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打印版

发布时间:2012-11-15 16:42:37

第三讲:周易

一、《周易》简介

(一)的含义

“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作“经”。

“经”是最神圣的典籍与权威性的著作。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据说《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二书均已亡失,唯剩《周易》流传下来。

郑玄:“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他认为《周易》为周代的《易经》。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易纬》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二)《周易》一书的结构

《周易》包括“本文”与“解说”两部分。

“本文”部分称为“经”,由64卦的卦象、64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组成。其中,《上经》30卦,《下经》34卦。

“解说”部分称为“传”,是记载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共有十篇,称作“十翼”

1. 《易经》

64卦指的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2.《易传》

《易传》是最早的一部解释《易经》的书。一般认为《易传》由战国时代的儒家所作。

《汉书·艺文志》认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十翼”

《系辞》上、下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 《文言》

《说卦》《序卦》《杂卦》 《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三)《周易》的传承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自序》)

孔子曾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传述《易》,儒家将《易经》冠为六经之首。

西汉《易》学衍化出孟喜、京房、施仇、费直、梁丘贺等不同派别,后汉郑玄、特别注重卦的形象与数字。

三国曹魏时的王弼一反汉代《易》家的学说,扫除象数,专言义理。

唐初孔颖达为王弼《周易注》作疏。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宋朝时期,程颐的《程氏易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

明代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

清代则致力于汉易的复元,在汉学盛行之前有王夫之的《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

近代则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我们今天对《周易》的了解可看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

“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中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0页。

二、《周易》中的两套语言

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中指出:《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

1. 占筮语言

指占筮时所用的语言。偏重于从筮法的角度解释,变成为象数学派。如《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是讲精气鬼神说。而东汉郑玄却以筮法中的七八之数解释“精气为物”,以九六之数来解释“游魂为变”。

2. 哲学语言

偏重从哲理的角度来解释其中的筮法问题。如《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本讲画卦的过程,讲的是筮法问题。被后来许多哲学家和易学家解释为宇宙生成论。

三、《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一)观物取象的观念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二)万物交感的观念

《易经》主张,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变化的过程是通过交感。从交感的角度来观察万事万物的动静变化是《易经》的一大特色。它认为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准则。

(三)对立和发展变化的观念

1.《易经》中含有丰富的关于对立的思想与观念。

1)《易经》中的64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两爻排列组合而成,所以《易经》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

2)《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上。

2.《易经》中也有发展变化的观念。

这一观念是贯穿于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世界上没有东西不在变化,变化着的事物有它发展的阶段。

《易经》于每一卦的每一爻都作了一般原则性的说明。它认为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迹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化、剧烈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超过了它最适宜发展的阶段就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乾下乾上),为君的道,伟大的天。

卦辞为:元亨,利贞。

爻辞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了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周易·乾卦》)

四、《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一)“易传”神化易经

《易经》本来是占卜用的书,因而易传在解释《易经》时,也往往带有神秘色彩。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

《易经》被看成是包罗万象,总括了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永恒绝对真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上》

“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系辞上》

《系辞传》的作者虽然讲到八卦是从观察事物、模仿事物中创造出来的,但它把这些观察都看作是对天地隐秘细微的道理和变化的探求。其结果是把世界变化的情况归结为一个神秘的八卦体系。以神秘的八卦体系作为认识世界、创造各种器具的出发点和模式。

(二)道器观

《系辞传》作者明确地讨论了一般原则(“道”)和具体事物(“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道”是没有具体形体的,所以叫“形而上”;具体事物是有形体的,所以叫“形而下”。在他们看来,“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就是“易”的八卦体系,“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易传》认为,象是连接道与器的中间环节,他们把八卦体系作为人认识世界、创造各种器具的出发点和模式。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

《易经》主张天地万物起源于形而上的道,即太极。这一宇宙生成论表明万事万物的产生源于天地、阴阳的变化。

阴阳创生万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男女生成万物的过程。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知,主管)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周易·系辞上》

由于阴阳二物在创生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作用,《易经》把“道”归为二者的结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

(三)辩证法思想

1.《易传》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易传”尚变、尚通。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明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天造化万物,日新又新,一刻也不休止,这就是盛大的德行。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经》变化无穷的功能。

《系辞》形容易卦的变化时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则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

2.“易传”中也论述了变化之道。

具体事物的具体变化是极端复杂而不可预测的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说卦》)

1)事物本身包含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有事物的变化。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周易·说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系辞上》)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周易·系辞上》);“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系辞上》

“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这就是“道”。

2)以动为主。

易经中象征动的卦是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乾卦彖辞》)。

3)事物的变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周易·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四) 三才之道

《易传》将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将人类活动的规则称为“人道”。

《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象曰》)

五、思考题

“三才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打印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