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 ] 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根据捷克著名作家米昆德拉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三个主人公的角色特点设置相互对立,但又交叉融合在一起,就像特丽莎所代表的“生命之重”与萨宾娜的“生命之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况。然而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却由男主人公托马斯连接融合,在电影中碰撞在一起,引导观众进入深层次对媚俗和自由的哲学思索。 [关键] 特丽莎;萨宾娜;托马斯;背叛 早在几百年前,哈姆雷特就进行了至今闻名于世的关于生死的思索,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早已超出了生与死的选择范围,而是直接上升至哲学领域,关乎到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哲学。昆德拉的轻与重亦是如此:生命的轻重已无关紧要,对于生命的反思和生存状态的探究才应该是人类思索的主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三位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行,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关于生命轻重问题的思索和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电影中的人物独具特色,个性鲜明,塑造的人物丰满而真实。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将逐步剖析这部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一、特丽莎之“轻” 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特丽莎是一位出身卑微、极力想摆脱下层社会束缚从而获得完美、自由和纯净幸福生活的餐厅女招待。而托马斯的出现似乎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转折点,她认为托马斯的“六号房”和她“六点”下班一样“巧”,而且更“巧”的是托马斯还坐在了她“专属”的长椅上等她,于是她便认定了托马斯就是拯救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之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想尽方法进入托马斯的世界,一厢情愿地认为托马斯能带给她梦寐以求的崇高、忠贞的“乌托邦式”的生活。从大量的书籍阅读中,特丽莎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超现实而非现实,过于梦幻和缥缈的理想生活。但是这种和谐、灵肉合一的生活不是一个普通人能给的,而风流成性的托马斯更是鞭长莫及。因此,闯进托马斯的生活容易,融入却困难重重,托马斯充满破碎、悲哀与入侵的灵肉分离的世界是
追求乌托邦式生活的特丽莎的万劫不复之地。对立、矛盾冲突不断的精神世界观在两人婚后不久便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他们在婚姻生活中争吵不断,痛苦且难以忍受。虽然两人都希望通过改变自己或对方来获得婚姻的和谐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但是想要改变精神世界观又谈何容易?于是,矛盾只能继续。在最后的田园生活中,两人似乎达到了某种统一,不再争吵、恩爱非常,但是悲剧却是躲不过的,无法摆脱的精神世界的差距使他们直到生命的终结之时,也不能享受到两性和谐的纯粹快乐。 母亲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羞耻二字,这使得向往崇高生活的特丽莎想尽一切办法来摆脱低俗母亲的影响。于是,开始逃避母亲,逃离母亲的世界,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那个似乎可以拯救她的陌生男人。不顾一切地闯入托马斯世界中的特丽莎,突然在有一天发现自己并不是丈夫的惟一。她的丈夫,托马斯,不改本性,依旧风流,拈花惹草。这无疑是对特丽莎最沉重的判决。在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托马斯身上后,这件事晴天霹雳一般摧毁了特丽莎对于崇高、灵肉合一的憧憬。她不断地做恶梦,不断地从噩梦中惊醒。她梦到托马斯和萨宾娜在萨宾娜的工作室做爱,而托马斯却命令自己站在旁边观看,她害怕托马斯对自己不忠,被背叛的恐慌和害怕展露无遗,然而对此她又无能为力,只能在梦中将针扎入自己的手指来纾解内心的伤痛。她渴望独占托马斯,不愿看到托马斯拥抱别的女人,更不能忍受自己也成为托马斯众多的情妇之一,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抛弃的危险。来自爱情和灵魂的洁癖使得特丽莎在托马斯的荒诞行径下痛苦不堪,她内心的恐惧像一张越来越大的网,紧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她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害怕。特丽莎清楚地认识到,托马斯不可能给她一份完整的感情,更不能给她向往的崇高、乌托邦式的生活,那么她不禁想问,为什么托马斯就真的可以做到灵肉分离,而自己所一直坚持的灵肉合一的观念究竟是对是错。既然托马斯还有别的女人,那么她也没有必要为托马斯守身如玉,于是她来到了一名陌生的工程师的住处。她暂时屈从了肉体,放空了灵魂,第一次徜徉在了肉体欲望的海洋中。对托马斯式灵肉分离的世界进行探索过后,特丽莎仍旧无法认同。她感到恐惧和害怕,甚至是愧疚和惶恐,她无法明白托马斯怎么就能如此理直气壮地背叛自己,
背叛婚姻?特丽莎最终没有成为自己世界的主导者,她在托马斯的爱情中挣扎徘徊,但是无法找到出路。就在特丽莎对托马斯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希望时,她的祖国遭受到了俄国的侵略。俄国侵略者开着坦克在大街上肆意横行,所到之处均变成一片废墟,甚至还用机枪扫射示威民众。而特丽莎却在这次的政治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目标,她暂时将自己与托马斯的恩怨放在一边,拿起了手中的相机,将侵略者的斑斑劣迹记录在镜头中。但是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才拍下的照片不仅没有为特丽莎的生活带来希望,反而使得特丽莎无法继续在祖国生活下去。照片成为秘密警察逮捕爱国者的铁证,不得已,特丽莎和托马斯不得不和萨宾娜一样被迫远离家乡,移居日内瓦。 后在证婚人的庄园中,特丽莎和托马斯度过了一段看似和谐、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特丽莎再也不会闻到托马斯头发上别的女人留下的气味,也不会再遭受到醉酒之徒的言语轻薄,没有混乱动荡的社会氛围,更没有可怕恐怖的夜间噩梦。但是,看起来美好而幸福的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短暂的温情幸福过后,死亡之神在召唤特丽莎和托马斯。“我在想,我现在有多么快乐……”突如其来的车祸销毁了他们的肉体,驱散了他们的灵魂,世上便再也没有特丽莎和托马斯了。 