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1-01-10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篇一】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 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 的颜色有关, “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 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 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 ,其中“碧 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 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 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 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 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 楚楚动人, 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 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 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 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 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 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 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 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
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
工巧,新颖别致,把 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 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 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篇二】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 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 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 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 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 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 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 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 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 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 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 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 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
“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
回转向北。这 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 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 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 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同样是描 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 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 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 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 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 “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 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 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 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 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 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 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 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 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 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 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 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 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 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 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 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 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 豪放飘逸的诗风。
篇三】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整体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 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 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 一路迤逦行来, 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 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 鬓毛疏落, 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 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 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 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 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 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
儿童笑问的
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 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 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 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 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 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 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 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 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 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 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相 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 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 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 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 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 “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 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 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 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 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 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 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 ,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
调除
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 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 仿佛闲闲道来, 不着边际, 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 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 “近来”“旧时”等表示 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 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 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 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 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 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 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 量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 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篇四】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凉州词二首
苴一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苴一 / '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整体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
王昌龄
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 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 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 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 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的“旗亭画壁”故事。此O 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 唱的名篇。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 抓住自下(游)向上(游) 、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 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 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 ,其观察角度与此 正好相反, 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 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 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 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 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 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 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 “一片孤云”等等) ,这里相当于“一座” ,而在词采上多一 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 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 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 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秋 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王维《送韦评
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
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 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 三句忽而一转, 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 《折杨柳》 曲调,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 辞·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 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 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 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 ,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 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 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 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 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 ,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 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 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 就水到渠成。 “玉门关” 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 汉书·班超传》云: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 首《凉州词》 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 (如张 《河湟旧卒》 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 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 也是悲中有壮, 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 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 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 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胡人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
牵涉到唐玄
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年间,突 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 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 “可汗既 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 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 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 “圣人神武超绝, 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 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 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 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 安。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 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 满了民族自豪感。
篇五】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整体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由于运 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浓郁深挚的感情,道出了人人共 有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唐代便被谱成歌曲演唱,成了离 筵别席上的送行之歌,称为“阳关曲” 。白居易《对酒五首》 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 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 有一题为“阳关三叠” ,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 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 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
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从白居易的诗句来
看,唐代 应是反复唱此诗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 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 渭城客舍, 自东向西一直延伸、 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 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 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 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 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 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 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 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 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 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 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 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 日路尘飞扬, 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 一场朝雨, 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 ,又因柳色之新, 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 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 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 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 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 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 对如何设宴饯别, 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 殷勤话别, 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 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 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 “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 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像高
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 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 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 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 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 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 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 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 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 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 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 ,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 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 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 远行者处境、 心情的深情关心, 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 ,不只是让朋友 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 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 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 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 “劝 君更尽一杯酒” ,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 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 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 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 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
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
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 曲。 【篇六】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整体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 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 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 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 种风格的佳篇。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 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第一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 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 府之任蜀川》 )的情境相媲美。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 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 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 情此景, 若稍加雕琢, 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 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 落至此, 几使人无泪可下, 亦唯如此, 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 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
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
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 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 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 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第二首诗,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两句 点明诗人十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从“丈夫 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两句看,他当时也还处于连 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自是穷困不堪,但诗 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 之气自不可掩。
这两首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 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 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 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 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 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 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 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殷璠《河岳英灵 集》)、“以气质自高” (《唐诗纪事》 ),因而能为志士增色, 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 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 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