一般为核心队员,灵魂人物。
PS:这其实是按照新加坡模式设计的,因为现在的比赛一般都是这个模式。
由上面的哈可以看出,一个辩论队里,最重要的队员就是四辩了。既然是四人组队,就有整体和分工的问
题。分工得当,合作有方,配合默契,才有希望取得胜利。
角色任位问题,可以先由队员自己选择,再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调整。 指定一个队长,负责在教练的指导下的自主训练的事宜。 至此,组队的问题已经结束,下面就该投入训练了。
辩题类型分析
判断清楚辩论的类型当然很重要,今天就是集中讲一下辩题的15种类型:

1、是非辩题
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如: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不列出反方观点,下同] 2、比较辩题
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如: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3、利弊辩题
利弊分析型辩题,如:电脑带给人类的是福音 4、可否辩题
即如果这样可以,则那样不可以的辩题,如: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5、可能辩题
即可能与不可能的辩题,如: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6、前提辩题
即谁是谁的前提类辩题,如: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7、应该辩题
即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辩题,如:愚公应该搬家 8、先后辩题
即判断谁先谁后的辩题,如:德为才先 9、轻重辩题
判断谁轻谁重的辩题,如:人类社会应该重义轻利

10、对立辩题
即对双方而言尖锐对立,水火不相容的辩题。如:不破不立 11、本末辩题
即谁为 本谁为末的辩题,如:人性本善 12、主次辩题
即判断谁主谁次的辩题,如: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 13、必然辩题
即必须如此而不能如彼的辩题,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14、必要辩题
即必要与不必要的辩题,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5、大小辩题
即谁大谁小的辩题,如:义大于利

再归纳则就是: A:大小 B:是非 C:先后 D:主次 E:轻重 五类辩题

再归结则是: 1、比较 2、必然
3、其他
辩题准备
参加辩论赛,就意味着要去证明或捍卫一个辩题的正确性。要想在辩论过程中厚积薄发就必须重视准备辩题
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先从辩题类型确定、关键概念剖析,理论框架设计和事实材料搜集等几个装
门面谈一下辩论技能的培养,然后再纵使几个具体的辩题详细说明。 一、 辩题类型确定
随着辩论赛的发展,辩题目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简单说来,有“是/不是”的实然判断型,有
“应该/不应该”等应然判断型,有“有利/不利、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等利弊比较型,也有”/不会、能/
能、可能/不可能“等等模态判断型。第一篇已有较详细的分类论述,这里不现赘述。 而不同类型的辩题,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方法。突然判断型,注重在对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纵论;应然判断型,

强调不单分析事实,更要在对未来的前瞻和展望中高举价值的大旗,提出一个努力和方向;而利弊比较型,就
要在确定一个比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正反考察的辩证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比较结果;模态判断型,刚要有
合理的解释,使本方辩题不但经得起以往事实的考验,更要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能够成立。 二、 关键概念剖析
确定了辩题的类型,紧接着就要进行关键概念剖析:
逻辑知识告诉我们,概念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前提,面辩论双方为了自己辩论的需要,都会对辩题中的概念
进行技术性处理,以有利于本方逻辑推理的进行和理论框架的树立双方在概念上的争夺,就好像两支队伍争夺
一片战场的“制高点。举例来说,1998年全国大专辩论会的决赛题目是可称为“关键概念”薪金高到什
么程度叫高薪?高薪是不是仅体现在货币报酬上?能不能怎样理解?“能”体现的是一种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
件?养廉怎么理解?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才叫养廉,还是对廉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叫养廉?不回答这些问题,
接下来的工作根本无从谈起。而一场辩论赛的胜负,往往会由于一方对于概念的巧妙理解而先拔头筹。比如
1993年复旦大学在对台湾大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论中,复旦大学作为反方,由于对“恶”作出本能和
欲望的无节制扩张的解释,而拓宽了本方的论证区域,排除了很多不利于反方的论点、论据,终赢得了这一
场比赛的胜利。概念如此重,所以要牢牢把握以争取“先声夺人”。 三、理论框架设计
辩论是一种思维的艺术,辩论赛应该“明理即辩”。这样才不会背离探讨真理、寻求真知的核心价值。同时,
要想说服评委、说服观众,首先要有个逻辑严密、简练严谨的理论框架。只有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符合人们
认识问题基本思路的理论框架,才能从理性上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赞同。所以对辩论来说,曾有一个说法,叫
“铁的逻辑”,即逻辑的推理要从大家其本认可的预设出发,尽量减少其中的跳跃性环节,使得逻辑中的漏洞
可能减少,争取使自己的逻辑推理如“铁桶江山,水泼不进”。同时,可以根据辩题所涉及的科学及其性质,
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及认识成果上汲取有利的部分,做本方的理论支持,
从而夯实基础,增加认识问题学理深度。
当确定好一个理论框架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理论的“抽象度”。不要让人听起来觉
得云遮雾罩,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兴趣。应当努力把理论框架生动化、具体化把理论和逻辑条理化、简单化。
要用防病可能少的语言来阐述理论,这样既能节省本方立论的时间,又能花更多的篇幅润色语言,有利于给评

委和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四、 事实材料招集
在辩论场上,事实是金,说话是银。辩论中,在以抽象的推理和理论来阐述本方观点的同时,要注意典型材
料与事实论据的运用。经典的事实材料会给观众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并进一步加强对本方观点的认同感:而
事实材料的灵活应用,会使得对方不得不多优质解释,从而陷入被动。
当双方陷入僵持时,一个精彩的事例,会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为胜利指明方向;当一方处于劣势之际,一
个强有的数据,也可能挽狂澜于既倒:当一方已经略占上风之时,一个典型的材料,更能获得势如破竹的压倒 性优势。
事实材料的搜索要依据理论框架中最有力的几处攻击点来确定范围。既要重视以往的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又
要密切关注时下的最新动态。以往的经典事例,人所共知,容易获得共鸣;现今的崭新材料,时效性强,使人
耳目一新,增长新知。另外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络已作为“第四媒体”日益
崛起,因此,凭借互联网数据、材料,在工具上领先一步,在方法上高人一筹,才能在辩论中抢占先机、左右 逢源。
参赛禁忌 陈词篇
1、不对辩题
尽管很流畅,也有那么们一两句话引起观众共鸣,但是由于不对辩题,说了等于没说。 2、空话套话
没有实质性内容,尽 是空话套话,是“开头戴个帽,中间抄段报,结尾喊口号”那种。令人生厌,又无力 于捍卫立场。 3、声嘶力竭
呵呵,有理不在声高,谁都明白。不要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4、哑声哑语
让人听不清楚陈词内容。其根本原因是胆怯,没有信心。 5、媚悦评委 讨厌!!! 6、取悦观众
属于扇动观众情绪,人为制造场上气氛。评委看不惯的哦! 7、用时不准
提前太多时间结束,和时间没了还远没有结束都不好。是违规行为。 8、前后矛盾

