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筝读《诫子书》思淡泊宁静(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

发布时间:2018-09-20 06:33:55

听古筝读《诫子书》,思淡泊宁静(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

听古筝读《诫子书》,思淡泊宁静

(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

一、静心听舒心养生的精典古筝曲65

二、静心读《诫子书》原文及注释《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三、静心思考之一——诸葛亮的《诫子书》给人的十种力量丰阳道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四、静心思考之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长沙里手  

经常在别人家的客厅里看见“宁静致远”的中堂,也没有深究宁静致远到底是什么含义,只是感觉是

不要烦躁、心胸开阔

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谈起这个,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PS:

我家里挂的字是辛酉年长沙“魏碑王”谭磐手书金文集句:“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时年八十。现早已仙逝。谭磐一生坎坷,下放时与我父亲结成忘年之交。辛酉年我随父亲去河西银盆岭探望老先生,对我疼爱有嘉,欣然赐以墨宝。我常睹物思人,音容笑貌依然。五、静心思考之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社会人生之关系(转)

人们都在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活琐事所困扰。为家庭婚姻、职业工作,人际关系而烦恼。时间在悄悄流失,生命在不断消耗。多少人在抱怨天地、人间的不公,时运不及,终生都没有快乐和幸福的感受,临到生命终结只有恐惧和悲愤。有的人在追求享乐,为虚荣而显阔,结果是人们的嫉妒,为短暂的快感酗酒、飙车,斗殴引起的结果是人们的厌恶,更不会持久的快乐。

难道我们能够幸运的来到世界上是为了烦恼和痛苦吗?为何不能静心思索烦恼和痛苦的原因呢?

烦恼是个人内心地感受,是自己不能正确对待所面临的状态。

感恩是人的爱心,是人们能消除烦恼的基础。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感谢的人很多。人的出生就是幸运,感谢父母的养育。长大成人的过程应该感谢亲友、老师及一切给与帮助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是自己创造的,应该更广泛的感恩。有感恩就有爱心,有爱心就乐于付出,有付出就有回报,付出就会有快乐和幸福的感受,烦恼会在付出中消除。

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能改变的方面很多。出生的环境、他人的思维行为、社会制度都是个人难以改变的,即使有大能力的人也只能产生某些影响。个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抱怨环境、怨恨他人、怀疑社会的不公都是自己的不明智。对他人的怨恨首先要反思自己,如果你完全正确,就不要把别人的错误强加在自己身上,不必为别人的过错而烦恼。通常的争执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仅是他人一句不得体的话,如果自己的境界高就不会引起更大的烦恼。不要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人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错误,也都有追求快乐幸福的愿望,苛求他人不如赞美他人的优点。地位越高、追求境界越高越应该有与大众平等的心,烦恼自会减少。

制度、法律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制定的,要求按条文执行,充分的证据是条件,但绝对合理和公平是不可能的。人们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出现错误的结果,有时是出于善意的行为。受欺骗多是因为追求过分的利益,受引诱多是因为不能克制私欲。善意行为的错误结果仅是偶然的事,会得到多数人的谅解。因诚实待人免受欺骗,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对待自己的过错,要看做教训,分析原因不再有类似的错误,也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要当作长久的包袱背在身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追求精神境界提高的方式。淡泊名利不是超凡脱俗,宁静致远不是与世无争。财富追求无止境,地位追求无止境,人生的意义在那里?当人们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奴隶时,不是快乐和幸福,只有痛苦和烦恼。淡泊是不要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奴隶,明志是明确自己的志向,是要做出贡献。利用你的地位影响和财富帮助他人,就成为名利的主人,为奉献而努力自然会有快乐和幸福。‘当仁不让’是当有机会做出贡献不必谦让。孔子‘当仁不让与师’,既当有人爱的责任时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不是指对名利的争夺。任何群体中争夺利益,都会引起他人的怨恨,也不会带来自身的幸福。财富、地位是能力、智慧和奉献的回报是合理的,如果已占有为目的就会有烦恼。

