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行为

发布时间:2014-12-15 20:12:16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节俭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被历来的人们所推崇。而现在的大学生俭德修养缺失,弘扬节俭文化势在必行。弘扬节俭文化提高俭德修养、提高国人素质、山善水合、三元生基文化节俭,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我们一代代继承和弘扬的。

历览中国传统文化,节俭文化始终被古人所称颂,所推崇。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否》中就有“君子以俭德辟难”,阐明了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尚书·大禹漠》中提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说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老子提出为人处世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把俭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之一。孔子曾指出所谓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一基本道德准则。荀子也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的观点,把节俭与国家贫富联系起来。《慎子》中曰:“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讲的是奢侈浪费的人虽然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总是贫寒的,勤俭节约的人精神上总是富有的,从舆论上批评搞奢侈浪费的人,鼓励那些厉行节约的人。可见,节俭这个文化传统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至于节俭的重要性,古人则主要是从与个人修养及国家兴亡来谈的。

从个人修养来看,节俭能提高人的品德,古人甚至用此来衡量人的道德。墨子就认为,节俭是圣人所为,而淫佚是小人所为。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明确指出节俭能培养好的品德。《宋史·范纯仁列传》也提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用俭朴的德行抑制过分的欲望,从而提高人的品德。弘扬节俭文化 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山善水合 三元生基文化从国家兴亡来看,《墨子·辞过》中概括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而历史也总是印证着这句话。

隋文帝杨坚建国之后,崇尚节约俭朴,带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摆豪华陈设,受灾之年,他不食酒肉,还亲自领灾民到外地谋生,同时奖励生产。在不长的时间里,隋朝国库充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他的儿子隋炀帝一朝大权在握,则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搜刮民财,建大运河游山玩水,结果把他老子辛苦一辈子创下的江山很快断送了,自己也没个好下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可谓一语道破。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也有感于李存勖兴国亡国之事,而发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感叹。历史用语言说明着节俭的重要,用事实证明着节俭的必要,而如何节俭呢?古人也从多方面阐释另外这个问题。

首先,要有理有节的消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但也明确指出了如何做到节俭,即要有计划的索取,有节制的消费,不能肆意挥霍,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不管从个人而言,还是从国家而言,有理有节的花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时刻想到受苦的大众,这样才能保持俭朴作风。春秋齐国的晏婴,身居高位,生活却从不追求高标准,极尽节省。齐景公听说他缺粮少吃,就派人送来粮食,却被他拒绝,他说:“现在有很多百姓都还在挨饿,我一个人吃的都够他们三个吃了,这怎么算苦呢?” 这是从自身修养来谈要保持节俭作风。最后,要有长远打算,不要图一时舒适。《尚书》中就明确提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意思是说要保持节俭的德行,要有长远之计。宋朝有个宰相张知白,在做了宰相之后,吃穿用住仍一如从前,很俭朴,于是就有人说,你挣了那么多的俸禄,何必如此清苦呢?他说,我不可能总在这个位置上,如果过惯了铺张生活,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不能适应了,还是简朴能持久啊!)所以说要做好长远打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关于节俭这个传统文化,古人已用事实证明了其重要性,也传授了我们如何节俭的方法,它已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奢侈浪费现象却严重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不但没有把勤俭节约这个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生活中铺张浪费现象却颇为严重。

弘扬节俭文化,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但在食堂里,饭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随处可见,有的馒头甚至连个牙印都没有就被扔掉了。水房里,未拧紧的水龙头一声声的哭泣着,那节奏虽慢的滴答滴答要流失多少水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成了口头上的空号,失去了实际影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成了过去时,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在大学生中间已司空见惯。穿戴上一味追求名牌,生活上一味攀比,这难道是大学生应有的人文修养吗?

我们历来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洋洋得意,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然而我们不能让这种传统在我们手里销声匿迹。节俭,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培养节俭作风,是有利无害的。从个人角度而言,节俭对加强我们的自身修养有重大意义,将对我们受益终身。

首先,节俭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我们不畏劳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俗语说“修炼多从苦中来”,“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人”。古代许多有成就的人,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从小自觉约束自己,不慕荣华,以艰苦为荣。而取得成功。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之家,家道殷实,小时候他穿了一双缎子鞋向小伙伴们炫耀,被其父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一顿。从此他遵从父亲的教诲,不讲穿戴,不慕虚荣,而是苦读兵书,习练武艺,后来他带领的戚家军也以吃苦耐劳著称,在平倭之战中,不避艰险困苦,英勇无比,建立了赫赫战功。这种在相对的苦于乐之间,选择苦而放弃乐,可谓“自讨苦吃”,然而这是对人的一种磨练,这一磨练将使我们的意志得到锻炼,这样我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得到提高,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得到增强。

第二,节俭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人生观,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有所追求,而不能一味的贪图享受。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不只是针对国家,对个人而言仍然适用。如果一味的奢侈浪费,当弹尽粮绝的那天,还如何挥霍?因此,培养节约意识,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高尚的追求,不奢侈,不浪费,也不拜金,对我们一生的前途都有积极影响。

第三,节俭有助于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欧阳修在《训俭示康》中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在节俭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节制欲望,而这也就锻炼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是从家庭角度而言的,节俭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安抚长辈。有些学生在校铺张浪费,到家张口要钱,家长叫苦连天,因此我们有必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为辛苦奔波的父母减轻一丝负担,我们要因为爱自己的父母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让父母得到体贴,也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抚。最后是从未来角度而言,节约意识可以培养我们的理财观,为将来提供治家之策,而且还能为下一代做好榜样。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因而养成节约的习惯,也就带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首先,节俭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清发展形势,树立节约意识,把节俭文化发扬光大,形成尊重节俭,反对铺张的优良作风。其次,节俭是我们深刻认知生态价值,在今天这个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越来越多,资源对经济社会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双一次性筷子,在经济上对个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厉行节约,那将积少成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会大大缓解。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弘扬节俭的优良文化,加强自身俭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节约意识,珍惜劳动者的辛勤成果。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做为我们要牢记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个治家格言,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培养自身俭德修养,为建设文明、节约、友好、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节俭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