后院起火!! 9、表情生硬
装腔作势,忸扭捏镊,装傻充楞,极其不自然。这样好恐怖 啊。自己都没办法说明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 了。
10、无精打采
让人泄气!失去信心。 11、鬼鬼祟祟 太不大方了。 12、傲慢无礼 让人反感!
赛前篇
1、忌轻敌。
这样会因麻痹、松懈而失利。 2、忌畏敌。
会失去自信心,鼓不起勇气和斗志,也会失利。 3、忌包袱沉重。
心事重重会影响场上发挥以及情绪的调整。应当轻装上阵,放松精神。 4、忌通宵。
会让精神不集中,导致头昏脑胀,反映迟钝,语无伦次。 5、忌过早庆功。
也是轻敌以及自满的一种形式,要不的。 6、忌方案不定。
让心中感到焦虑,是特别重要的禁忌!!!!!
论辩后的收场
论辩进行时是激动人心的,双方都可能竭尽才智,一展舌华。但是,无论有无胜负,论辩总得结束。结束时也
应有个圆满的收场,使论辩和生活的进程接轨。因为论辩场面无论大小,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交往的
一种方式。如果一味盯住论辩的输赢,忽略收场,往往会使论辩变质,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
所谓论辩的收场,是及时从论辩氛围中跳脱,反思全过程,用得体的言辞协调各方关系,使论辩真正成为益人
才智、增进了解和维护利益的手段。论辩的收场方式有两种:共同收场和请人收场,以有无裁决人在场为标 志。
请人收场的论辩,主要指论辩赛、生活中少数人的争持(法庭论辩较为特殊,不予讨论)。其收场主要由裁决

者进行。生活中论辩的裁决俗称”说和”,方法也各式各样:各打五十大板或勒令停止并晓之以利害是有威势
人的裁决;嘲笑双方论辩的无谓与双方认真的态度是同事身份常取方式;借故将一方引开,解除论辩是智的选
择。总之,要缓冲或化解争端,使论辩有一个相对平和的收场。裁决者在论辩赛中更是举足轻重,当赛场惊心
动魄的舌战结束,参赛各方与观众都期待着评判结果。作为裁判者,应先缓和全场气氛,从容、客观、幽默地
回顾本次比赛,对各方论题、论点和论辩过程作出中肯评价,尤其要突出各方的特长,为最后宣布结果作一番
铺排,使本次比赛在融洽、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如果裁判者识见低下,偏袒一方或措辞失当,便可能引发
骚知。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参与的几次国际性论辩赛,其收场相当精彩,读者可以参看。 共同收场的论辩,如交谈式论辩、各种谈判,因为涉及各方的品格、趣味或利益,又必须由各方共同裁决,难
度便加大了。倘若辩理、协商发展为意气之争,就偏离了论辩目的。所以,无裁判者的论辩,需要论辩的各方
共同努力,才能圆满收场。
作为胜方,为巩固战果,就善于察言观色,机敏主动地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自我调侃一下,给对方留些面
子。如果盛气凌人,步步紧逼,引起对方反感,只能导致功败垂成。
有两个学生争论哲学问题,甲坚持”看不见的便不存大”乙据理驳斥,甲据不认输,强词夺理。乙忽然一板
一眼地问:”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对吗?””不错。””你妈生你时你看不见,那你妈生你这件事存在不存
在?”甲涨给了脸,几乎跳起来。乙见状,边笑边指着自己鼻子说:”别恼,我也是妈生的!”甲苦笑着言和 作罢。
乙为辩理,伤了甲的自尊,也使甲彻底败北。稳操胜券的乙,凭幽默的自损及时弥合了二人关系的裂痕,算得 上善于收场。
胜辩者收场时还应顾及对方的禀性、人格。君子辩败不以为介,非君子则可能怀恨在心,寻机报复。遇到这种
人,胜辩者不妨将其阴暗心理予以激式曝光,尽量切断其报复的后路,同时使对方显示其度,淡其尴尬。例 如:
一职员与经理辩论,经理理屈。职员忽然笑道”*经理,好像今天我辩胜了,其实败惨啦!”经理不解:”为什
么?””将来你还找机会报复我呀!”经理不自然地笑了:”哪能呢?你看我是那种人吗?””当然不是,开
句玩笑罢了。我还有事,告辞了。”
作为败方,也负有配合收场的责任。应沉着冷静,迅速摆脱消极情绪,不要失去理智,连人格也输给对方。
当然,倘能有服善的雅量,主动承认自己失误、对方的正确,则更显示其高风亮节,令胜者钦佩。

论辩赛确立立场的两个原则
孙子曰:“上兵伐谋”,高水平的论辩赛首先是认辩双方在论辩思路与立场上的较量。对于一个已经确定下
来的命题,如果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思路,确立好自己的立场,那么就能为整个论辩的胜利奠定基础。
在论辩赛中,论辩命题一般可分为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和政策命题三种。价值命题一般是讨论某伯事是否较
好,如“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这类命题要求论辩员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辩题的背景知识有通盘、深
入的了解。事实命题是讨论某件事是否真实,“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
素”这类命题注重举例实证,要求论辩者掌握大量材料:政策命题是讨论某事该不该做,“亚太区国家应
该成立经济联盟”。它要求理信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需逻辑推理,又应有大量材料佐证,所以论辩比赛中政策
命题较为常见。对论辩命题分类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命题的特点和要法语来确定思路、建立框架、组织材料,
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立场。在确定思路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知已知彼。对一个辩题,绕正、反方立
场,可以有多种理解。这时候就不仅要找出自己论证辩题的各种思路,而且还要找出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思
路,尽可能地把双方可能的思路都逐一考虑,并找出应付之策,这样对已对彼都心中有数,就为我方确立适当 的立场找到了根据。
确立立场就是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思路,在我方可以选择的各种思路中找出对本方观点论证最有利、例证材 料最丰富的思路。
确立立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一)弱化我方命题,强化对方命题。确立立场不仅应确立我方对辩题的理解,还须限定对方对辩题的理
解,也就是必须明确指出对方应该论证的内容。尽可能扩大我方立论范围,从而给我方留下较大的加旋余地。
其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对辩题中的主要概念作限制性解释。如在南大队对台大队“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
实现的理想”论辩中,正方南大队一辩开头就指出:“人类和平共处”“是和战争相对而言”,消除了战争也
就实现了人类和平共处。这样就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排除在外,为本方以后论述打下了较好基础。另一个方
法是对辩题加条作。如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北大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
弊”,北大队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学队举出许多例子论证许多国家由于具备某些条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成

