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发布时间:2020-04-10

第十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发布时间:2009-1-24 14:16

第十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从代宗大历年间至文宗太和年间的文学一般称为中唐文学。“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的转折点,简要来说,就是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至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则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白居易之前,元结、顾况等人作为杜甫的同道,提出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从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第一节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顾况等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但据有关史料看,杜甫、
元结等人并不为时人所重,从现存的10种唐人选本看,杜甫诗仅被选入唐末韦庄所编的《又玄集》。而在当时受人推重的是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等人。但这并不等于抹杀了元结等人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驱者的历史功绩。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羁,17岁方折节读书,早年科举失意,生活贫困,曾归隐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安史之乱”后为肃宗赏识,曾为道州刺史。元结的卒年正是白居易的生年,元结的诗歌理论对白居易很有影响。元结关怀民生疾苦,提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风之流”(《二风诗论)。这些主张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白居易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元结的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有时达到了十分深切的程度。如《系乐府》中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贫妇无法应付官吏的压迫,“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与杜甫的《石壕 吏》十分相像。《农臣怨》写百姓哭诉无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贼退示官》写“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最著名的还是他在道州刺史任上所写的《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此年道州一带的少数民族“西原蛮”起义,攻克了道州城。人民的生活本已 极其困苦,而横征暴敛更使他们雪上加霜。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思想情感。
元结诗歌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系乐府”的名称,并采用了总序、小序等方式叙述乐府诗的本事,采取自由的诗体,语言力求朴实。
顾况(727815?),字通翁,苏州人,进士出身,官至秘书郎。他的思想既有关心民生疾苦的一面,也有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的归隐情结。他在《归山作》中写道:“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后归吴,隐于茅山。他与元结一样,也比较关心人民的痛苦,如他遵照《诗经》的讽喻精神所写的以四言为主的《囝》,就十分深刻地揭发了当时闽中官吏常取闽童作阉奴的惨无人道的事实: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表现出对官吏的愤怒和对贫苦百姓的不幸的同情。再如《田家》:

