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作文时事阅读材料(2017年8月)

发布时间:2017-11-22 17:24:26

2018高考作文阅读材料

成把抓爱心零钱 不设防社会还有多远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30 02 版)

未经世事的小学生预设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很低,白字黑字的告示足矣。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孩子这场试验的价值不容低估。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纪雨杭,把零钱摆在公交站台处,供乘公交的人取用。5天后,700元零钱剩余450元左右。

在纪雨杭随零钱树立的告示上,明确说明每人只能拿2元。但是,他观察发现,不只一个人抓了好几十个硬币就走。孩子说,这哪里是坐公交车呀,都够他的午饭钱了。

孩子的想法很天真,他看到给公交车乘客换零钱的网络视频,就想要复制类似的善举。可惜,理想败在了现实面前。5天时间里,虽然零钱没有被一抢而空,但是出现有人多拿零钱的情况,无疑让善举的意义打了折扣。有需要的人用不上,不需要的人滥用善心,正是慈善领域经常出现的尴尬。

这场发放零钱的行动是孩子接触和认知社会的一场试验。不知道这场试验的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什么影响——他究竟是更深刻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还是义无反顾地坚守单纯与善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如果想要再次试验,一定会更谨慎地设计规则,让零钱真正用于坐公交车而非“吃饭”。

这场试验并非没有规则,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但是,一些人习惯了有约束的规则,而视无约束的规则为无物。在法律层面,或许这套逻辑成立,人们常说没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等于空话。一些人遵守规则,并不是从内心认同规则的理念和目标,而仅仅因为“不敢”违反规则,承担违规导致的惩罚而已。但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领域,除了完善的约束与惩处制度设计,更需要人们基于善意的自觉遵守。

在街上放700元零钱任人拿取,很多人会觉得是犯傻。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是否认慈善的美好初衷,而隐藏着一种对人性的预设:这个社会维护秩序的成本较高,不推出复杂、有约束力的规则,就是对丑恶的放纵。未经世事的小学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他预设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很低,白字黑字的告示足矣。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孩子这场试验的价值不容低估。

我们有必要反省,是不是因为对秩序成本过高的预设,导致太多的社会资源被白白消耗了?一些时候,为了维持规则,社会有可能支付了高于规则红利的成本,包括人力和财力的。尽管小学生这场试验出现了破坏秩序者,但也不乏遵守规则、按需取钱的人,否则5天过后还能留下多少钱?那些占多数的老实人,而非少数违规者,才是试验传递善意的对象。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违规,就否认存在于多数人心中的人性之美。

对社会秩序的过低预设及相应的严格制度,也可能反过来降低秩序水平。很多时候,复杂的规则看似严丝合缝,反而会消耗人的耐心,转而寻求捷径钻空子。比如说,一些机构过于严苛的财务制度,看上去好像有力地保证资金用途合理,但无形中引导好人走歪路,让原来不想违规的人为了报销合理支出被迫违规。街头自助领取零钱,尽管毫无约束力,却几乎百分之百地反映了人性的真实面貌,进而反映了社会真实的秩序水平。

纵然在更广阔的现实应用场景中,哪怕是充分体现人性美的慈善领域,小男孩这种发放硬币的行为很难复制,其结果和消耗的成本根本无法预期,但是,这种检验人性美丑的微观试验,无疑具有宏观的价值。它提醒人们反思个体行为,更推动社会朝着一个不设防的秩序环境努力。

10岁的孩子懂那么多 真的是好事吗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30 02 版)

孩子能正视原生家庭的不足,可说是好事,但由此衍生出对原生家庭的“嫌弃”,甚至埋怨父母配不上自己,却未必健康。

一匿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也出类拔萃。但这个小侄子却毫不客气地说: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这篇帖子从豆瓣发迹,很快传到了微信、微博、全网络平台。不过,虽然这个话题在网上热议纷纷,其真实性却有待考证。(上观新闻829日)