功。北大队马上指出,正方的立场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所以中文大学队跑题了。这
实际上是要正方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发展旅游业都利大于弊,当然使正方无从论证,陷入被动。 (二)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
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
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争论上升到更
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如在北大队
和澳门东亚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北大队是正方。具备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
知道,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更是饱尝贸易保护主义之苦。东亚大学队开始就大谈
“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严重”这一层次上与对方纠缠,显然要占下风,而且很可能引起评委和观众的反感。所以
北大队经过仔细斟酌,论辩伊始就明确说明,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确实相当严重,在这一点上我们非
但不否认,而且还可以举出比你们多得多的例子。但是,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可以抑制,而不
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存在或是否严重。这样就避开了对方拥有大量材料的事实,把论辩中心提高到对我方有利
的“可以抑制”层次上来,避其锋芒,争取主动。
确立立场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立意要新奇,要能够“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从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会起到很好的场上效果。同时,对手对此准备不足,也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当
然不能故作惊人之语,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和队员们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
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准备辩论赛
认识辩题阶段
当开完领队会议后,就决定了一个正常锦标赛的辩论题目,题目产生后就一般的初学的选手而言,此一阶
段的准备工作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新手们别过于心急,经历此一阶段后才能大跃进因而「超英赶美」。
一、初步资料的搜集
所谓的「初步资料」乃是辅助性的帮助大家去了解辩题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丰富思考的空间。广义的来

说,所谓的资料可指的是「相关信息与知识」,泛指平常所涉略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与文化等讯息。这
是上策。(建议平常多关心国家大事、多看新闻或报纸社论,平常的努力会不经意地出现在讨论与实战的过程 中)
若是平常功课烦忙,外务众多;或是辩题诲涩艰辛,难以望文生义;亦或是个人资质驽钝(都是好借
口)--赛前总要临时抱佛脚吧!赶紧去央图、市图、政大社资中心、政大国关中心、国家各部会图书馆、网站
找资料吧,剪报、期刊、论文、法条,打个关键词就有印不完的数据。再不然借一推工具书回去硬读也能找到
一些灵感与想法。这是中策。
倘若连关键词都想不出来,时间紧迫;借回来的书形同「天书经文」难以下咽,此时该当如何?所幸当下
辩论网站多如牛毛(例如中华辩协网站、哲智思辩网站都是一时之选)求救于优秀学长姐不失为唯一选择,各
校演辩社亦有指导老师之编制,死到临头,总得硬着头皮行「程门立雪」之礼吧!但这实属下策,因为如此一
来丧失了藉由「辩论」这个杠杆求取「知识」的过程,况且,只有自己找来的东西才是实的。 切记,别尽问些会令学长姐们吐血的问题!举几个失败案例: 复兴某学弟:「学长,生活的目的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同一人:「学长,为什么要自由?为什么要平等?为什么要博爱?」 铭传某学妹:「学长,这题目找不到数据,我打关键词后,数据是零笔」 学长:「不会吧!?有这么难的题目吗?你打什么关键词呀?」
学妹:「我打的关键词最保守了,就是两税合一后我国高科技产业应取消特别之租税优惠」
二、析辩题与核心价值的产生
有了材料,才有可能开始分析辩题的动力。所谓的核心价值,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说出这个题目的意义,价
值不可能凭空而来--起码在高中学习辩论的过程是如此,许多学弟妹自许是「佛祖再世,康德第二」,可爱有 余,认识不清。
核心价值指导着人的思维,所有往后的论点,不外是核心价值的开展与包装。核心价值不是一种历史性的
叙述与文本,更不是长篇大论之作,力求简单扼要,贯穿辩题,跨越正反方。核心价值着重「辨证性思维」,
突出「对立面的思考与渗透」。其实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所隐含的价值必然不是「零和的」;只是「主要与次
要之争」「孰轻孰重的问题」。 以下是学长想的,供做参考:
我国股票市场应取消涨跌幅限制--市场机能与政府职能之争 我国立法委员质询权应取消限制--专家政治与民意政治之争
我国区域立法委员选举应采单一选区--单一的效率与多元的民意之争 我国应实施老人年金--万能政府与有限政府之争

我国普通刑法应废除死刑--人道与应报之争
我国应继续兴建核能发电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育之争 检证操作阶段
经历了认识阶段的努力与讨论后,我们对于辩论题目多少有的一定程度的认识与了解;前一个阶段的努力
属于纸上谈兵与冥想层次,在这一个阶段,我们重视的是实际层次的检证与论点的操作。 一、假设性需要的提出
这是将核心价值转换成一般性论点中需要性的过程。要注意下列几点
所谓的假设性是一种类似「草稿」的过程,发生错误时就必须扬弃从新来过。假设性需要的产生必须与核
心价值的共识一致,而且需经过所有讨论者激烈的批判。若要让这个部分的工作能完成,逻辑性的检证是很重
要的。特别是逻辑上的链接关系重视的是「必然与必要条件」而非「间接的充要条件」 举个实例作说明:
核电的正方核心价值的认知为「经济发展很重要,缺电就完了」。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假设性需要,在逻
辑上与一般性论点的要求上起码要求如下:
经济发展对台湾的重要性。(上位概念也是原始核心价值) 缺电必然会影响到台湾的经济发展(核心价值切入命题) 台湾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必然存在缺电的问题(现状弊害) 缺电的问题除盖核四外必然无法解决。(得出结论下接制度设计)
老人年金的正方核心价值的认知为「重视社会福利的万能政府才是好政府」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假设性
需要,在逻辑上与一般性论点的要求上起码要求如下:
为何万能政府与福利国是我们该追寻的(上位概念也是原始核心价值) 老人的社会安全问题必然是社会福利的一环(核心价值切入命题) 台湾目前的老人于现状下必然存在经济安全的问题(现状弊害)
老人的经济安全问题除了实施老人年金外必然无法解决(得出结论下接制度设计) 二、制度的设计
在「假设性需要」的激烈讨论中能取的共识,并能上手操作后,便能着手进行所谓制度的设计。制度可以
分为主要制度与辅助性的配套制度。
「开放与成立式命题」所负担的制度设计责任比「废除式命题」重。 制度的设计主要是牵扯到几个W的问题(WhereWhenWhoHow 制度的设计必须要和需要性假设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调整总结的阶段
政策性辩论其实是很实证主义的(关于这点,许多人都有不同的评断,我想学长用比较中性的态度去对
待,不想增添许多价值评断),因此资料的运用与举证往往成为比赛的关键。在此一阶段的所有流程都是接近
架构设计与论点整合的阶段。 一、资料的再搜集
用以验证先前所做之「假设性需要」「制度的设计」的假设具有现实性的基础而非逻辑上的空想。