带水摘禾穗,夜捣具晨炊。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官吏对人民的压榨。

在诗歌形式上,他有意模仿汉乐府,并吸收了俚语入诗,使得诗歌显得通俗 流畅。不过,顾况的新乐府诗较少,反映的社会面也比较狭窄,成就不如元结。

另外,戎昱和戴叔伦也写过一些乐府诗,前者如《苦哉行》,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后者如《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反映了战乱与兵役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从这些人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白居易以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创作新乐府诗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一吟悲一事”:讽喻诗的主旨
白居易(772864),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夏絡(陕西渭南县),祖、父都以明经出身。白居易少年时代因战乱而经历了一段流离生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人生道路都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同时杂有佛、道。他自幼有“兼济”之志,但又向往所谓的“独善”,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的复杂性。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十分 顺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生清贵”,此时“兼济”之志在其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写出了许多揭露黑暗现实,同情劳动人民,讽刺权贵的讽喻诗。在任赞善大夫之职时,因所谓的越职奏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真正的原因是因他写了那些使权要人物“扼腕”、“切齿”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后期从被贬到去世,此时“独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他自己所说的“世事从今口不言”、“世间尽不关吾事”、“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颇能表现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态度,他在此间写出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不过,他于该时期还是以积极的态度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白居易曾将自己51岁以前所写的1300多首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以及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在上面的四类诗中,最有价值的是讽喻诗,所谓新乐府运动也主要是指这类诗的创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首先提出的,但乐府诗及其传统却由来已久。乐府诗源于汉代“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汉末,曹操等人借汉乐府旧题而写时事;唐代,杜甫“因事立题”,继承乐府反映现实的精神,突破了旧题的限制;中唐初期,元结、顾况与杜甫同声相和;至白居易,则明确地提出了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是从精神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不受旧题限制,而是立新题,写时事,不入乐,故以“新”相标。
白居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乐府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在其早期的《策论》等文中有所体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与元九书》中。《与元九书》的思想观点比较复杂。首先,他创作讽喻诗的目的是“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这就是说,讽喻诗是为臣尽忠,为官尽责
的产物。又说:“以诗补察时政,以歌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确地宣称诗歌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次,《与元九书》纵论中国诗史,认为自《诗经》而下,“诗道崩坏”,诗歌一代不如一代。屈原仅仅“得风人之什二三焉”,魏晋六朝文学更是无足道者,至唐代李白,虽是“才矣,奇矣,人不逮矣”,“但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甫该是白居易最尊崇的诗人了,但符合白居易论诗标准的,“也不过三四十首”。在白居易的筛选下,中国诗歌只剩下了《诗经》、梁鸿的《五噫》、陈子昂的《感遇》20首,鲍防的《感兴》15首。白居易的这种诗论确实与他力图挽救中唐混乱的现实有关,对于校正嘲吟风月、无病呻吟的不良诗风也有裨益,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问题是“矫枉过正”,偏离了文学的审美特征,使文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实际上,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封建诗教理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极端表现。当然,白居易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诗歌的规律,如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但必须看到,这里的“情”和“义”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社会政治的范畴,与审美有相当的距离。在白居易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带动之下,元稹、张籍、王建也写了不少新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应该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在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爱国热情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确实具有独特的价值。大多数讽喻诗确实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多数讽喻诗前面都有小序,表明作诗的缘起和诗的主旨,所谓“一吟悲一事”,“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这不仅是讽喻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也是讽喻诗的基本思想特征。如《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埃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重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疋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新唐书》卷二十五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 皆撤肆塞门。”可见,白居易选取的“一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卖炭翁》通过卖炭老翁之遭遇,以极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苦,同时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上尤见细腻真切。在写作方法上,《卖炭翁》所写的是生活的横断面,其表达方式与杜甫的《石壕吏》极相似,“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唐宋诗醇》卷二十),通篇不置议论而感染力极强,达到了“欲见之者易谕”、“欲闻之者深戒”的讽喻目的。又如《新丰折臂翁》:

戒边功也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
人行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如果说杜甫的《兵车行》是概括描写,那么,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就是选取了千千万万被征发的士兵中的具体的、有个性的一个,诗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对抗征兵去进行非正义的战争。诗作通过对老人的外貌特征及其当年自折臂膀以对抗征兵的典型细节的描写,真实地揭示了他年老伤痛却又庆幸性命得以保全的复杂心理,对杨国忠的穷兵黩武进行了深刻有力而又极其形象的抨击。
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如《杜陵叟》的小序云:“伤农夫之困也。”诗中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悲惨现实,喊出了“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愤怒的呼声。《红线毯》的小序云:“忧蚕桑之费也。”诗中对统治者的奢侈享乐进行了抨击,对中唐危害日重的贡奉弊政进行了揭露:“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些诗确实都充满了强烈的人民性,对不合理的传统封建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对深受戕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再如《上阳白发人》:

愍怨旷也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潇潇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题下原注:“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 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白居易的奏章中有《请拣放后宫内人》一则,可见白居易并非只知写诗,确实有“兼济”的实际行动。
有些“惩劝”诗虽然在思想上没有上述诗作进步,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和思想倾向看,还是很有意义的。如《草茫茫》:

惩厚葬也
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
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

借秦始皇对帝王和官吏的穷奢极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 “奢者狼藉俭者安”的思想,对勤俭爱民的汉文帝进行了赞扬。
讽喻诗的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一吟悲一事”。白居易的《秦中吟》组诗是“一吟悲一事”,其他的讽喻诗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上面我们引述的《卖炭翁》中的“苦宫市也”,《杜陵叟》中的“伤农夫之困也”等都是,另外还有《海漫漫》“戒求仙也”、《捕蝗》“刺长吏也”、《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缭绫》“念女工之劳也”、《官牛》“讽执政也”等。不仅如此,还“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使得诗歌所要讽喻的主题特别集中鲜明,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第二是铺陈详尽,情节曲折完整。无论是《卖炭翁》、《杜陵叟》还是《红线毯》,都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而且故事情节典型形象,曲折生动。第三是运用心理刻画及对服饰、外貌、语言的描写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第四是运用寓言托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第五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第六是语言接近口语,既通俗易懂又锤炼精审。

