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思想

发布时间:2018-06-30 01:55:44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 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1】“理”是宇宙的本体。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朱熹说:“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7】他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为义理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欲或人心)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杂念”,他认为人所感受的气有清浊之分,“天命之性”的气是凛清的,因而是善的,所以他认为“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无有不善的;而“气质之性”的气有清有浊,因而是善恶相混的,所以他认为“气质之性”是受到外界的物欲的诱惑和牵累,是产生欲的根源,是有善有恶的。朱熹所说的人欲,即“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就是说要符合“天理之欲”,就如饥食渴饮都是欲,但这种欲是公共的、不得不满足的欲,故这种欲不能称之为欲,而称之为“天理”。而他所讲的“欲” 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普遍的、共有的物质生活需求之欲,这种欲是合理的,是和天理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乱于情而有的欲,即追求美味美色之欲、没有节度之欲,以及一己之私欲的贪欲,这种欲与天理不合,应予灭绝。而他所提到的“灭人欲”,即就是要遏制人的私欲、贪欲。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联系、互相消长的,在处理其关系时,应该掌握“度”,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为此,他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人欲两不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在他看来,凡属于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而且他认为要存的的“天理”就是存仁、义、礼、智这些伦理道德,朱熹把“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继承了孔孟的道德伦理思想,强调以“理”来限制“欲”,以“理”来灭“人欲”。他说:“天理人欲之并行,其或断或续,固宜如此。至若论其本然之妙,则惟有天理而无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也。若心则欲其常不泯,而不恃其不常泯也。”【8】可以看出,尽管人欲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立足于心常不泯而天理常明,而不能只满足于有时符合天理之心理。因此要“灭人欲”,灭人的私欲、贪欲。对于这一点的提出,是适用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断呈现和要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以至于再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批判的成分还是居多,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二、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当时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统治危机,与北宋相比,南宋的统治阶级更加昏庸无道,金兵入侵中原腹地后,南宋迁都杭州,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统治者不但苟且偷生、不思进取、还加紧盘剥劳苦百姓。辛弃疾曾这样描绘:“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剥夺害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吴自牧在《梦梁录》也有记载:“公子王孙···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露频催,金鸡屡喝,兴犹未已”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图收复中原失地。朱熹正是针对当时危乱的社会现实和腐败且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而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力图使统治者和南宋士民能存理克欲,当时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协调好内部的关系和稳定外部的环境,也要求其统治集团的成员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享用俸禄,控制自己的欲望。朱熹的思想正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成为主流了主流思想。

朱熹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克服自身的私欲,而且还告诫封建统治者要“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术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9】在朱熹看来,帝王如以“道心”治国,实行得就是王道政治,这与天理是相符合的;帝王如以“人心”治国,实行得就是霸道政治,这与天理便是相违背的。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实行的正是王道政治,以道心治天下,故天理流行,社会一片光明美好。而三代以后,帝王实行的是霸道政治,道心不传,故人欲横流,社会一片黑暗而混乱。因此,朱熹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帝王是实行王道政治还是霸道政治的标准,也是一个政治准则。并且他的思想在倡导之后,的确起到了矫正时弊的作用,如当时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风淳朴、遵法守法而成为“守礼敦义,溢于阖闾”之乡。可见,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道德、礼仪文明方面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局限性

朱熹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其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也是以维护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为主要目的,而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者利用其思想,与其政治相结合,成为了强化思想控制的工具。因此,这就使得其理欲观具有了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服务的。这就使其封建等级更加分明,使得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为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他这一点的提出,似乎是完全灭尽世间的人欲,而忽视了人欲也是有符合天理的成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这种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宣扬所谓的“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因而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划分天理与人欲的标准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可以在“公于天下”的旗号下,把极端的纵欲行为说成是“存天理”,又可以把同样的行为说成是“灭人欲”。可见,其思想的不确定性,既可以为封建统治者的及时行乐作辩解,又可以起到要压制人民群众合理的物质欲望。而使得在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宣扬之下,其思想变得更加具备了反人道的性质。

四、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这也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的。而且其思想在巩固社会统治,对扭转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道德文明礼仪也起了积极的教化作用。着眼现在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期,其思想仍对我国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第一,朱熹所宣扬的“欲要合理,不能徇情欲”,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培养人们自律、互助、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良好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也存在了一种“理”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也是更好地区分人与一般动物的标志,人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适当地追求“理”的精神生活,那也就要求我们要与社会、集体、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须遵守社会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伦理道德法则,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第二,朱熹所宣扬的“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公私之矛盾,有其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个人面前是永远之上的,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去考虑如何处理好公私关系。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朱熹所宣扬的“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对于反腐倡廉、遏制党内的腐败现象,有积极地警示作用。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很多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报道,就目前我国有好多党员干部打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而根本不干一点实事,他们贪污受贿、进行权钱交易,大大损害了人民利益。这种现象是亟待解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刻教育,使得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浅析朱熹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