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和阐释事物

发布时间:

学科技能强化——描述和阐释事物
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夯实基础短平快》P13~20

(一)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现象、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则是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所谓地理概念,就是对同类地理事物定性的概括。它蕴含着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又可分为一般概念、特殊概念和集合概念。一般地理概念又称普通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见的、数量较大的同类地理事物一般属性的概念,如:陆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海峡、海流、河流、湖泊、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等。特殊地理概念则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如:火口湖、断陷盆地、地上河、水位、水深、峰林、溶洞、珊瑚礁岛、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集合地理概念,则概括了被限定的地理事物群体共有的本质属性,如中国的纬向山脉、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喀斯特地貌等。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有些绝对数据是地理基础语言中的基础,应该终生记取。另外也应该明确绝对数据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如在讨论经济发展的速度时,如果离开了不同产业的原有基础,只是看它们的相对发展速度,那么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几乎就失去了价值。
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即能够恰当地选取地理基础语汇(学科术语)。地理学科的学科术语主要指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等。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即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基础,能够进行图文互换。恰当地选用地理基础语汇,就包括了不混淆基本概念:如河流的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
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从考试的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并加以应用;第二则是要熟记一些可以说是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
表现该类要求的试题非常普遍。在选择题中,常常把对地理现象的正确表述与不正确、完整的表述等混在一个题目之下的各个选项中,把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准确描述和解释与不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混合在一个题目的不同选项中,要求考生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找出正确的选项。在综合题中,可以通过直接问答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进行正确的表述,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1有关地形图的读图题是最基本的也是经常在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其中考查对地形部位的认读,例如识别和区分鞍部、山谷、山峰、断崖等,首先就要能够从等高线的形态中正确地表述地形的形态,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地理术语进行表述。如根据地形图认读出某处的地形形态是两侧高、中间低,同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地理术语山谷来加以描述。在选择题型下,则需要选择出正确描述该地形的术语。
2:在比例尺的换算、方位的表述等问题中,则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图形语言的规则,进行必要的转换或者计算,定量地进行相关的表述。
所有和等值线相关的题目,要求都有类似的共性。
3有关经纬网和晨昏线的题目。经纬网和晨昏线同时出现是比较复杂的类型,但是不管这类题目多么复杂,关键在于正确表述晨昏线和经线相交的现象,能够把这种地理现象的形象图形语言和其他地理术语相结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例如,题目给定的时间是5月,
-1-

学科技能强化——描述和阐释事物
就应该能够判断确定整个地球上,越是向北的地方,白昼越长,这时如果看到的是晨线,它就应该相对于经线向左偏;如果晨昏线向右偏那么看到的一定是其中的昏线。凡此种种,成为解决关于日期、时间、季节等有关间题的重要基础。题目繁复纷杂,关键就在于能够准确描述晨昏线和经纬网相交的地理现象的形态。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臵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臵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例如,说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非显性地理信息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河流冬季不结冰等。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干旱的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早情。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保护历史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
【例1】海南岛南部有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甲处)风景秀丽,山青水碧,是省生态文明村。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村民们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过着富足而平静的生活。最近,一个消息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有家大公司计划在该村所属的乙处兴建化工厂,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阅读上述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有什么自然优势?
2)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村民,你会持哪种意见?(要求:必先表明支持反对,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
【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第(1)题,通过对题干中的文字和地图综合分析可知,小山村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为主,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第(2)题,通过对该山村地理区位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并且有丘陵、沿海平原和水库,适宜发展热带水果、水稻和水产养殖。对其发展变化的描述,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该村村民对征地办厂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就包含了辩证的观点,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只要考生能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参考答案:1(共4分):气候方面: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地形方面:有平地、缓坡、滩涂;水源方面:有河流、水库;植被方面:四季长绿(只要说出2项即得2分)
平地可种水稻或育种,缓坡种热带水果;沿海可开展海水养殖;山地草坡或放养牛羊、水库可养鱼(只要说出2项即可得2分)
2)(共6分)(支持的观点):支持:种地辛苦,收益少;建厂后当工人旱涝保收;可获得赔偿;可以带动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反对的观点):反对:化工厂会污染水库、河流、庄稼、海洋,进而影响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应反对建设对家乡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工业。(不论支持不是反对,其理由只要言之理,即可得分,说出2条以上得满分。)(有条件的支持或反对):如果工厂有配套的净化设备,可以进行清洁生产,或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不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情况下,支持建厂。
-2-

学科技能强化——描述和阐释事物
(二)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涉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到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与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对分散的事物的认识到对事物群体间关系的把握。可以说认识和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否把握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把握的程度如何往往是靠对地理术语中的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作出正确的阐释则是检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标尺。在地理的学科术语中,有大量的地理概念,学习过地理的人和没有学习过地理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同样理解程度的人,因为能力方面的差异,对其进行阐述时,不仅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而且在正确的阐述中其简洁、明了的程度也会表现出差异。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这项要求中,还包括了地理学所特别要求的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隐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表示了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事物的相互位臵关系,主要包括了地理坐标(要求掌握重要的点与线)和相对地理区位(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臵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抽象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以及地理事物通过第三方与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位臵关系和由这种位臵关系所伴生的其他关系。例如:长江中下游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南纬50°附近的地区的白昼时间大约与我国的漠河黑夜时间长度相当等。
所谓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功底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决定取舍,通过综合、归纳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例2读右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6分)
【说明】该题立意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考查考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图例,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题目所给的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在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50毫米左右表明那里的气候是相当干旱的。这时仅仅根据平时学习和掌握的地理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干旱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有风沙天气等不利的方面。但从跨学科的
角度,文物如果处于同空气隔绝状态,则可以保存得更久,这是中外大量考古事实证明了的,也是从中学学习过的生物和化学常识能够理解的。而敦煌一带风沙的埋没,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最后一点,考生回答出来的比例偏低,表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够,也表明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对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有所不足。
【例3】读右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
3
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回答: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部(东或部)盐度较高,另一部分盐度较
低,成因是什么?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3-