在“不配”之说外,这个10岁孩子,还有更多个性之言:成绩再好也没用,父母是穷鬼,有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生不起二孩偏要生,对两个孩子都不负责;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出国留学,所以现在苦学英语;觉得父母个子不高,自己锻炼希望长高点。相较于对不配之说的震惊,人们更惊讶于一个10岁的孩子居然有着比不少成年人更成熟的洞察力。

你可以说孩子有这番认知是“早熟”,但在另一角度,是否也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势利?一个10岁的孩子懂这么多,真的是好事吗?当然,真正的责任还在于家长,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如此过早地看穿一切

有人将“小侄子”的种种吐槽,总结成一句话:“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一个人努力优秀,跳出原生家庭的局限,本身不是坏事,任何家庭的跃升都建立在这种代际超越之上。但这种超越更应该是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完善,而不能一味责怪父母的缺陷。再说,孩子有着强烈的跳出原生家庭局限的愿望,如果追求自由、独立,就不应该对父母依赖过多。孩子能正视原生家庭的不足,可说是好事,但由此衍生出对原生家庭的“嫌弃”,甚至埋怨父母配不上自己,却未必健康。

一代代孩子都是在对父母权威的反抗、否定中长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出现紧张局面,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经历的。可是,如果子女真正认定“父母皆祸害”“父母不配拥有这样的儿子”,这种“反叛”就突破了基本的亲情伦理。10岁孩子此言或是童言无忌,但由着孩子依照这种思维成长下去,他是否会成为他所希望的那个人,恐怕得画上问号。

成年人因孩子的吐槽代入自我反思,确有必要。不过,简单地推崇孩子的“早熟”,却未免落入一种逻辑陷阱:当我们觉得孩子的“不配”之说有道理时,是否只是看到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这一细节?换个角度,假如这是一个非常叛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是否还有人支持他对原生家庭的吐槽?而吐槽“同学拿iPhone7,而他自己只能拿儿童手表,在平常语境下,这难道不就是攀比吗?更该警惕的是,孩子所谓的父母配不上自己,在现阶段,不过完全是建立在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基础上。而给予孩子一种学习成绩好就代表一切”的优越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观的缺陷。

因而,这里的配不配问题,可以引申为当父母希望孩子足够优秀时,自己是否做好了必要的示范?父母是否应克制对孩子不切实际的希望与压力?比如,你要求孩子手不释卷,家里却一本书都没有,是否就显得过于盲目?

黑熊咬人,受伤游客纯属活该?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23 02 版)

游客的缺乏规则意识,与园方管理上的轻飘、虚浮、责任落实不力有很大关系。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又出事了。据媒体报道,818日,游客陈涛(化名)和朋友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玩,在马来熊园区将车窗打开小缝给黑熊投食,不料被黑熊扒开车窗,咬伤左臂。此事经曝光后引发众多关注。尽管陈涛一再表明,希望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其他游客提个醒,但还是遭遇了网友几乎一边倒的炮轰。

很多网友依然强调“规则意识”,认为既然进入了野生动物园,明知众多猛兽处于散养状态,就不应该无视危险,擅自打开车窗。

没错,每个人、每个单位机构都应该遵守规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厘清各方的责任,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比如,动物园应该尽到告知、提醒、救护的责任,而游客自身也要认真遵守园方的规定,不要把自己暴露在汽车外边。

从事发时的情况看,游客在购票时就已经签了一份《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也知悉进入猛兽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窗、禁止投食、严禁下车等禁止性规定;事发后,延庆区也责令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立即进行整改,严格限制自驾游进园车辆数量,进一步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告知力度,继续加大园区内巡视检查力度,确保游客安全。

既如此,似乎游客陈涛完全是咎由自取,活该被奚落“不守规则”了?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一者,陈涛擅自开窗,已经受到了惩罚,大可不必穷追猛打,不依不饶,甚至连他提醒他人的善意,也被调侃为“点燃自己,照亮他人”。老实说,这样的留言与其说是俏皮,倒不如说是彻骨的冷血。生活本来就是丰富驳杂的,一个人在公共场域中当然要守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出事后只能被指责。

再者,他开窗投食的做法,并非是一人所为,而是一种“跟风”的行为。为什么会“跟风”?无非是在野生动物园,游客开窗投食已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且没有得到有效制止。所谓的宣传,也只是止于形式。

这样说,并非是为陈涛的行为开脱,而是意在指出一个事实:不仅游客缺乏规则意识,园方的规则意识同样不强。进而言之,游客的缺乏规则意识,与园方管理上的轻飘、虚浮、责任落实不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既然园方严禁游客投食,那么,园方为何又在园区中兜售动物食物?这样的自相矛盾,又属于什么样的规则意识?