在个别论点的部分,用实证资料强化论证的效果与强度。 用以检证个别论点推论过程的合理性。 找寻反证资料。
若没有资料的证明或资料明显出现先前任何一步骤产生谬误,必须要有割舍与从新来过的勇气。
二、整体论点架构损益比的整合
用制度存在的优势整理出有利于己方的利益。换言之--如果能贴近制度的特色比较出利益是上上策。
损益比的整合一定要归纳、清晰,切记不要零散论点各处。(对裁判有莫大的心理作用与效果)
除了突出持方的利益外,一定要尝试去处理损害控制。 比赛前一天我能做的事
资料的整理与分类,免得隔天上场一团乱。
架构的最后确定与复习,重点是来探望的学长们除非有参予讨论,或是有
万全把握,从新架一个新架构,说服众人,否则宁可帮学弟妹修修论点就好,切勿帮倒忙。 上场辨士应该按照辩士职责处理架构,一辩的申论稿,反一的质询内容, 二辩的攻防表,三辩的反推表,都是最后可以演练的并再加强的。 若是行有余力的话,不妨所有人一起演练场上的攻防。 若是体力旺盛、孤枕难免的话,不妨打场简单的仿真赛吧。 再论场上出现的一些状况
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是萧规曹随?
要不要丢稿?先狂拆正方需要性还是保守一点只做交锋损益比? 讲过的论点,到底还要不要再讲?
要不要冒论点跳动的风险修正几方制度,甚至纠正先前己方辩士的论点? 二、多头出击还是致命一击?拳击理论的适用性?
如果我的对手在正方一辩申论时提出五个需要性,像是打散弹枪一样我又该如何处理? 三、再论初步成立方案--正方参加比赛的入场券。 四、再论连续性攻防对场上选手的心理作用。 如何准备大专式辩论赛
论辩赛是许多青年人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
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论辩赛知识,或赛前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
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论辩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论辩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 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

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
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
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
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
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
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
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
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 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论辩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某队初次参加论辩赛,到正式临辩时,他们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的辩题为《当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会责任
感》,而他们事行准备的辩题却是《当今青年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某队经过初赛、复赛进入了决赛,
在决赛开赛前,突然听到比赛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许发言时间比初赛、复赛时增加一倍,而他们事先却按初赛、
复赛规定的时间准备辩词。更有甚者,进入赛场后,双方才发现谁为正方谁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种种,都
是由于初赛者缺乏经验,在事先准备过程中缺少仔细核对有关比赛事项这一环所造成的。 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比赛项目,目前虽有"国际雄辩赛"这样大型的论辩赛,但还没有
统一的比赛规则。事实上,论辩赛的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各主办单位的具体要求也会因时因地而不
尽相同,所以论辩赛的规则也很难趋于统一。既然目前论辩赛的规则难于统一,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接到比赛通
知后,不能立即简单地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去准备,更不能想当然去准备,而应设法主动地找主办单位仔细核对
一下通知上各项比赛规定和要求是否实无误,包括辩题的确切的字面样子,正反方所属,论辩程序细则,各位
队员的分工和允许发言时间等,这既是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是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

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
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起码保证。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
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
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
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
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
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量设法站在一
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典型
说明这个问题,下面试举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一例。
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有一辩题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四素》。南京大学持反方。为了说明儒家思想
不是主要推动因素,南大对"儒家思想""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主要""推动因素"四项词组进行了剖析,发
现辩论双方争论焦点肯定会在"主要因素有多个,儒家思想是其中之一。"于是,南大把"主要因"界定为必须
是具有总揽全局功能这一点上。这样一来,南大总论点的方向便明朗了:儒家思想只是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成
长的背景条件,而并非是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推动四小龙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四小龙做得尤为突出
的能总揽全局的正确而灵活的战略和政策。
能攻能守的总论点的确立是论辩赛准备的关键,但并不等于说在实际论辩中就一定获胜。何使这个总论
点在实际的唇枪舌剑中充分发挥好,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战术与之配合。所谓战略,是指论辩中用以争取胜利的
带有全局性的总的论战方法;所谓战术,则是指论战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上面列举的南京大学一例,就
是制定了"避实就虚"的战略和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战术,才保证了整个论辩赛的成功。
由此可见,立论准备包括三个过程:审题、确立总的具体论点、设计相配的战略战术。应该说,这三个过
程是整个论辩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昼找一些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论辩能力的人请

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在以后的辩词
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 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四、试辩准备 如同其他比赛一样,论辩队要想在正式比赛中获胜,一定要在正式比赛前搞一次尝试性的比赛,以检验自
己的赛前准备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为了达到检验的效果,试辩条件和气氛要尽量搞得逼真些,这就需要在
正式参赛队员进入准备阶段的同时,应有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假设"对方"也进入准备阶段,并且双方都应处
"保密"状态。不过,为了增加正式队员的一些难度,正式队员应故意泄露些立论方面的要点,来吸引"假设对
"作有针对性的进攻准备,用之在试辩中检验参赛一方的立论和战略战术是否能奏效。 试辩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参赛队员进入角色。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的最大特点就是辩题观点不一定与论辩者
本人最初的观点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员本身的性格与剧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
进入角色。论辩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有理信纸上的正面交锋,还辩论风度、情态等方面的表演,通过试辩往往
能促使参赛队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辩题观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现出理直气壮、慷
慨激昂、义正辞严而又通情达理地维护真理的样子。对于初赛者来说,试辩还可以先锻炼一下上场的胆量,培 养一下临场的经验。
试辩一般宜在正式比赛前一两天举行,这类似于赛前的热身赛,使参赛队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试辩的程
序应严格按照正式比赛的程序进行,不过不管正式比赛是否设有赛后听众提问,试辩赛一定要有听众提问。这
个道理很简单,不管假设的对方准备得如何充分,总比不上众多听众的眼亮耳明,参赛队员在试辩中完整地亮
出主要观点和战略战术,"假设对方"可能没有一下子找到"破的"的方法,听众赛后提问揭短则可弥补"假设对 "论战之不得力。
试辩结束后,参赛队员应与假设对方迅速共同进行总结,对原先准备的辩词和论辩技巧作相应的调整、修
正和补充,这样赛前所有的准备便完备了。
自由辩论的禁忌
1、滔滔演讲
不论讲的多好,是在浪费时间。背离了辩论短兵相接、你来我往的特点。 2、人身攻击
不光是显得没修养,也让人先说你没有理说了。

3、冷嘲热讽
对对方不尊重,又显得自己没有修养,有失风度,场上效果也不好。 4、怒极漫骂
情绪失控。那么是不是应该将裁判换做调解委员会?当然不能! 5、打语录仗
文化大革命又要开始是怎么着?那不是辩论! 6、离题背诵
光有名言、语录是不行的。这不仅对辩论无用,还会被扣分。 7、哗众取宠
与辩题无关的东西最好别用,更别说用来哗众取宠了。 8、答完即坐
跟小学生似的。最次也要答完后立即反提一个问题给对方。而且答问必须有攻辩的力量,对对手有威慑力和杀 机。 9、远离立场
就是一味跟着对方跑。坏处有二:一;回答游戏形成了,没有交锋;二;太被动了,根本拉不回来了,丧失了 主动权。 10、相互审判
呵呵,辩论不是法庭审判犯人。失去辩论的价值和意义。 11、无端耗时
如大段背诵或朗诵、讲演,表达罗嗦,无故纠缠,都会浪费时间,往往让对方剩下大量时间来审判己方----- 值得么? 12、煽动群众 违反规则。 13、表情凶恶
嘿嘿,后果可不堪设想!!! 14、出口伤人
恶毒!没有裁判喜欢这样的辩手的。 15、答非所问
即有意回避问题。对方先跑题例外哦! 16、回避交锋
辩论不是“问题交流展览会”,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17、照稿宣讲
变调的辩论,没意思。 18、窃窃私语
这样不仅不能专注听对方的陈述与发问,不能静心思索回答,无法想怎样辩驳,台风也不好。 19、不辩重心
不知道对方发问的重心是什么,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到点上,要么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20、没有急智
不能急中生智,死板的回答每个问题。没有值得我们思考的语言留下。