学科技能强化——描述和阐释事物
【说明】该题以完全应用题的形式,考核地理本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运用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依靠地理坐标来判断图示地区的位臵、地物的尺度,通过等高线确定图示区域内地形、高程;上述两个方面,再结合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基础语言才能够完成题目要求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地理区位信息的判断,认读出图示地区是亚洲的中部(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交界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后,根据区位与气候、地形与气候的相关的地理规律,在从图中获取了该地区地形、高程的信息的基础上,不难推断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冰川(永久冰雪)融水,河流的汛期为夏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甲地的水汽来源,依据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可以断定,不可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有了这样的推理判断为前提,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的阐释或者选择题目中与正确阐释相符合的选项:该河流补给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西洋、北冰洋。
题目要求解释所示湖泊一半为咸水、另一半为淡水的原因,是要求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典型例证。湖泊水的咸或者淡的本质在于水中的盐分的含量,即盐度。盐度高到一定的程度以上,就成为咸水湖。在水循环的地理现象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是水中的盐分基本上不参与水的蒸发过程,因此在水平衡的问题上,如果一个水体收人的径流小于蒸发量,水体的盐度就会不断地上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规律,或者说科学家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才很好地解释了干早地区多咸水湖的地理现象。非常明显,如果把握了咸水湖、旱地区气候等的本质以及这些规律,就不难对该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河流水的注人导致湖泊西部盐度较低;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湖泊中部狭窄,是东半部盐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三)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现实的地理事物是历史的地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考察地理事物的时候必须具有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的干旱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早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的高含沙量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重要原因,也是使黄河在人类历史时期成为害河的主导因素。然而当我们考察更为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却不得不承认,正是黄河为主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的沉积才造就了华北平原,考察还表明华北平原约40%的面积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生长出来的。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现代人保留了相当多的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湿地和沼泽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陆地上交通的障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然而当从更大的尺度上考察环境问题的时候却发现湿地和沼泽对于整个地球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们能够非常有效地排除、降解陆地上的各种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以致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的。由于对于湿地和沼泽认识的变化,以及对湿地和沼泽生态系统的深人研究,人们则进一步发现过去对河流泛滥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即河流泛滥不仅仅只是有害的,它也有有利的一——能够使一些河流附近遭受破坏的沼泽和湿地生态系统迅速得到恢复。一系列的例子都表明地理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的。因此可以说该项能力要求不仅是考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如果不能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问题,掌握的知识就成为机械的信息,理解理论也很容易化为教条。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的要求,实际上是检测考生是否能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因为在获取和正确解读了试卷中所传递的必要的地理信息,并且调动和运用了以往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问题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后,只有用完整的描述才能够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能力要求中之所以着意强调了学科和跨学科,是因为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对地貌(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对旅游资源的认知、理解和阐释必须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全部能力要求中,该项要求又占据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为只有充分获取、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且透彻地解读这些信息,正确地运用知识,才能够对地理事物进行辩证地、历史地考察。进一步来说,也只有有能力用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来证明自己能够对事物进行辩证地、历史地考察的人,或者在思维中完成了这样的描述和阐释过程的人,才有能力进一步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探讨。
-4-

学科技能强化——描述和阐释事物
【例4】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臵了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分)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市附近的高原和山。4分)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4分)4读右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6分)
6)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高考试题中有关西部的考试内容也有相应的增加。本组试题不仅延续了这一关注重点,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最近一年来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考虑到西部边境问题和与西部周边国家的历史交往及现实联系问题。因此,本组试题不仅有持续性的重点突出,而且还有创生性的内容创新,立足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着眼于历史而又未偏重于历史,从而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时间序列与空间区位、文字功夫与读图技能、国内问题与国际形势、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等多方面的考查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体而言,这是一道立意深远、比较典型的综合考试试题:各小题之间联系紧密而又有适当的跨度,设问立意灵动跳跃而又有适当的搭接,多科知识融合浑然一体而无硬性拼接的痕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对地理学科而言,该题突出地显现出了对于考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地理事物,并对地理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描述与阐释的能力的考查。本题首先给出了一幅丝绸之路示意图,标明了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和河流湖泊,但此图实则是一幅省略图,考生在头脑中再覆盖上一幅同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图,才能真正读懂此图。此后的连续两个设问,都是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因而这也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
2小题在题目给出的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基本底图中,标注着长江、黄河、西安、兰州、吐鲁番、喀什等中国知名的地理事物,还绘有塔里木河、印度河等应该认知的地理事物。然后,在其上标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位臵。因此,仅就靠中国一个城市最近,又是丝绸之路经过的著名高原而言,读图可以选定的仅有帕米尔高原,与之相近的著名山脉也非喀喇昆仑山莫属。所以该题是以基本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位臵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地理应用题。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前提是要明确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一种辩证地考察题目和题目要求的基本能力。由于题目的综合性,可以说这是一道以历史常识为基本素材的地理应用题,这里涉及的历史常识素材是中学任何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该也完全能够掌握的。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该题,我们也可以知道,丝绸之路从汉朝开通之后,在近千年的时间内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陆上通道,直到近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从黄河流域到西亚和南亚地区交通方面,青藏高原始终是一个地形方面的巨大的障碍。从古代到今天该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就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了,当然与帕米尔高原毗邻的环绕青藏高原的那条山脉必然是喀喇昆仑山了。

-5-

描述和阐释事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