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并序》(20201214000641)

发布时间:2020-12-16 01:27:24

诗词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 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

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 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 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 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 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

在辞史和文学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 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 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 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 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 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 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 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 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 “就是诗,除论客所

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 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 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 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 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 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 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 )如此 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 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 ?

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 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 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 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 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 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 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 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 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 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 形成了 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 “晋无

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 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向往田园。陶渊明于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 80几天的彭 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 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 自然流露。

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

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 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 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 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 抒写作者脱离*的无 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 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 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 《宋书•陶潜传》则特别

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 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 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 *的厌恶和鄙弃,赞 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一一归途一一抵家一一室内生活一一涉

园一一外出一一纵情山水一一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 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 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之词。 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 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 诗人鄙弃*、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 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 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 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 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 *。第

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 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 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 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 表示对当权者和*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 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 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 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 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 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 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 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 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 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 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 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 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 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中的 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 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 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 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 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 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 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 “葛天氏之民”, 《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 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 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

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 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

(Utopia )、‘共和国'(Republic )、‘新大西洋'(NewAtlantic ),

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 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

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 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 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向往田园。他 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 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 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 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不愿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 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 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 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 403),

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 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 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 来的,是数不清的*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 *

风气又极为*,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 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 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 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 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一一归隐。

诗词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并序》(202012140006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