此外,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应该提升安全保护的级别,不能一出事就说这个有规定、那个有规则,游客也签订了协议书,等等。正因为游客的素质、接受能力等存在诸多差异,管理者才应该格外多一些应急处置与防范绸缪。

规则从来都不应该指向单方或单向,而是应该一体遵守、良性互动的行为准则。在具体的履行过程中,本来就存在此消彼长、群体效应等诸般变化。无视这些丰富的细节和影响因素,一味强调一方面的责任,显然失之偏颇。

慰安妇电影截图做表情包非无知即无良

佘宗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23 02 版)

表情包再怎么恶搞,也得遵循公共理性,别用无意识的恶搞制造不必要的伤害。

狄德罗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什么是趣味堕落?用慰安妇电影截图制作表情包,就是真切例子。

自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以后,在舆论场引起巨大触动。但近日,有网友在QQ空间上发现,《二十二》的人物截图被制成了调侃表情包,还配文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这引发网友质疑。821日,QQ空间发表致歉声明,称该系列表情包由第三方公司提供,QQ空间已将所有配图下线并将全面自查。

有些秀下限,就是在拉低社会底线;有些无底线,无异于对社会公愤的“撩拨”。将慰安妇纪录片截图做成表情包,用互联网时代的解构豁开历史留下的未愈伤口,再撒上一把“亵渎”的盐,这就是无耻地秀下限。

慰安妇制度是一面观照侵略与暴虐之恶的镜子,一道被历史撕开的创口;表情包,是一种网络时代裹上了戏谑原色和轻松感的沟通载体,一种视觉化表意的社交语言,往往也跟恶搞、调侃连在一起。这两者在情感诉求上不搭,也不该产生交集。

公众对作为被侵略受害者的慰安妇的态度,也是三观的度量衡。身心饱受折磨的她们,本就承受了至深的痛楚,就算时间是止痛剂,也很难让这锥心蚀骨的伤痛轻易愈合。对于她们,我们应基于“避免再度伤害”的人本主义原则,用“物伤其类”的受害者视角慰藉,而非用看客式眼光打量她们;用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去舔舐,而非用冷血的消费心态去触碰她们的伤口。

从网络文化角度上看,尽管有网友推崇“一切稳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但有些底线本不该随意突破,有些历史也不容亵渎。就像此前抗日剧中频繁端上“手撕鬼子”之类的“横店名菜”,就被媒体批“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用慰安妇电影截图制作表情包,拉着受害者为自己的创作欲“陪绑”,则比这些更没底线。它展现的不是什么艺术创造力,而是无耻。正因如此,即便是在“要攒粉先自黑,无节操最显逼格”的互联网话语框架内,即便是在讲究“一本正经地扯淡”的后喻文化氛围中,这也遭到一众网民的抵制。

这不是审美洁癖下的苛责,表情包适当恶搞也不是什么问题。传媒学者多丽丝·格雷伯就说:“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那些戏谑的表情包,本就是用图像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抵御文字交流“把天聊死了”的途径。

但图像传播,也得讲究“传播伦理”,而尊重传播伦理的内在要求,就是守住尊重历史、呵护受害者的公共理性。也就是说,表情包再怎么恶搞,也得遵循公共理性,别用无意识的恶搞制造不必要的伤害。

用慰安妇电影截图制作表情包,本质上不是无知就是无良,非蠢即坏。在QQ空间表情包采取“UP自动制作模式的情况下,平台方显然该尽到对表情包应有的内容把关;而涉事制作公司在突破底线后也该作出交代。简言之,不能让慰安妇表情包伤害某些道德、良知等价值线。

