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06 06:53:46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

(选自《张元忭集》)

【注】稔(rěn):谷物成熟。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谩有:空有。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字承接上片中的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问;报。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 1)听觉;视觉

2C

【解析】【分析】⑴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听觉 视觉

⑵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如: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风飘絮;雨打萍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1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字:前一个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1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字:前一个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1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⑴ “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 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字:前一个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

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bēi:指山坡。:指细细的水波。腔: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不如换成字贴切,而字又不如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而不用,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而不用,因为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前一个动词,用而不用,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而不用,因为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一日驴上得句云________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字?

【答案】 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翻译为②“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在;想要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12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质:________

敝: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答案】 1)询问;破

2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质:动词, 询问 :形容词,破

⑵①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句意是:我年幼时就爱学习。以:因为。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句意是: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体现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故答案为:⑴① 询问

⑵ ①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附参考例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 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提下者,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中:感染。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无与为乐者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 1)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3)【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句意为:都停住而听。咸: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重点词语有 蓊郁  郁郁葱葱 ;乃:才。句意为: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司空:古官职名。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擢:提拔。戒勖:劝诫勉励。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________

皆反,其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颠而不扶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      B. 足肤皲裂不知      C. 河曲智叟笑止之      D. 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颠而不扶中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⑴①品行;原因

⑵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注】缣: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百废________

前人之述________

范文正公财好施________

衣缣一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说对范仲淹和孟子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同,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是通假字,同,都,全。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细、完备了。是一词多义:具备;准备;防备;设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是一词多义:轻视;减少;轻薄;宽容。岁衣缣一匹: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

2)本题注意:以,因为。物,外物。是互文修辞。贤令,贤明善良。至,到。奉,尊奉。公,范仲淹。法,规矩做法。废,荒废。弛,放松。

3解释材料内容。《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是: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解读材料。从内容上看,孟子的忧乐观就是把王者应该把百姓的忧和乐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解读文章。范仲淹在文章中提出了以天下人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二者关系。孟子强调的是王者应有忧民乐民的观点。范仲淹则把这种理想发展到所有的读书人、官员身上,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忧国忧民的观点。

故答案为:,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解答;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解答。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明年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 1)到了;景象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大观,雄伟景象。

2)本题需要落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3)细读文章三,四,五段,可知古仁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不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本题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情怀。这句话与前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交相呼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更是范仲淹一生奔波驰骋、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到了、景象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一小舟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

欣然规往________

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乙】文着重,你是如何理解这的?

【答案】 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D

5)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

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

故答案为:陶庵梦忆;苏轼;

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⑷D

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 皆不中,曰:此未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嘉佑:宋仁宗年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壮岁犹不知/诗四句                                  B. 此未为我学也/为外人道也

C. 士大夫持其文/知而不                                  D. 父子名京师/佁然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B

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3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

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

故答案为:⑴B

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⑶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 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季世:末代。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牺牲玉帛________

齐师败绩________

夙夜筹谋________

乃自刎以死国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屠乃奔倚其下                  B. 何以战                许以三城

C. 公问其故              巴国葬其身                             D. 小大之狱              封姬姓于巴,爵之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答案】 1)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2A

3)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牺牲”“死国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于是,就。B凭;用。C代词,那样;代词,他的。D的;代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使:假使,如果。若:像;何为:干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结合巴蔓子的作为及语言进行分析,当巴国发生叛乱的时候,巴蔓子日夜想办法平乱,并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然后巴蔓子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当战乱平息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巴蔓子说: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就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据此可知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因此楚王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故答案为: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⑵ A

⑶ A

⑷①彼竭我盈,故克之。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明确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译文】

      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是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百废            具:________

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

而或长烟        一:________

酒临风            把:________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答案】 1)同,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故答案为:,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⑵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⑶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