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

发布时间:2011-10-10 19:57:12

题目《袁世凯》之读后感

完成日期 二零零九年 三月 七日

关键词:袁世凯;甲午中日战争;革命

正文:

我从小就听闻袁世凯这个名字,此名字已和卖国贼挂起了钩。但我对袁氏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就知道他签定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与回复帝制。对其知名度与当今人们对其的痛恨度之高感到十分疑惑。于是乎,借着这次寒假作业的机会,我带着种种疑问翻开了李宗一先生著的《袁世凯传》。发现袁世凯的一生大有文章。

袁世凯出生于地主、官僚、军阀世家。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袁世凯从小就十分痛恨农民起义,袁世凯生性顽劣,喜欢花天酒地,青少年时期经常骑马,和猪朋狗友喝酒吟诗。后来他参加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上,家里的钱也就快被挥霍光了,袁世凯根据自身和当今社会的因素考虑,决定效仿他的先辈们通过打仗来升官发财。于是他投靠了属于李鸿章的淮系军阀。

由于他在他的头子吴长庆面前总是表现的极其恭顺,并不时发出忧国忧民的“慷慨之谈”。很快就取得了军阀中的高官们的信任与好感。

1876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朝应朝鲜的呼吁派了吴长庆前去镇压。袁世凯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成功帮助扑灭了兵变,不但深受吴长庆的信任,同时也被朝鲜国王所看重。之后袁世凯帮助朝鲜篇练“新建亲军营”,镇压了“开化”派,名声与威望逐渐大了起来。为了更好地治理朝鲜,清朝破格升他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的权力大了,自然也蛮恨了起来,不把朝鲜领导人放在眼里之余,还想把朝鲜变为清朝的傀儡国。

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袁世凯已经嗅到了火药的味道,于是屡次上书李鸿章以自己深受朝鲜领导人排斥,并且自己体弱多病,难以再在朝鲜管理下去为由,要求调回中国。在他调回之后没多久,日本就进攻朝鲜了。驻扎在朝鲜的清军不堪一击,日军顺势攻入中国。就这样,狡猾的袁世凯躲过了甲午中日战争,保住了性命。

战后,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袁世凯是积极分子。他在小站建立了一支新军,其底子都是原来那些没落的军阀,完全按照外国军队的训练方法来训练,并聘请了一大班外国军人为教头。说事新军,实际上是以列强为依靠,从新武装过的军阀。在日后,这些新军并没有向列强放过一炮,却屠杀了成千上万的起义人民,成了列强们统治中国,在中国攫取利益的工具。而那些外国教头,大多数在日后的侵华战争中大多都担任了急先锋的角色。

甲午战争后,社会上以康有为为首,发起了维新运动。由于这个运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很快就壮大了起来。袁世凯像是一只猴子,见到哪条藤蔓比较大就死抓着往上爬,希望爬到社会的最顶端。当时西太后和维新派实力不相上下,于是袁世凯一面在西太后前俯首称臣,一面混进维新派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来光绪帝丧失了兵权,维新派将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交给他刺杀荣禄夺回兵权的任务。袁世凯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于是干脆将维新派的计划全部告诉给了荣禄。第二天西太后就发动了兵变将光绪帝软禁并屠杀维新派。为了让西太后更加信任自己,他在屠杀维新派的行动中表现的十分积极。

由于得到了袁世凯提供的重要情报,西太后和荣禄躲过了一难。他们很是赞赏袁世凯,并任他为山东巡抚。当时山东发生了一个组织叫义和拳,后来逐渐壮大为义和团。袁世凯用它那支新军成功镇压了义和团,并对义和团进行了大屠杀。因此又立了大功。

在辛丑条约签后两个月,卖国贼李鸿章就在国人皆曰可杀的骂声中吐血毙命,其统治的庞大军阀刹那间群龙无首。这时候,袁世凯理所应当的接任了直隶总督。他敏锐地觉察到王室的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从19011908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瓜分政策转到“保全(清朝)政策”的产物。袁世凯正式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不遗余力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王朝,破坏正在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然而,当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他在与世袭的满族亲贵集团的政争中遭到了惨败,灰溜溜地推出了政治舞台。