共享宿舍火了 高校资源开放不能操之过急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21 09 版)

住一天只需25元!成都高校的共享宿舍火了。

时下,各种“共享××”层出不穷,出现“共享宿舍”也不意外。早前便有高校学生私自对外出租暑期宿舍床铺的现象,而“共享宿舍”则像这一现象的“升级版”。据了解,“共享宿舍”是成都双流机场联合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把100间学校闲置宿舍改造为民宿,面向背包客、亲子游等群体出租,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对于这一举措,几家“点赞”几家忧,有人觉得这是把闲置资源有效利用,利己利人,也有人对校内学生的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担忧。但其实,大学本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可能做到完全与外界隔绝,而且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更应与社会积极融合。高校“共享宿舍”无疑是高校与社会融合的一次积极尝试,也为高校资源开放开了个好头。

高校资源丰富,除了宿舍,还有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的设备、会议室和教室等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对外共享与开放,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益,社会也会大大受益。但高校资源开发并不能操之过急,比如暑假期间参观清华、北大的家长、学生早已在校门口排起长队,倘若完全开放,那学校无疑将沦陷为“景点”,难免会对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

所以,高校资源开放需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出详细的方案,既保护学校师生权益,又能有益社会。

少一些理所当然感,就会少很多火气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18 05 版)

那深深的一躬,让人充满敬意。我想,这几天媒体的刷屏转载,也是舆论的一种鞠躬方式吧。近日,福建莆田一老人过斑马线时,向停车礼让的车主脱帽鞠躬的视频走红网络。当事老人、88岁离退休干部闵庆昌说,车停下等候让他很感动,说谢谢怕听不到,所以脱帽鞠躬,这样内心比较平衡。

网友被老爷爷的深深一躬触动了,有的说,虽然鞠躬的少,但心存感激的人很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的讲起自己的经历:有时候骑车载孩子上学碰到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般司机都会给我让路,我知道说谢谢他们也听不到,骑着车也没法做手势感谢,我还是说了谢谢,每一次都说,起码我自己心安,孩子也在旁边看着听着。

但也有人觉得这么鞠躬没必要,一个网友说:本该遵守的交通法规,有什么好宣扬的。按照交通法规,这种情况下遇到老人本就应该让行,理所当然的事这么高调赞美,反而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出了问题。我想,老人的鞠躬之所以让人感到很暖,就在于他摆脱了那种“理所当然感”,没有理直气壮地觉得“我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别人礼让”,总觉得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的谦恭气质和感恩心态,传递着善意。

少一些理所当然感,就会少很多火气,这个社会的很多冲突,都源于那种站在道德高地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所当然感。让座的冲突、广场舞对立、路权的矛盾,那些路怒网怒,那些痛斥怒怼,哪一个不觉得自己是“理所当然”?越觉得理所当然,就越发怒火中烧怒发冲冠,瞬间情绪爆炸。

老人似乎有足够的理由“理所当然”地享受车主的礼让,88岁高龄,走得很慢,而且这是斑马线,应该让着行人。这种情况下不礼让,应该受到批评。即使理应如此,礼让也需要车主的道德自律,毕竟这时假如车主一脚油门开过,你也不知道他是谁,很多司机就是这么干的。别人做了理所当然的事,义务之外也有道德和善良,也付出了等待的成本,这种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和尊重。这世上很多事情,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但要看到本分中包含的情分,对那种情分常含尊重和赞赏之心。老人的脱帽鞠躬,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怀。

道德是一种相互的善意,可人们常常只把道德看成对别人的义务,自己坐享其成。一些老人之所以被批评为“为老不尊”“坏人变老”,就在于他们把很多事情看得“理所当然”:年轻人理所当然该让着自己,这个社会理所当然应该“尊老”,小伙子公交车上看到老人理所当然应该让座,打球的年轻人看到老人来锻炼了理所当然应该把场地让给老人。