处于社会中,个人意识受各类人、各种现象所影响,从众行为是普遍的现象。许多时候从众会产生错误的结果。社会纷乱的状态,人们的思维、行为会不明智。运动、战争、偶像崇拜,某些集体冲动性活动,都可以产生群体共振效应。群体性狂热情绪必然有过分的行为。有的结果对人类有益,有些是有害的。中国有句古语‘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身处纷乱的活动中,受当时的群体影响,对事物的本质难有准确地认识。‘宁静致远’就是让自己的思维脱离自己身处的境遇,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认识。‘致’是细微、精确、明白的意思。让自己处于平和心境,去除私欲的杂念,意识思维站在更高处,就会对事物看得更清晰、更长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身处平地视觉被周围的物体阻挡,难以看到远处的景物。自己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常关注最直接的影响,对各种矛盾的相互关系就难以正确判断。处在第三者的角度可能更清楚。

‘宁静致远’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思维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人体生物电活动,还有目前人们未知的能力,未来会有更清晰地认识。佛教的禅定、道教的闭关、瑜伽的静心都是练习心神合一的方式,有达到宁静致远的效果。人们都有相似的经历,在去除杂念,专注于某点的细致思维时,会产生比较清晰的形象。人们划分唯物与唯心是现代各自的认识不同。思维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各种刺激的影响,要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并不容易。中国的气功有神化的成分,但练习时要求专注、静心和去除杂念,可以达到调节神经和身体代谢平衡的目的,对健康有益。

因人体各系统受神经系统调节,烦恼、悲痛、愤怒、压抑等负面情绪是多种疾病的原因。练习气功、瑜伽在于调节身体的功能紊乱,恢复平衡状态,所以练习者有健康水平提高的体会。有些人因为持续的紧张环境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改变环境、安静休息就可恢复。时刻都为眼前的繁琐事务困扰,心境难以宁静,难以对长远的事有清醒地认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仅是自我调节的心境宁静。是要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淡泊于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为人们的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个人个追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宁静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淡泊也包括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和环境中不合理的现象。

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的能力有差别,一生的成果自然不同。追求的目标在于财富、地位会使自己不明智,为了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会陷于无休的争斗中。只为追求享乐会耗费时光和精力,不会持久的快乐和幸福。达到宁静平和的心境,会看清人类的真实现状,就会明白只有在自己的付出使他人快乐时,才能共同的快乐。相互的奉献是快乐,相互的索取是烦恼。追求的目标是奉献,会有不满足,但不会烦恼,只会更加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人们最为困惑的事,所以,常说‘做人难’;其实做人也可以是简单的,只要有爱心奉献精神,真诚对待他人,就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因为好人谁都愿意交往。

恶人是缺少爱心的人,因为人类的原始记忆行为的存在,爱心境界不可能相同。作恶而不受惩罚的人是极少的,即使未受法律的制裁,自己也会持久的担忧和恐惧。时刻为自身着想,必然患得患失烦恼不尽,也会影响他人。恶人是没有持久幸福的,只有在彻底悔悟,加倍的付出才会有幸福的未来。即使是恶人也不会甘愿与恶人交往,恶人之间只有互相利用互相防范,不会有真诚相处,因此交往的结果不会对自己有益。

对待恶人不能以恶治恶,抑恶扬善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为了共同的幸福。对待犯错误的人要真诚的帮助,纠正错误的意识,制止错误的行为。不能同流合污,也不能视而不见,顺从错误是共同的不幸。

淡泊名利需要爱心境界的提高,宁静致远需要知识和智慧。没有爱心不会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勇气,就没有高远的志向。没有知识和智慧,即使能宁静的苦思冥想,也不会明白事物的规律,更不可能预见未来。学习普通的知识,明白高深的道理就是‘下学而上达’,就是智慧。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为了激励战士奋进,积极奉献的目的。将军只能有几个人,士兵永远是绝大多数。没有能力只想当将军的士兵,更不是好士兵,可能起更坏的作用。

终日劳碌会烦恼,无所是事会更烦恼。当人们处在劳碌之中时,会因为烦恼不能静心而更忙碌,如果能静心可以事半功倍,因为许多人是在反复重复着自己的错误。静心可以看清自我、提高智慧,提高智慧就能有更高的境界,境界的提高就会减少错误。六、静心思考之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修行之关系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南怀瑾 宇宙万有的一切活动是动态,太阳、月亮、万物都在动。这个世界如果不动就毁了、空了。我们认为这是死亡了,其实不是死亡,死亡仍是一个动态。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止状态呢?没有。