第三节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有两首杰作,即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新中民成立以来学界曾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观点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这里取双重主题说,即一是讽刺唐明皇重色误国,二是歌颂了他们真挚的爱情。
全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始至“回看血泪相和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性的历程,既有对多情君王的爱情的歌颂,又包含着荒淫可以误国的教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汉皇重色”点出了唐玄宗“爱情”的本质。在整首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主 要侧重于其色相,暗示着杨贵妃“以色邀宠”。此处和后文重点表现了她的“五态”:笑态、艳态、娇态、媚态、悲态。娇态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笑态如“回眸一笑百媚
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艳态如“云鬓花颜金步摇”,“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媚态如“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悲态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则说其荒淫误国。“渔阳鼙鼓动地来”则既是转折,又是结果。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则是现实悲剧的发生。
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二段,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该段是上段感情的自然发展。唐玄宗曾经异乎寻常地爱过杨贵妃,但又让杨 贵妃一个人承担了他们二人共同的过错,以杨贵妃的生命换得了自己的苟活,因而在唐玄宗的内心引起了深深的自责和思念。这种自责和思念加深了李、杨爱情的深度和悲剧性,也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爱情与现实的矛盾。该段在描写唐玄宗的心理时细腻深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至尾为第三段,主要写方士觅魂: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琵琶行图轴犤明犦郭诩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该段表现了杨贵妃隐约迷离的心理、对爱情的执着、对唐玄宗不能守约的批 判以及对爱情的绝望,充分展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性。
应该看到的是,讽刺唐明皇重色误国和歌颂真挚的爱情的双重主题不是机械的叠加,双重主题间的张力才是《长恨歌》产生恒久艺术魅力的根源。自由恣肆的爱情与理性规范的政治是很难并存的,前者属于理想的范畴,而后者则是必须遵循的现实规律,唐明皇居九五之尊,杨贵妃为倾国之姝,二人因相爱而导致的一系列的非理性行动,将这种矛盾推向了显豁的极致状态,引起了人们深
切的关注与思考,江山与美人不可兼得,似乎成为一种令人“长恨”的悲剧性的象征,《长恨歌》正是将这种象征表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艺术上,诗歌语言清丽晓畅,叙事层次清楚,情感细腻真挚,又兼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将历史巨变与个人爱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后世的许多文艺作品产生了影响。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次年所写,表现了对一个妓女不幸命运的同情。《琵琶行》有诗序,对诗作的本事做了介绍。序曰:“……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小序简介了诗中要写的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感慨,颇有讽喻诗的特点。诗作采用倒叙意脉的艺术手法,先着意抒写他在浔阳江头倾听琵琶女技艺超凡的琵琶演奏,再回溯这位长安倡女的坎坷身世与良好的技艺修养,前后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珠联璧合,一气呵成,给人以完整的印象,有助于凸现诗中的主旨意趣,并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描写细腻生动,比喻新颖,情景交融。
在闲适诗中也有一些好的篇章,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诗歌由于切近现实、通俗易懂,在当时流传很广,甚至远播海外。 白居易的诗歌受陶渊明、韦应物清新自然、平淡畅达的诗风影响较大,韦应物的“寄托”、“兴讽”对白居易讽喻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当然,对于乐府诗风的学习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直接精神来源。另外,白居易十分注重学习民间语言及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也对他的诗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以及他的诗歌理论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时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但在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等人就是他的直接继承者。他的诗风人格,也为宋初的王翶所仰慕,并以“本与乐天为后进”自许。胡仔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宋人周必大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这都说明了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清初的吴伟业用长庆体写《圆圆曲》,使得白居易的影响在清代有所扩大。另外,白居易的诗歌远播海外,在日本等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节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还有张籍、王建、元稹等人。元稹(779831),字
微之,洛阳人。家贫好学,元和元年(806年)举制科,对策第一,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白居易交往十分密切。元稹功名欲望强烈,性格刚直,好上书论事,指摘时弊。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后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唐州从事、通州司马、虢州长史等。白居易称“元稹为御史,以直立身”(《赠樊著作》)。元和末年回朝,历升至知制诰、宰相,但因与裴度发生冲突,4
月后被罢为同州刺史。53岁卒于武昌任所。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今存诗800多首,成就较高的是乐府诗和情诗。他的“新题乐府”源于李绅,曾和李绅的“新题乐府”12首,如《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五弦弹》写任用贤才之事,但在艺术上却显得有些概念化。而《乐府古题》则是比较成功的讽喻之作。其中《织妇词》、《田家词》较具代表性。《织妇词》写道:“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织妇因为忙于织布缴租,头都白了还不能嫁人,风格朴实,语调凄怆,感人至深。《田家词》则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的艰难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粮食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复,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诗歌写得细腻、泼辣、辛酸,结尾更是用反讽的笔法谴责了官军对人民的祸 害。
《连昌宫词》是一首叙事长诗,也应该算是元稹的代表作。诗歌通过对连昌宫兴废变迁的描写,对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的得失进行了考察。诗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凭楼而立的情景是“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写其歌舞场面是“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写其出行是“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写安史之乱后的破败情景是“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安史之乱的因由是“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全诗前半部分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写起,引出“宫中老翁”对连昌宫盛衰的追述;后半部分借作者与老人的问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最后归纳出了“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的主题。诗歌叙议结合,将史实与传闻糅合在一起,蕴涵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元稹另有一首短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前人谓《长恨歌》120句,读者不厌其长;《行宫》诗才4句,读者不嫌其
短。
二者各臻其妙。
另外,元稹有一些描写爱情和悼亡的诗也很著名。如:《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淡淡写来,语语心出,真情流溢,感人至深,可谓悼亡的佳作。再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四)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遣悲怀三首》其二)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其三)