二、萨宾娜之“重” 宾娜是米兰 昆德拉笔下最具才华的一个人物。她冷漠、残酷、拒绝一切,但是她不媚俗、敢于背叛一切的性格使得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名从事艺术的画家,反叛精神几乎是萨宾娜的天性。她不愿意被生活俘虏、更不愿受制于秩序,她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她拒绝平淡无奇、没有波澜的生活,不断寻求着来自背叛秩序、背叛规则的刺激,享受着由背叛而生的热情和神秘。在她看来,似乎一切都是可以抛弃的,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束缚她精神的自由。她向往的是和特丽莎截然不同的“轻”的、没有任何制约的自由生活。因此,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痴心一片的弗兰茨,也逃离了命令式的略带强迫的托马斯身边,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心甘情愿地自我放逐,享受着漫长的漂泊所带来的刺激和快感。然而,就像特丽莎走到了“重”的极端,萨宾娜则走向了“轻”的极端,以至于到最后萨宾娜就只是为背叛而背叛,为逃离而逃离,背叛和逃离成了她惟一的
目的。同时,她也渴望得到异性之爱。在与托马斯的欢爱中,她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的幸福和快乐,但是让她更为享受的却是那一份在生理之欢中体验暴力和背叛的刺激。萨宾娜的生存状态是永恒的背叛和逃离,在自我价值的驱动下,她逐渐远离了人生的重心,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孤单。 马斯只是背叛家萨宾娜沿途风景中最为美好的一站,萨宾娜远没有特丽莎那样依赖托马斯。相似的灵肉可分的爱情观念使得萨宾娜和托马斯对彼此有着比一般情人更为深厚的依恋之情。他们互相欣赏,各取所需,长期维持着稳定的只有性没有爱的关系。借由托马斯,萨宾娜赋予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为自己的背叛生涯找到了实现之路。而当托马斯义无反顾地爱上特丽莎并与其举办了婚礼时,萨宾娜意识到,托马斯再也不能成为自己汲取背叛养分的土壤,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又开始逃离。 在萨宾娜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爱情、祖国甚至是忠诚这类词,因为她生命的核心就是背叛,背叛一切才是她这一生的主题。萨宾娜否定一切价值观,以至于生命中就只剩下背叛,毫无疑问,她将陷入虚无主义的困惑和深渊之中。萨宾娜脱离了正常人的生存空间,她追求自由最终却失去自由,向往背叛最终却没有可背叛的了,努力想要挣脱生活的重负最后却又失重。她在背叛一切的过程中让自己陷入到一个空虚得可怕的空间,这时,她才发现,她的生命早已不能承受这种“轻”了。最终她才醒悟到,背叛到最后还是没能成功背叛,反而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这无穷无尽的背叛之中了。 三、托马斯 男主人公托马斯是生活得最“重”的人物。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医生、丈夫,他有着不可推卸的多重责任。然而这些责任太过于沉重,以至于压垮了托马斯,不断逼得他逃离这个本就丑陋的现实世界。他的放荡不是源于好色,他选择同时与多个女性保持着性关系的行为只是为了在疯狂的性爱中寻找她们之间的不同,进而与这个在各方面都整齐划一的世界进行对抗。因此,在婚后,即使托马斯清晰地意识到他的放荡行为给特丽莎带来的巨大痛苦后,仍旧无法只忠实于特丽莎一个人。这种探寻人与人之间不同之处的放荡行为或许早已融入托马斯的血液之中,成为他的政治态度,或者可以说是生命态度。在托马斯看来,只要还能找到一丝的不同之处,这个世界就
还不至于令人彻底绝望,就还有救。他不停地换女伴,就是在不停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一个又一个,直到找到他认为最完美的那一个。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反抗着越来越小的生活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的政治理念,越来越规范的社会秩序。这样的整齐划一让他窒息,让他像疯了一般不停地交往更多的女人。直到有一天,托马斯遇到了让他一见倾心的特丽莎,他很确定,特丽莎就是他此生的惟一。特丽莎的出现使得托马斯停下了不断追寻的步伐,托马斯开始妥协,接受这个荒谬的世界早已设定好的游戏规则,与特丽莎一起承担了生命之“重”。可是早已融入骨髓的反叛意识在他们婚后不久便已苏醒,于是托马斯不顾特丽莎的痛苦郁闷,依旧在不同的女人身边逗留。即使托马斯和特丽莎在证婚人的田园中享受了一段安静平和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依旧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永远地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托马斯这类人并不是政治野心家,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抗争抵达理想中的伊甸园。但是在遭遇到来自现实的强大阻力之后,他们妥协了,放弃了,也意识到所处的这个不甚合理的世界或许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无法跳出这个世界,就像人的思想无法跨越自身的阶级属性。 四、结 昆德拉的关于“轻”和“重”的辩证概念在萨宾娜和特丽莎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丽莎代表的“重”与萨宾娜所代表的“轻”分别代表了人类的两个极端的生存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如此纯粹的两个极端的存在,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中左右徘徊,不断摇摆。托马斯对于这个世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评判他是对是错,因为我们对自身的选择都不见得有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艾晓明,编译.小说的智慧――认识米兰昆德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3] 韩少功.阅读的年轮――《米兰昆德拉之轻》及其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7. [4]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韩少功,.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5] 刘心莲.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事节奏[J].五邑大学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魏琼靓(1981― )女,河南荥阳人,硕士,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