自由辩论的一般技巧
自由辩论是有技巧可循的。有技巧有少技巧,在辩论中便会体现为多主动与少主动。当然,也不能唯技巧,
因为技巧毕竟只是技巧。辩手对于技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不能代替对辩题的钻研。反之,单钻研
辩题还不够,还需要一般地了解和认识技巧。也正因此,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以下的技巧供大家参照。 一: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这在每个辩论队都是不可无的。然而,攻击能不能有效,又
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攻击的准备。
这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
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日是初次上场,则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
如果是这样,四个辩手准备的问题就应该大约有80个,一般有足够的可能坚持到自由辩论结束。我们看到,在
有的比赛中,有的队员有时间却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就是准备不足导致的。 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
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 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
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
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 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
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斗,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之中
的被动局势就很而已造成。我们看到在比赛中,不少辩论队只准备了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多是现象层面的问

题),只在有趣上花时间,其结果是打击力不强,且问来问去总是流于肤浅的现象之争,有时则又事实引发事
实而偏题,变成了一般的语言游戏、提问游戏去了,辩论的深度不容易看到,这就令人遗憾了。 2、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
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灵魂队员”或者称为“主力辩手”、
“主辩”。又哪个辩手来充当这个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辩或一辩、二辩来充当。有时,四辩也是很好的
充当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
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灵魂队员的任务是: 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
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 化。
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
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
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
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晚会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 体意识”。
攻击的组织,起要害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鸡零狗碎。零碎的攻击谈不
上组织,它或许也能够有鳞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对于群体辩论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动权的。 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
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 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
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
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 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 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 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 呻吟。
2)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

3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
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4)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5)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
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6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7)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
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8)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9)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
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
10)夹击发问。即两个回多个人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
11)问题同异。即面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应接不暇。 12)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 握,无力应答。
13)反复逼问。对本方提出的对方非答不可的问题,对方闪避了,就可以反复逼问,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
次,不可以无限发问,那样反会造成无题可问、或令听众厌烦的负面效果。
14)辐射发问。即一个问题的提出时,同时威慑到对方四个辩手,犹如子母弹一般。这类问题,一般多在
哲学或价值层面上发问。
15)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
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16)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对方遥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难接上,陷入
了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的窘境。
17)击情提问。即用心理调控的手段,直击对方情绪层,使其激动,印发情绪连动,从而淹没对方的理
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进行人身攻击与情绪对情绪,更不可陷入无理纠缠甚至胡搅蛮缠,就画虎不成反 类犬了。
18)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
19)长抽短吊。即忽然提这样的问题忽然又提那样的问题,不离辩题却又忽东忽西,以思维的快捷与急智

来取得主动。
20)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
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目前,关于辩论发问的技巧方面的书籍和文章越来越多了,这20种方法也不过是笔者从自身辅导、指导辩论
的实战中归纳出来的,希望对广大辩论爱好者有实用的价值。 4、攻击的风格
由于自由辩论如疾风迅雷,所以不同场次、不同队伍的辩论风格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风格的队伍即使辩胜,
也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一支辩论队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它
其实是一支队伍整体人格的呈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的队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绪化的层面上实施攻击。它也能够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是也易于耽于情
绪、就事论事,甚至会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队伍往往执著于理辩的层面,这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是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不足,弱化了应有 的观赏性。
稳健型的队伍因为其理智和稳健,也因为其稳健而注意到了应有的活泼,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长的。显然,自由
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 比较深刻。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驰有度、疾徐有致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缓都有缺陷,前者易流于狂躁,后者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中的自由辩论阶段,就是由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不仅要有进攻的准备,还要有防守的准
备。只会进攻不一定能够取胜,只会防守当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动了。该防守就防守,该进攻就进攻,能攻能
守的队伍才能游刃有余。防守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对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辩盯一辩,二辩盯二辩,„„。即一辩回答一辩的问
题,二辩回答二辩的问题,„„。这样各人就会有关注是具体目标,就不会出现好回答的问题就抢着回答,难
回答的问题就你推我让的。当然,在分工之后又讲合作,最难回答的问题,就由“灵魂队员”补救了。
2、长项技巧。即根据各人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各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
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3、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
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
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
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
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 胜的基础。
4、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5、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
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
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
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
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6、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
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7、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8、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9、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10、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 断而适时的使用。
11、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
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 方的规定时间。
12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
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
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
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4、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5、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6、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7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8、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9、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20、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21、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2、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
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4、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5、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三: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自由辩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争锋剧烈,对抗性强,故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快节奏。一般而言,
一强到底,一胜到底的队伍不多,这就需要有韧劲和力量持久才能取胜。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是先弱后强,
欲擒故纵。其利在于先让对方强,以观察其底气,辨别其优劣,在制伏它。
2、避锋折锐:针锋相对,往往会陷于对峙和僵持。你针尖我麦芒,你推我搡,既不利于取胜,现场效果也不
好。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不正面迎击,而是闪避一旁,轻轻折断其锋锐。这种闪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巧用
智力,或侧击、或高压、或机智、或幽默,巧击要害,巧借场上效果来使对方退却。简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
对,不以表面热闹、直硬相拼见高低。
3、时间把握:即从严把握本方时间,有意启导、引导对方在无意识中把规定时间及早耗尽,以造成缺席审判的
情势,这对本方极为有利。
4、打乱阵脚:组织有序进攻,打乱对方的阵脚,使之兵未败而阵先乱,岂有不败之理? 5、直击底线。有意识地对对方底线全力猛攻,使其自我动摇,无力接济,仅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处于 被动境地。
这些,仅是一般的技巧。由于辩论如战争,场上情况千变万化,有的或许有用,有的却不一定有用。根据具体
赛势,熟能生巧,就会有响应的技巧创生。有道是,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那当然是高境界了。面对于新辩

