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棋无声

发布时间:2019-08-19 20:34:23

落棋无声
作者:陆海勇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

        摘要:作家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是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文学的一个部分。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从第一人称叙述、自由的叙述态度和独特的叙述语言,构成了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小说文本,本文拟从《棋王》的叙述和语言风格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棋王》叙述模式 语言风格

        引言

        《棋王》发表于1984年,当时知青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方兴未艾,因此不少批评家将其纳入知青题材或寻根题材进行解读。本质上《棋王》是立足于以庄禅为代表的古典本体论哲学的文化视角,借知青生活这一具体的生命现象为媒介,来探讨特殊年代里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内在精神自由的描写,达到了对一个造成物质贫困的痛苦时代的超越,在肯定精神存在的永恒价值的同时,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作品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然之道的恬淡无为和心神玄远的审美感受,从审美创造主体的角度说,《棋王》追求的哲学意识、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暗含一体的表现模式,可谓是古代庄禅美学精神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成功再现。

        一、《棋王》的语言风格

        阿城在80年代后期取得的巨大反响与他鲜明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阿城的小说用了一种平淡、内敛的语气进行叙事,这在50年代后的文学创作中属于一种开拓性的尝试,这种语言迎合了许多知青对文化的需求,很多老知青们在他流畅通晓的话语中体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真味,并纷纷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目标,阿城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伦理价值的真空,结合同时期在中国刮起的美学热来,我们就不难发现,阿城的语言风格和当时人文关怀的社会主流观念是相吻合的。

        但是,我们现在是以一种现代的思维去考量阿城,他的洗练的文笔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赏玩性质的文学技巧,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动乱过后对安定的渴望而开的一针麻醉剂,那就错了。如果说文革后的青年们在阅读阿城时,由于自身经验的范围,无法站在文学的角度客观评价他,那么我们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过头来重新理解阿城,就显得尤为必要。文学在今天已经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影响,伦理的影响,甚至文化的影响,而变得越来越纯粹和真实,因此,我们也有必要让阿城的小说做回自己,还原出本来的意义。

落棋无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