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2022-11-11 00:14:37

先秦1《诗经》的来源和编订《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等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说明《诗经》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诗经》只有少量篇目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等提及作者,此外作者已难确考,故司马迁《报任安书》只笼统而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推,《诗经》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再经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诗经》编订成集,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故孔子删诗说不足信,但孔子曾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则其所做属正乐性质。《诗经》《风》《雅》《颂》分类编排,现多据诗皆入乐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特点划分的。2“风”“雅”“颂”的涵义和不同的语言风格风——解释较多,一者认为“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二者认为“风土之音”(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或谓“民俗歌谣之诗”(朱熹《诗集传》现大多认为“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乐曲。风格杂言较多,重章叠句较多“雅”,王畿所言,即正声或雅言,及标准音,其中小雅大雅主要区别于音乐的不同和产生时代的远近。风格多用严整的四言句“颂”,用于朝廷宗庙祭祀,以诗乐舞合一的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的祝祷辞。语言风格,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3《诗经》的内容分类及代表作品周民族的史诗,代表作《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颂歌和怨刺诗,代表作《小雅·南有嘉鱼》《小雅·雨无正》《魏风·硕鼠》婚恋诗代表作,《周南·关雎》《卫风·木瓜》《卫风·氓》农事诗,代表作《豳风·七月》征役诗,代表作《小雅·何草不黄》《秦风·无衣》4、赋比兴手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就是比喻,以此物言彼物。兴,先言他物已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的情思有时相关,有时不相关。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常有重叠。他们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5《诗经》的句式特点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韵律的基本单位。四言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诗经中经常出现的重章叠和双生叠韵的重沓结构读来有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在意以表达和修辞上都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的句式特点是由其音乐性决定的,因为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由乐官收集而来,并加以修改的民歌,或者是有周朝留存下来的祭祀飨宴所用的乐歌。6《诗经》的写实精神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的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刺怨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得热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风中的作品,则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
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的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是个面向现实的传统。7《诗经》开创的抒情诗传统中国诗歌的直抒胸臆,是从《诗》三百篇开其端的。《毛诗序》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正义》所谓“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等等讲的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诗经》中《魏风·硕鼠》等都是揭露现实倾诉心声的作品,既朴素真实,又自然生动,汉代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唐代的“新乐府”都继承了这个艺术传统,后代作者所谓“独抒性灵”“我手写我口”云云也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8、风雅和比兴对后世的垂范《诗经》在内容上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市诗歌的创作,《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精神继承。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在艺术手法上,《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作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定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9、三家诗与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尚书》》和《《春秋》》的一般情况《尚书》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现在研讨《尚书》,只限今文二十八篇,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其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尚书》的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其一大思想特点是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在周书中反应尤为突出。以今人眼光看,《尚书》未必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然而“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作为我过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尚书》确已有不少文学因素。《尚书》之文已具备

古代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