手,了解一些一般技巧。应该不会是多余的事情。
感悟篇
辩论,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东西
辩论,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东西 ------专访本届大赛评委赵林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评委之一。他曾担任三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评委。是
参与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规则修改的专家之一。2000年作为主教练带队武汉大学获得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
2001年再次带领武汉大学队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获得亚军,队员余磊获当届的“最佳辩
手”。作为评委和亲历者,以及一名热爱辩论的人,赵林教授对国际大专辩论会以及辩论有着自己的深入认 识。
央视国际:你对本届国际大专辩论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赵林: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是10周年,10年的积淀,而且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意义是比较重大的。
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赛制,一个是队员的表现。
从赛制上来说,通过这次的实战,赛制的改革应该说还是初见成效的,效果比较明显,它确实增加了辩论
会的激烈程度,除了立论陈词可以事先准备,其他的(环节)确确实实都只能现场发挥。 还有队员的表现。这届辩论赛,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就是队员实力比较平均,各个队的实力基本上接
近。除了弗莱堡大学,因为他们有两个非华裔队员。其实弗莱堡大学的四辩蔡葵也非常不错。A组的这8
队伍水平都非常接近。很多场基本上判谁赢都可以,很难看出来哪个比哪个有很明显的优势,难判别。从初
赛开始就出现这种情况。像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澳门大学的那场比赛,像墨尔本对世新大学的那场比赛,都是
的,你很难说哪方面就绝对占优势。从这一个点来说,我们觉得这届辩论赛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队伍的水
平比较接近。像99年大辩会,很明显,西安交大一亮相,大家认定肯定是冠军,他们跟别的队拉开一大截的距
离。这一次说实话,我们看不出来距离。
央视国际:比赛结束,评委们退场,这时候评委们的争论经常集中在哪些方面?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赵林:其实评委这时候的争论已经不影响结果了,因为评委们在现场打完分之后,要在公证员的监督下统

计出总分,结果没出来之前,评委们也不知道谁输谁赢。 有争论恰恰说明评委对正反方打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有对各队观点、理论的分歧,有时是对风格的看法,有的喜欢这种风格,有的不喜欢这种风格。基本上风
格上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是对观点、理论以及对每一方的立论、逻辑框架、整个理论的展开的过程理解
各有不同。有的评委觉得这个立论不好,有的就觉得这个立论很好。
这要看(队员)对这个立论本身是否完全吃透了,或者吃透了后本身有没有适用性。 央视国际: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下。
赵林:像初赛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澳门大学那一场(辩题: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评委43(有4个评
委给澳门大学打分比较高,3个评委给新加坡国立大学打分比较高,由于打分有分差,最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以
1分的优势获胜)。如果投票就是澳门大学赢了。 一分的差距差在哪儿?这个就不好说了,见仁见智。
澳门大学以理服人,新国大以情动人,我们觉得以情动人比以理服人要容易做到一些。以理服人难一些,
因为你要说理,把理说清楚是比较困难的。而以情动人,你只要大量地煽情,讲故事呀。一开始新加坡国立大
学就有一个辩手从一个具体的情节,从“911”切入,它很容易打动人的感情。
打动人的感情很容易,很容易讨好,但是想要把理说清楚是很难的,而且不容易讨好。 有的评委认为澳门大学以理服人他们更喜欢,有的评委认为新国立以情动人他们更喜欢。 这一场分数比较接近,说明评委们的尺度掌握得比较好,也就是说每个评委的分差都不大。 央视国际:还有一场比赛,半决赛,中山大学对新加坡国立大学那一场,论点是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这
一场,观众可能觉得胜负难分。最后是正方中山大学赢了,分数还高出新国大29分,近30分。评委是从哪些方 面考虑的?
赵林:这近30分的分差正是说明每个评委都认为这场是中大赢了,是没有分歧的。每个评委给中山大学高
出个三四分,四五分,最后分差就会是29分,这个评委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分差并不是很大。 正方中山大学对于“爱”为什么更幸福,有一些理论,国内大学一向立论立得比较好,比较扎实,他们立
论基础认为:“爱”“被爱”比起来是主动,那么人是有能动性的,主动的给予的“爱”“被爱”被动的
等待更有崇高感,因为崇高感而感到幸福。
反方,我后来跟他们(新加坡国立大学)谈,我说实际上你们打反方“被爱”你们应该“低”打,就是把
幸福变得非常“低”,幸福是个很简单的事情,用不着崇高,如果肚子饿了,吃个面包吃个馒头就觉得很幸福
了,它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打幸福“了。然后强调,爱确实比被爱要崇高,它非常了
不起,它非常崇高,但是,它不幸福。因为崇高的东西往往是有一些悲剧美,有一些悲剧的意义。

他们(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承认,他们没有理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康德的观点,叫
做“德福矛盾”,就是道德和幸福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处在矛盾之中。有道德的人未见得幸福,有幸福的人未见
得讲道德。幸福它一点都不崇高,它是实实在在的。但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不在于能感受到幸福,而在于能有 崇高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反方完全可以承认,爱确实很崇高,很了不得,但它不使人幸福,或者说不像被爱那
样使人幸福。而被爱一点也不崇高,可是实实在在感受到幸福了。
我说你们这样打就很清楚了,你们有几次已经到了这个边上,谈到了伟大,可滑个边就过去了,没有把崇
高和幸福,德和福做一个理论上的阐述。所以在这一点上,反方始终没有抓上点子,而且他们的立论没有观
点。我说你们可以反驳,为什么主动的就一定比被动的更幸福,那对方同样可以反驳,为什么主动的就一定不
会比被动幸福?你可以说他们不能必然推出,他们也可以说你们也不能必然推出,这都是或然关系,以或然驳
或然是没有效果,没有意义的。
反之,你要说明“德福”之间在现实世界中是必然矛盾,那你可以一个方面把对方抬得很高,确实爱很了
不起,我们不是说贬低爱,爱不能给人带来更多幸福,并不意味着爱就不好,它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恰恰是以
自我牺牲,以崇高,以悲壮为代价的,这种崇高、愉悦可能是心灵的一种感受,但是往往以肉体、物质的痛苦
作为代价的,而不是幸福。我说你们要这样来分析问题那就很清楚了。
为什么所有的评委都评判中大赢了,就是觉得尽管新国大有个别辩手的素质,像陈晓欢,强,但是我们
觉得他们整个立论比较差,而且在驳诉过程中间也没有真正抓到对方的关键所在。中大虽然没有出彩的队员,
但整体上比较整齐,比较稳。所以他们基本上是以理论的厚重和稳扎稳打而取胜。 央视国际:给你留下比较深印象的辩手有哪几个?
赵林:我觉得不错的一个是马来亚大学的陈锦添,他确实是厉害。
还有一个是墨尔本大学的萧惠敏,她总结陈词做得好。她把对方的观点汇集起来,写在纸上,一点一点地
来反驳。显得她的逻辑非常清楚,针对性很强。这个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央视国际:B组这次的表现相当出彩,那A组队员可以从B组队员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赵林:B组队员比较直率,想到什么说什么。
他们比较轻松。他们不管是什么立场,都能非常生活化,非常自如地来对待这些问题。不像我们国内的辩
手那么沉重,把辩论变成一个很累的事情。看他们(B组选手)打辩论我们总觉得特别轻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 享受。
尽管语言远远不能跟华裔的辩手比,但这一点还是有启发的。