总的看来,虽然元稹与白居易在创作上持相同的主张,但他的诗在反映生活 的深广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与白居易的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张籍、王建是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766?— 830?),字文昌,原籍苏州,少年贫寒,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张籍所做多为散官,生性淡泊而又耿直狷介,一生清贫,再加长期病眼,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他与王建、白居易,韩愈、孟郊等人相唱和。张籍诗作很少描述个人的状况,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言之有物,充满了正气。白居易称赞他说:“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张籍有乐府诗80多首,古题、新题参半。他的诗取材十分广泛,反映现实也比较全面深刻,其中以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如《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诗歌以平易的语言、简约的诗风反映了农民一年的艰辛,对官僚商人的奢侈 进行了鞭挞和揭露。
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以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讽喻,如上面的《野老歌》就是铺陈式的描述,没有像白居易的讽喻诗那样直陈其弊,但其讽喻之意豁然而出。又如《征妇怨》不直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写“夫死战场子在腹”;《牧童词》不写苛捐杂税之重,而是借牧童的喝牛之语说“牛牛食草莫相顾,官家截尔头上角”;《促促词》不直接写战争的灾难和社会破败的状况,而是写“家中姑老子复小,自执吴绡输税钱”;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张籍乐府诗的特点。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应该说道出了张籍诗歌在平易中见奇崛的特色。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未进士及第,元和年间为昭应县尉,时已年近50。曾任县丞、校书郎、太府寺丞等闲官,官终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王建一生不达,生活清贫,这也使他接近下层人民,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王建与张籍是同窗,诗风也近似,所作古题乐府约30首,新题乐府170多首。王建的诗在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如《水夫谣》:“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衣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一间茅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描写细腻生动,将一个水夫的痛苦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描写人们生活的艰辛时,王建的诗往往并不显得直接和激烈,有时喜欢以一种语重心长的情态来加以表现。如《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写收获时的农村场景和农家心境,虽显得平和恬淡,但结尾二句还是道出了 题旨。
王建还写了一些边塞题材的作品,如《饮马长城窟》、《辽东行》、《送衣曲》等。还有《宫词》百首,其中也有优秀的篇章。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历任校书郎、端州司马、淮南节度使等职。李绅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有新乐府20首和《悯农》诗两首,前者亡佚。《悯农》写道: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

诗作朴实无华,真切自然,但因其有高度的概括性而显得警策有力。

关键概念

新乐府新乐府运动“一吟悲一事”

思考题
1.试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理论。2.简述白居易讽喻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Powered by soft.pt42.cn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