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发布时间: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1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

2

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23失去4“背”违背5答应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2A3B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三、《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

3

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2)则不远秦、楚之路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2)卞庄子以为然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

4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2)从伤而刺之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辍耕之垄上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从伤而刺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三、《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

5

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五、《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6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7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五、《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一、1、正在,正当2、承认3、应当4、于是,就二、1、代词,代周兴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1、逮捕2、希望3、同“否”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8


七、《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2、使崔季珪代(3、帝自捉刀立床头(4、魏王何如(5、然床头捉刀人(6、魏武闻之(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解释为“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解释为________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八、《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

9

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4、皇后何为若是(5、岂过魏征(6、安敢不贺(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参考答案:七、《床头捉刀人》

10

译文: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答案:
一、l、认为2、代替3、握4、怎样5、但是6、代词,这句话二、名词使者动词
三、译: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四、言之有理即可。

八、《太宗罢朝》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译文:
一、1、定要2、触犯3、穿戴4.这样5、难道6、怎么
1?使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言之有理即可。
11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