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发布时间:1714909046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登临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对两首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清作者思路走向。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掌握登临诗的特点。难点: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关系,把握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课时:一课时思路设计:
一、诗歌疏通。【入手点:诗眼(关键字词);诗人(知人论世);诗题(内容形式)
1、朗读诗歌,疏通诗意。2、主旨理解。(愁:忧国伤时)3、背景介绍。(奸臣遮贤,作者被逐)4、诗题理解。
凤凰台(解读首联);金陵(解读颔联);登(解读颈联,总结全诗)手法鉴赏。
5情感主旨)——愁

诗人知人论世)

(缘何愁?)
如何表现愁?)
所想记事)
内容形式)
用典伤古怀今)传说
古今对照)
人世无常
(对比)兴废由人
所见(写景)所感(抒情)江山永恒
忧国伤时
二、对比阅读,崔颢《黄鹤楼》
1稍讲解诗意。(同样从诗眼、诗题入手理解诗歌)2两诗异同比较。(学生讨论,教师小结。3评价两诗。4背诵两诗。
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登临诗鉴赏方法。四、布置作业。具体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
1、请学生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经典人物·各领风骚》之“李白”篇。
2、搜集有关黄鹤楼和凤凰台的景点地图。(课堂有需要的话,简单手绘)3、课前播放《黄鹤楼》MTV,带学生进入情境。
二、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是按亭台楼阁意象编排在一起的古文和诗词。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大量诗文,同历史故事一起,不禁为亭台楼阁平添了文化底蕴,而且能引发我们对宇宙、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比如,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



兴建和毁灭,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示唐统治者,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通过快哉亭命名的由来,阐发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的观点。
黄庭坚《登快阁》,作者了却公事后登快阁玩赏,表达了归隐江湖的愿望。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看在这一首登临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三、理解诗歌。
1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2看注释,疏通诗意。(点同学)
:翔集、遨游;自:独自、徒劳;埋:掩埋;:变成;
中:从中间。(疏通语序:白鹭洲中分一水,青天外半落三山)为:因为。(语序:不见长安)
3理解诗歌的主旨。
1)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问: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答案:愁】(归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2)“愁”这个字,它在全诗是最关键的,即本诗的“诗眼”都要抓住“诗眼”(板书),因为它是全篇情感主旨所在。
。那我们以后理解诗歌或文章,
a)缘何而愁?(不见长安)【借代
b)为什么见不到“长安”?(浮云蔽日)【借代、比喻。】(准备:典故出处)
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为什么就因为浮云遮眼而愁呢?(身份、地位不同)
3)理解诗歌,还要了解什么?(板书:诗人)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李白,看校本教材《各领风骚》之李白篇;背景:看课文注释
1
背景:“浮云蔽白日”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心雄万夫,本想大有作为,无奈得罪高力士等人,被流放,不得重用。登上凤凰台,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读了诗歌,我们知道作者登高的感受是“愁”,但是这个愁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凭空一下就出来的,总要有所铺垫,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愁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再读诗歌。
4鉴赏诗歌。
我们读诗歌,最先入眼看的是什么?(板书:诗题本文的诗题是什么?一个“登”(板书)字包含什么内容?登临诗一般会涉及哪些方面?——【登临所想,登临所见,登临所感】从表达方式看,分别以【记事、写景、抒情】为主。
好,大家再读诗歌,找出本诗中分别照应的诗句。1)作者登高所想到的,是哪几联?(前两联)
1)看首联,照应了诗题中的什么?【“凤凰台”。】看注释:凤凰台。这是借什么起诗?【传说凤凰
是什么的象征?(吉祥、祥瑞),当年凤凰台上凤凰在此翔集,而今呢?(“凤去台空江自流”。)先说用了什么手法?【古今对照
本联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你是通过哪些词感受出来的呢?那本联的关键词是什么?【空、自】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