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5-04 11:14:12

浮力(说课稿)

辛庄初中 张长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体验浮力,死海不死,鸭子和轮船浮在河面上,氢气球、飞艇漂在空中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然后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新课。

二、 体验浮力教学

1. 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形成浮力概念

首先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物理角度分析浮在水面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接着提出问题1: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学生通过简单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2.称量法测浮力

提出问题2:如何知道浮力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中物体受力情况,根据力的平衡关系总结出,即:F=G-F

进一步提出问题3:能不能想办法直接从弹簧秤上读出浮力?教师借助弹簧秤示数变化反映的浮力大小规律,启发改造刻度盘,发明浮力秤,学生完成实际改进。

3.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漂浮或者悬浮时,物体满足二力平衡,F=G

三、 浮力大小探究

1. 提出问题、猜想:

提出问题“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在体验浮力大小变化过程中,观察排开水多少的变化后,提出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最后教师引导提炼出探究的问题: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2. 设计方案,分组探究

根据探究目的,围绕如何收集排开水和称量方法展开讨论,初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案。然后学生自选器材进行探究以期能得出满意结论。教师巡视、为部分同学提供帮助,不断鼓励学生巧妙选用器材,简化探究过程。

3. 交流评估

鼓励学生大胆参加交流:A.探究结论是什么?B.选用了哪些器材,如何操作、怎样得出的结论;C.有意识地与他人方案进行对比评价。

教师首先在充分肯定学生小组探究方案的基础上,特别表扬部分有所创造的小组探究。然后借助学生最简单的实验方案,适当优化后,演示物体逐渐浸入另一未知液体的过程中的浮力和排开液体重量的实时关系;将学生浸没时得出的结论推广到逐渐浸入的全过程,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 阿基米德原理:(第三种求浮力的方法)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G=ρ gV(此公式适用于液体和气体,是普遍适用的)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

5. 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计算:

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四、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析

1. 演示对比实验,提出问题

在计算的基础上,演示小实验,乒乓球在水底不浮上来?!学生有了充分的质疑后,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乒乓球又浮上来了?

2. 分析对比实验,解释本质

结合液体压强规律探究发现浮力的产生原因。以此解读阿基米德原理中浸在的真正含义得出压力差法求浮力。

公式: F=F向上-F向下.

、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优质课)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