1911年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清王朝陷于崩溃的绝境。历史发展造成了一种新的局势和条件,使得已经失势三年的袁世凯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地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赢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立宪派的依赖和支持,先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抢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但是,这个专职皇权的崇拜者,根本就不相信在中国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之所以要和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妥协,握手言欢,实际上完全是为了尽快绞杀革命。因此,一上台他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并把民主派视为集权路上的最大障碍,乘民主派尚未巩固阵地之际,步步紧逼,迫使他们推出政府,裁减革命军队,接着便无情的把他们浸在血泊里。他又解散国会,撤毁“约法”,将民主政治的痕迹扫荡殆尽。然而,这一切扼杀民族生机的反动行为,却都是在“统一国家”、“救国救民”及“保卫共和”的动听口号掩饰下完成的。

民主派对袁世凯的让步,换来的是灾难性的打击。满腔悲愤的孙中山,率领残存的部分民主力量仓猝逃亡国外。一些助纣为虐的进步党人,在袁世凯推行的封建独裁暴政面前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再倡言宪政了。1914年至1915年,北洋军阀气焰万丈,腐恶的政治势力好像安如泰山了。袁世凯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于是,他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事一系的“洪宪”王朝,强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世凯的暴虐奴役。但是,正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须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样,全国人民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共和国的英雄、“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主凋敝、民怨沸腾。人民的愤怒情绪在许多地方发展为骚动或起义。规模虽小,但相当普遍,宛如涓涓溪流,汇成滔滔江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孙中山重整旗鼓,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独裁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国内斗争的形势迅速发生变化,使袁世凯建立家天下的私欲和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以致进步党人和那些对帝制心怀猜测的北洋军阀也意识到,不撇开袁世凯就不能保持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和当初袁世凯所要消灭和排斥的一切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袁”。短命的洪宪王朝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仅仅闹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到权力都丧失殆尽。

多年来,他视全国为北洋军阀的征服地,生杀抢夺,恣意妄为,从来不把人民放在心里,而结果却落得举国反抗,人人喊打。多年来,他视北洋大小军阀为家奴鹰犬,颐指气使,怎知一下子竟陷入众叛亲离,“心腹爪牙亦反言攻之”的境地。多年来,他相信帝国主义是靠山,而帝国主义也迫于形势,不得不抛弃他,另觅新的代理人。几十年来他巧取豪杀来的权利都将化为乌有,这一切对他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的致命打击。

在看完袁世凯的一生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大家一提起他都十分愤怒。原来他做的坏事并非只是称帝那么简单,他的双手沾满了革命人民的鲜血。他的人生路是用人民的鲜血铺的。他的权力和财富,是以中国人的人头换来的。为了能让自己爬上最顶端,不惜百姓生命,甚至出卖国家主权的人,最后注定会失败。

对于形成他这种对国民凶残杀戮,对列强摇尾求怜的独特个性。我认为他的先辈们“功不可没”。袁氏家族在以前就是以袁世凯这种方式兴旺起来的。他们对清帝低首贴耳,帮助清政府“除暴安良”。在袁世凯后来的奏章中,每每夸耀自己“三世受国恩深重”,由此可见。

我认为袁世凯之所以可以那么快达到社会的顶峰最主要是他懂得取舍。而且他的民意牌也打得很不错。

以至于说他夺取了孙中山的革命果实,我认为也可以说成是孙中山拱手相让。孙中山的革命没有错,错就错在革命之心不够坚决。他所领导的资产革命因为只是一味通过资本家支持,里面有太多的利益牵涉。当袁世凯提出“议和”时,革命之心立刻就软了下来其实在当时袁世凯已经四面楚歌,被革命军重重包围,只要革命军再向前走一步,袁世凯就支持不了了。

在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上都是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袁后来攫取了果实。但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孙中山以“将大总统一位让给袁世凯”的好处换取清帝的退位。清政府的灭亡不是孙的革命军推翻的,而是袁世凯逼的。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袁世凯的一生,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这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以前的教科书都说的不明不白)。并以袁为线索,了解了一些近代史,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自觉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注释编号:ISBN 7-80173-544-7

作者:李宗一

专著:人物传记

书名:《袁世凯传》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6.08

起止页码:1321

袁世凯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