央视国际:你觉得本届大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赵林:最大的遗憾,就是像马来亚大学这个有得冠军希望的队没有进入决赛,这是最大的遗憾。当评委的
当然希望决赛中看到最强的两个队相碰。
马来亚大学这个队不仅有个人的魅力,有临场机变的能力,他们也有理论的厚实,在立论方面他们做得也
很扎实。他们有(辩论的)传统。
我们修改赛制的目的就是不想培养出一批能够把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能站得很直的,完全像节目主持人
那样的选手,或者是会背书的人。我们就是想培养出像马西亚大学那样的辩手,能对一个问题马上做出反应,
而且能够一针见血地做出反应,能够直截了当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这与其说是口头表达,不如说是思想反应。
央视国际:你觉得辩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赵林:不是练嘴皮子,更多的是思维的训练。
现在国内的辩论越来越走到表演(的方向),追求一种场上的一种效果,看观众笑不笑,有点过于走向滑
稽了,这是我比较担心的。
我们是学院里的人,学院派的,我们总觉得辩论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人们锻炼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一个方式。
古希腊辩论是很普遍的,人们是为真理而辩,现在我们不是为真理而辩,是一种游戏,有游戏规则,当然
是益智的游戏。但是我觉得这种益智的游戏不要太多地走向纯粹练一张能言善辩的嘴,更重要的是思想,是逻
辑,是理论的厚重、是知识的丰富、广博。 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东西。
辩论是综合素质的较量
辩论是综合素质的较量
张霭珠
这次有幸与王沪宁教授、俞吾金教授、林尚立副教授一起为复旦组队参加“首届国际大 专辩论会”进行选拔和培训工作,在应付各种“杂差”之余,和六位培训队员一起学习、听 课、训练、研讨,耳濡目染,用心体味,受益匪浅。在此谈谈自己对辩论比赛的认识,也是 一份心得和总结。
辩论赛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默契 、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
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极富魅力,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青年学生与知识阶层中尤受欢迎, 拥有众多知音。
理性的较量
辩论赛是一种极富理性的“高水平的智力游戏”。完全不同于为维护个人观点或某个政 党、集团的政策而展开的辩论,后者带有强烈的意愿和感情色彩。
为辩论赛所拟定的辩题是“中性”的,辩论中所持的观点(正方抑或反方)由抽签决定

。因此,参赛双方都有构架立论的逻辑、理论、事实以及价值判断等的依据;也都有可能出 现破绽,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前三届由新加坡广播局主办的“亚洲大专辩论会”采取的比赛 规则只以辩题限定正方立场,反方可以自行立论,相对而言,反方的施展余地比正方大一些 。今年八月下旬举行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对此作了改进,即在给出辩题的同时,也限 定反方立场。如初赛时剑桥大学为正方,辩题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是反方 ,必须论证:“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种对正反两方论点同时进行限定的做法, 使双方所处地位更显公平,比赛更激烈。
正是因为这种对辩论立场的约束,可能导致在辩论中所应维护的观点有悖于本民族、本 地区的道德习俗、文化传统;也可能难以被观众所认同;最不利的是:与辩论队员自身的信 念产生矛盾,这些都会使辩论队员产生情感冲突,限入困境。如屠格涅夫所言:“人应当相 信自己说的话,他才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因此,在辩论中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这个问题。 完全是一种巧合,这次参赛我们复旦大学代表队与“反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复赛 一场对悉尼大学代表队,他们的立场是“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我方是“艾 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排除“艾滋病是社会问题”固然有相当难度,但要论证 “艾滋病不是医学问题”就与常理相悖了。
难度最大的是决赛,引起的情感冲突也更激烈。我方被指定维护“人性本恶”的立论。 据了解:新加坡是一个崇尚“人性本善”的国家;评判团中大多数专家学者在人性之家的争 论中是“本善”论者,所发表的大量论文专著在学术界相当有影响;赴新之前,我们分析较 透彻、准备较充分的是“人性本善”;从8月27日晚抽签决定正反方,到8月29日下午 比赛,中间只有一天的间隔。“天时、地利、人和”似与我方无缘。最大的困难还在于:我 方队员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人性本恶”,例如,女辩手姜丰同学临行之前说过:根据辩题所 准备的几套方案中最得心应手的是“人性本善”这一个。处于这样的劣势,我方不得不背水 一战。主帅俞老师、军师王老师沉着冷静。指导队员反复剖析辩题,先后三次调整方案,通 过讨论切磋帮助队员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之中向理性倾斜;同时,又以队员感情认同,激发 观众共鸣和说服评判团的需要,制定了决胜方案,即,在“人性本恶”的立场之下,区分人 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把“恶”界定为:本能与欲望的无限制扩张;把“善”界 定为对本能与欲望的有理性的节制。强调后天教化的功能与重要性。表达“人性向善”的价 值观。这一方案使队员们“顺”了气,投入了感情,整场辩论游刃有余,博得多次掌声,杜 维明教授代表评
判团对复旦的表现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方以5∶0的绝对优势夺魁。
正如上例所说明的,辩论赛是“理性的”,但绝非“纯理性”的。说到底,辩论赛也是 一种表演。没有感情色彩的演出势必苍白、乏味。就像演戏,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接近其 生活本色,感情自然,容易产生效果;扮演一个与本色反差较大的角色,甚至是反派人物, 也同样要求演员进入角色,塑造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只有理性对角色的接纳显然是不 够的,必须在感情上完全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想其所想,行其所行。辩论赛不仅要以理服 人,也要以情感人。但感情的投入还得张弛得当。切忌情绪化!一般而言,自由辩论阶段短 兵相接、针锋相对、轮番进攻,情感也进入白热化状态,较难控制感情,把握不当容易出现 各种有损台风的差错,影响整场辩论的效果,功亏一篑。较好的处理应是:用理性制约“本 色”感情,用理性激发“后天”情感,烘托立论的内涵与深度。 知识、智谋的较量
近来不少朋友(包括不少从未看过辩论比赛的人)对辩论赛的形式很感兴趣,把复旦辩 论队看得很“神”:似乎随时随地,即使临场命题抽签,立即就能来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有 的还认为经过准备的辩论只是表演,完全没有比赛的味道。这实在是太大的误会。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一场有欣赏

