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736126

回归“真实的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
的哲学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贯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针,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必须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等诸方面进行改革。而任何改革,要受一定的观念制约,以一定的观念为先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
,
育体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考试评价的改革措施不同,指导相应改革的观念也不同,但不同的改革措施和观念,必须有同一的教育哲学观。教育哲学观不同于具体的教育观,它是具体教育观念的根基,具体教育观念是教育哲学观在不同教育领域和教育改革行为中的体现。只有基于同一的

教育哲学观,才能使改革成为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改革,才能保证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而不至于使教育改革的观念相互矛盾与冲突。所以,我们今天在探讨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观念变革的时候,不能忽视在更深层次上寻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哲学观。
考察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30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到,教育的根基从关注“社会”开始转向“人”。《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育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预示了当代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育人为本”呼唤着教育真正地回到“人”,回归“真实的人”,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正本清源。
教育对“人”的回归
教育对“人”的发现和认识,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教育被定位为“上层建筑”;改革开放,教育又被定位为“生产力”。无论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还是作为“生产力”,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