从物理、生理,还是思想等方面看,没有完全的静态。静态,是一种缓慢的动态,一种延长的现象。如果学物理学、哲学、或其他科学,就很容易懂这个道理。

所以,静是个很难得的东西。宇宙万物,如我们吃的水果、粮食,观赏的花木,都是静态的生长。静态是生命功能的一种状态。

换句话说,能源从哪里来的?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

以前的宗教,人跪在那里祷告一下,或者坐在那里,心里宁静一会儿,烦恼就解除了。再譬如人生病了,必须要去医院。不是医院的医生用药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过来的,药物只是一种帮助。这些道理,都说明静态的重要。

这个原理,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个人,讲的非常清楚。他就是道家的老子。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如果全世界的人类都拼命消耗能源,能源全消耗完,人类也就灭亡了。

我以前带兵、带学生的时候,有三个很好的处罚办法。

第一个办法,不是骂人也不是打人。只要叫他两手各拿一张报纸,手平伸起来立正,站一个小时。那很痛苦啊,你们可以试试看。第二个办法,三天不准说一句话。也很痛苦。还有一个办法更严重,把他丢到一个非常空旷的山野,什么东西都没有,那更痛苦。

可是,理解了静的道理以后,这三个痛苦会变成最大的享受。把脑筋静下来,思想情绪完全静下来。一切的智能,如果不是在静态中,是发挥不起来的。

老子告诉我们道家的修养方法,有八个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自己的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的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

打坐是学静态最好的一个根本办法。

譬如一杯水,乱搅动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淀下来就能看透了。打坐是口头称谓,实际叫坐禅,也叫正思维修,还有行禅、住禅、卧禅等称谓。打坐不必是照释迦牟尼佛一样盘腿打坐,全世界归纳起来打坐的姿势大概有90多种。诸位没有注意到这门学问,你现在到印度去看,有人站着伸出一只手30年不动。印度有很多人这样一个姿势站着,几十年不动。

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我要大家学静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观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断的观照自己。

我们一个思想发动,产生了多少痛苦烦恼?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讲得清楚。但有一个人讲清楚了,就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

他说人的思想一动,一弹指之间就有960次转动,一昼一夜,我们的思想转了13亿转,刚好是我们中国的人口数。这不是他随便讲的。

现在的心理学、医学,还没有研究到这样的程度。这样东想西想,就是浪费精神,浪费生命。

老子讲的,生命的根本是在宁静中恢复的。我可以告诉大家,静态到了极点,能知过去、现在、未来,就有了预知能力。但是有一个条件,要真的在静的状态,那时所有的快乐痛苦都忘了,没有了身体,人和宇宙合一了。

但是,真的能够静,有先知、有神通的很少,多半是假的。

大家都有做事的经验:有时候处理一件复杂困难的事。百思不得其解,忽然自己的思想说,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静态的作用。所以你要处理复杂困难的事,一定先要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你越想就越是把自己的脑子转了起来,所有的神经都转起来,最后不死即病。

既然静有那么大的功效,但是我们修养的人,包括宗教家都做不到,为什么?这就是物理生理的作用,物理的世界是没有静的,一切都是动的。我们看一座山,似乎山没有动。其实山在动,他在长大,有时瘦有时胖,它还在移动,也在呼吸。植物也是这样,都是动态,整个大地都在动。

但是生命的真正能源来自宁静,现在的大科学家知道一点。

譬如肝不大健康的人,脾气很大,或者很内向,或者很悲观。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使人静不下来。胃里的东西多了,人就懒得用思想,尤其是“酒足饭饱”时。但是,这不是静,实际上那是心里最动乱的时候,动乱的没办法,里面都是动态。

真的静态,是身心彻底宁静下来,没有思想,但不是睡眠。身体绝对健康,才达得到这种程度。当你想静下来却觉得思想很乱,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就要注意,你可能已经进入病态的状况了。

听古筝读《诫子书》思淡泊宁静(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