价值、能给人以启迪的辩论赛,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相当的理论深度,缜密的逻辑结 构,翔实丰富的事实资料。这就要求辩论员具有广博、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对所涉及的 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的了解。因此,即使是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辩论员,也 只有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才能登台亮相,达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论辩自如的境界。 此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共有七场比赛,辩题涉及经济、环境、现代化、卫星广播 电视、教育、人性、道德、安乐死、艾滋病„„等诸多问题,可以想象其知识涵盖面之宽。 八支参赛队虽都由清一色的炎黄子孙组成,但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思想意识 、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语言习惯差异极大;即使是同一学术领域中的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辩论员和辩论队学习、了解掌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主要学派、代 表性学者及其主要论点,时空跨度极大。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古 博今,妙语连珠,谈何容易!
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是以专业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学年(学分)制。近年来,市场经 济发展对教育有很大冲击,确实改造了一批老学科,但越来越讲“实用”和“实惠”,有些 学校专业口径越搞越窄,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被削弱,一些传统的基础课被削弱甚至被取消 。学生知识面窄,也缺乏理论深度。许多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生没有学过“中国哲学 史”,对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也是一知半解。不少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几乎达到“盲”的程 度。即使少数涉猎面较宽的学生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大赛对知识结构、文化积累的要求。 此次组队参赛,经过层层筛选、专家面试确定了六名学生参加培训,针对大赛的需要以 及他们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为他们开设讲座;顾问、教练指 导他们阅读了大量教材、专著(按需要分为精读与泛读两类),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六名 同学底子较好,悟性较高,又肯下苦功夫钻研、博闻强记,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能够融会 贯通,恰当运用,基本到达伸展自如的境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学会做学问 。但是,就是这样,如果要他们进行另一场比赛,也还得根据辩题的需要补充必要的知识, 重复这样一个学习、消化、积累的过程。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优势的话,只不过就他们已有的 基础而言,这个过程可以比一般人短一些。
然而,辩论的知识准备又不完全等同于做学问。对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应区分轻重缓急: 有的要学深、学透;有的只要提纲挈领知其要者;有的只需略知概貌。就拿我们参加的复赛 为例。根据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分析,需要了解的学科领域大致有: 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理论、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医学 、系统科学„„等等。其中有的学科在辩论赛中是选手必备的知识,如中西方哲学、伦理学 、各个阶段的医学史等。就针对这一个辩题我们为学生开设了有关“基因学说”,艾滋病的 病因、病理、发生、发展、传播途径、研究进展、解决难点、世界各国及国际上建立的有关 组织、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讲座,队员们搜集了各种统计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同时还了解 了医学中有关传染病,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内容;并以各地区、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方式、 同性恋的心理、生理变异等等作为辩论中立论时的辅助材料。通过对系统工程的了解,构建 了“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以系统工程力解决途径”的框架,提出了:“健康 者不感染,感染者少发病,发病者晚死亡,死亡者家属有保障”的治理、解决目标体系。正 是这种前期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使辩手在场上攻防有序,论辩达到一定的深度。 “知有智,智有谋,力能任”。辩论比赛有如棋赛,需要有较高的发散(非线性)思维 能力。棋赛之中,走一步看一步必输无疑。高手可以走一步看几步,大师能以一步棋看大半 盘棋,棋圣则能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境界。自然,辩论之中决不能说到哪是哪,抓话不抓 观点。本方固然有一套策略,但在陈辞的展开之中,迅速调动自己的知识,达到“聪者听于 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尽快抓准对方的“底线”,摸清战略、战术,分析多种可能,见微 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果断修改本方战术,这就是斗智。比赛场上谁能超前一步,谁就能掌

握主动,能保持主动权就能驾驭整场比赛。智谋就在于事先的谋略,临场的机智与适时的应 变。
意志的较量
辩论一开始就要先声夺人、居高临下,气贯长虹,始终在气势上压住对方。气势渊源于 自信,靠意志支撑。成功的秘诀在于: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两队争辩有如两军对垒,赛场有如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机遇与陷阱同在。列夫·托尔 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曾对战争胜负的因素作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中考虑得最周 到的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一切决定于所遭遇的敌人那种出乎意料的运动方式--那是不能预 见的--也决定于全部问题是怎样处理的,由谁处理。”我不大同意他的第一句话,“凡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打无准备之仗谁人还有信心?然而即使在对局势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 ,也难以预料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变化。一个天才的指挥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趋利避害,抓 住战机;他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转机,尽全力,调 动一切智慧,运用一切上量,抓住、利用机会,转危为安,并不断扩大战果,最终战胜敌人。 正式上场比赛之前,辩论双方都有在充分审题基础上制订的方案。对对手可能采取的战 略和战术也作多方揣测。比赛时,若能照意图按部就班地展开攻势,诱使对方步入所设陷阱 自然高明。实际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能料事如神,即使是伟大的天才也如此,更 何况凡夫俗子。比赛中谁都想出奇制胜,都在制造“杀手锏”,随时随地想把对方置于“死 ”地。
对付这样复杂多变的激烈的竞争,辩论队以及辩论队员的信心与斗志就成为能否进入最 佳辩论状态的关键所在了。只要有认真的审题,精心的准备,对队友的完全信任,对知识能 力的正确估计,就能产生充分的自信。一旦身处逆境,自信受到挑战,这时只有靠坚强的意 志,自己与自己搏斗,战胜自己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软弱。事实上,流水只有在碰到抵触 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激发。只要能稳定情绪,就能做到急难出智谋,临危出巧计。两军 对垒勇者胜。
在与剑桥大学辩论队对垒的一场比赛中,对方四位辩手是清一色的研究生(三名博士, 一名硕士),在构成层次上高我们一个数量级。辩论一开场其一辩选手陈词结构严谨,理论 扎实,论述条理清晰,气势犹如长虹,场上效果极佳。给我方来了一个下马威,压力很大。 但队员们沉着冷静,硬是顶住了这股压力。第一位辩手姜丰同学陈辞亲切感人,逻辑层次- -展开,表现出志在必夺的自信,不畏强手的意志,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好的开头是成 功的一半”。其他三位男辩手也表现不凡,整场辩论一气呵成、精彩绝伦。
自信靠培养,意志靠锻炼。训练之中要有意识地让队员们经常处于逆境之中,让他们在 实践中学会并掌握辩论中变被动为主动的技巧,有助于增强辩手的自信心与意志。 语言艺术的较量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交流、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新加坡广播局自198 6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今年我国中央电视台与之联手把辩论赛由亚洲 扩大到国际范围,发展为“国际大专辩论会”,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华 语”。
辩论赛所用的语言是华语,用普通话陈辞发言。所以华语既是辩论的工具,对华语掌握 运用的水平又是评判的标准之一。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汉语,使之达到至善至美的艺 术境界。汉语不仅有丰富的词汇、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历代积累的典故成语、诗词、警句 、谚语、箴言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使汉语在世界各种语言之中出类拔萃、魅力无穷。 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包括外形与内涵两大部分。就其外在表现而言,讲究发音准确,吐 字清晰,音色优美,音质醇厚,语速错落有致,语调抑扬顿挫。一般南方人,尤其是海外华 裔的后代,受日常用语的影响,不经专门的训练已无法做到“字正腔圆”了。即使是北方人

华语辩论网理论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