一句跟帖说得好,我们不是敬老,我们只敬有德之人,这个老人就让我们充满敬意。说的就是道德的相互性。我给老人让座,你说声谢谢;我没有来得及让座,你理解可能是没注意到;年轻人辛苦工作一天也累,站一会儿其实也没多大问题;自己走得慢让礼让的车主多停了一会儿,向车主竖个大拇指;广场舞影响别人休息了,声音小一点儿,错开休息时间。如果不那么倚老卖老,不那么觉得别人理所当然应该让着自己,冲突就会少很多。理解了道德的相互性,身上也会少很多戾气。你所理解的理所当然,在别人看来并非理所当然。

有网友说:致敬就算了吧,也不是多伟大的事,能尽可能地快速通过斑马线就是对礼让司机的最大尊重。还有人说,被礼让了我也会点头表示感谢,但是不会鞠躬,因为耽误别人时间。你看,总怕耽误时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这个时代的很多问题都在于我们太追求快了,在快得窒息的节奏中失去了慢的能力。慢下来,等一等;慢下来,说一声谢谢;慢下来,花一分钟倾听一下别人的看法,就不会觉得那么理所当然,心灵会平和很多。脱帽鞠躬的老人,让急着赶路的我们慢下来思考了很多问题。

点评

徐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16 10 版)

战争难民:脆弱的希望

战火和干旱的世界里,希望是奢侈的商品。在也门和索马里狭窄的海域之间,就有人把这种奢侈品打包,贩卖给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他们是从事偷渡难民的蛇头。

对战争难民来说,这是一场没有选择的赌注,可这些绝望的人往往被许诺以过高的希望,却低估了可能付出的代价。

当地时间89日上午,因为在海岸附近看到带有当局标识的船只,担心出事的蛇头强迫船上120多名难民跳下大海。等国际移民组织的人员赶到,在也门的沙滩上,新堆起了29个简陋的坟包。还有22人下落不明。

截至悲剧发生,今年已经有超过55000名难民从非洲之角逃往也门。国际移民组织的工作人员警告,也门也处在战乱之中。但很多难民根本不相信这个说法。他们也不知道,登陆后,自己很容易暴露在武装贩毒团伙的视野中。

联合国移民机构估计,这艘船上的非法移民,平均年龄为16岁。有的孩子已经失败过两次,回家后,又被父母送上了偷渡的船只。在最开始登上偷渡船时,他们都相信,美好的新生活就在大海的另一边。

受虐学生:敏感的触角

为了成为闫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山西吕梁离石区城内小学一名四年级的女孩除了“发奋学习,每次考出优异的成绩”,还得随时准备挨上一顿“不知所措的打骂”。

在一篇长达两千字的内心独白里,这个小女孩详细记录下自己被老师打骂的感受:她记得第一次挨打是一年级“开学的第5;记得老师认定自己不会背课文,打了20;记得夜里被噩梦惊醒,大脑中会有针刺的感觉

但在老师口中,这些压抑被概括成简单的两个字:“内向”。孩子忍受不了,“破例”把挨打的事情告诉家长,却被告知“老师打孩子是应该的”。

因为敏感,这个小女孩能够感知到伤害。但同样因为敏感,当她鼓起勇气寻求帮助时,很容易被冷漠所伤,收回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果不是在收拾书本时发现这篇文章,父母可能还难以体会,四年以来,无端的责打如何在孩子心里发作、疼痛。

残疾教师:落后的规则

因为一纸落后的规则,林传华平时总要遮住的右臂,无奈被摆上了舆论的台面。

今年4月,林传华报名参加福建省教师招考,应聘连江县小学科学教师。他以78.94分的总成绩,在其报考岗位中排名第一。

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眼看要撞线,林传华却被落后的规则绊了个跟头。因为右手掌缺失,按照《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林传华被拒绝录用。

这个已经在私立学校任教六年的老师,平时总会遮住自己残缺的右臂,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也始终穿着长袖西装,用左手写板书的时候,学生总能看见他被汗水浸湿的后背。

为了讨回平等就业的权利,林传华右手掌的残疾又成了舆论焦点,看到“关心关爱残疾人”这样的字句,不知道这位平时不愿将右臂示人的老师,心里会是什么感想。毕竟,最好的关心关爱,就是他获得理应享有的权利,不需要通过特别的关照。

97名大学生记者用零钱箱感知社会温度

董月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0808 04 版)

将无人看管的零钱箱放在街头,路人可自行取用零钱箱中的钱,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并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网友对这个涉及人性测试的活动议论颇多,究竟是与人为善?还是故意炒作、另有套路?

在公共场所设置换零钱的设备,是不是真实的社会需求?人们对这一便民设施,究竟态度如何?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以下简称“校媒联盟”)组织了97名大学生记者带着零钱箱走上全国62个城市的街头。

97名大学生记者一共有3项任务:第一,每组同学兑换500元的硬币;第二,把零钱箱放在一个人们需要用到零钱的地点,在零钱箱上放支付宝二维码和零钱箱使用说明;第三,向路过零钱箱的人发起一份问卷调查。

84日下午,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陆续出发去兑换零钱。这500枚硬币,成为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

村镇信用社、书报亭、公交公司、超市、药店、胡辣汤店都出现了换硬币的年轻身影。直到85日中午,97名大学生记者才陆续换完了硬币。

“你可以取走钱、换取钱,也可以留下钱。但金额不要超过7元。最后这个箱子收到的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很快,97个贴着支付宝二维码并有着相同文字说明的零钱箱就出现在各地的街头。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需要用到零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少。这次活动,大部分同学将零钱箱放置在地铁站、公交站、停车场、早点铺和人流量大的商业街。

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其钰将零钱箱放置在重庆北站地下广场里,一名看似流浪人员模样的人仔细看了零钱箱上的字,注视良久后拿了钱准备离开,此时同样在一旁观察了很久的几位“棒棒”(重庆地区用一根扁担帮行人挑运行李的人——记者注)及时提醒他,然后这名疑似流浪人员又将硬币放了回去。这天下午,这几位“棒棒”多次上前观看,但始终没有拿钱。

沈阳农业大学的王晨,曾在北京某大型超市入口苦于没有硬币而无法使用购物车。她把零钱箱摆到了超市入口。很快,王晨就收到了一名奶爸的零钱转账。

更多的人看到零钱箱后选择拍照,也有部分围观群众看到支付宝二维码,选择给零钱箱转账,并且留言“谢谢”。还有同学遇到了自觉帮忙维护秩序的市民,这位同学觉得非常“暖”。

实践期间,也出现了整个箱子的硬币被拿空的情况,但在参与的大学生看来,拿空硬币的是极个别现象,大家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帮助到了一些需要零钱的人,感受到人心最深处的温暖。

大学生记者在街头零钱箱旁随机采访了1084名行人。79.72%的受访者认为,街头零钱箱能够提供帮助;64.1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街上真的出现了用手机兑换零钱的换取点,是非常实用且充满了正能量的做法;17.79%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无感,不会关注,也有9.2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在作秀,意义不大。

手机支付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不带钱包出门。但是,这次实践也表明,在一些必须要用零钱的角落,硬币兑换点的出现的确可以方便市民的生活。

在活动发起方校媒联盟看来,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希望年轻人在社会热点事件面前,不满足于听见看见别人的观点,而是真正走到现实中去,用眼睛去看、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

华南理工大学的周丽文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有路人认为,零钱箱就像大雨中有人给你及时递上一把伞,你会在那一刻觉得这个城市很温暖。沈阳师范大学的刘启航说:“这次零钱箱活动,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国人道德之高尚,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其钰带着500枚硬币,看见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他看来,其实没有一个善良的或者贪婪的群体的群像,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有诉求的人,零钱箱活动,是呈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

“这些经历和感受,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校媒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但大学生们的行动还没有停止。活动剩余的33416.1元,将用于支持大学生们做公益。

2018届高考作文时事阅读材料(2017年8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