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音乐

发布时间:2016-04-14 19:09:18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 论文成绩: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学生姓名:贾静

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年级专业:社会工作

号:0121112502

指导教师:布仁白乙

完成日期:2015531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摘要]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同样,陕北民俗音乐是陕北璀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陕北民俗音乐的产生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来阐述陕北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俗;陕北;音乐文化;

正文

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一、陕北的自然地理

陕北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其中,延安市辖112县,居黄土高原中南部,总面积 36712 平方千米;榆林市辖111县,居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总面积总面积 43578 平方千米。延安、榆林两地合计总面积为 80290 平方千米。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不算很大,但与晋、蒙、宁、陇四省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接宁夏、甘肃,北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连,南出金锁关过铜川进入关中腹地

二、陕北音乐产生的背景

陕北以黄土、沙碛堆积而成的原、梁、峁、沟地貌组织形态,以及长期干旱少雨的温带季风气候条件,构成了这一区域贫瘠的自然生存条件,加上战争人祸,历史时期的陕北生态实际上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境地。而在这样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陕北人不仅顽强、执着地繁衍着生命,而且用质朴与率真讴歌着生存体验。如果说民俗构成了陕北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包括音乐在内的民间艺术则演绎出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现保留在陕北传统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包括民歌、唢呐鼓吹、秧歌、陕北说书、二人台、榆林小曲、道情以及白云观道教笙管等,它们或原生于本地,或传自于周边地区;或在交流变异中兴旺,或在接触碰撞中衰落……但无论孕孳于此还是成长于斯,都在历史的河流中经历着冲刷与筛汰,最终在与当地民俗文化诸因素的交织锤炼中熔铸成今天的生动样貌。

三、陕北音乐的特点

陕北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乡村社会民俗生活之间保持着的不可剥离的唇齿关系。陕北音乐文化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当地民俗的建构,另一方面以民俗生活为依托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大致上来说,陕北音乐文化的最鲜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民俗性职能大于艺术表现职能。尽管在参与民俗活动或者履行民俗议程中,陕北音乐文化及其行为体现出一定的演艺性,发挥着娱神也悦人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作为民俗建构的一部分而存在着,这与纯粹作为舞台表演的艺术应该有所区别。因此上,陕北的音乐文化活动多与年节庆祝、婚丧礼俗、乡村庙会、民间祭祀相为伍,在充任民俗角色、履行民俗仪式过程的前提下,发挥艺术功能。

陕北音乐文化特色凝聚和精神内涵建构,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生活条件,无论是生产劳作、居住、生活以及民间信仰中的体验,都会潜移默化地积淀在艺术创造心理养成和艺术表现中,使之远古的祭祀遗留、现世的情感宣泄、日常的伦理遵从,通过民俗活动,以艺术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展现。其中,对存在的感应、对生命繁衍的领悟是其本质。艺术表达中,通过质朴、甚至简陋的形式,折射出的却是来自心底的本真性体验。以至于,信天游虽不仰仗舞台,但漫山遍野回荡着的却是生命的豪放;大唢呐鼓吹虽难成雄伟的仪仗,但迎亲路上、秧歌舞场上却能把激情燃放;说书人虽然孤独远行,但无论乡间院落还是庙会书场,总能通过苍凉歌喉和伶牙俐齿,跨越时间隧道把听者带到那历史的场景中……与其说陕北音乐文化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民俗,毋宁说其反映着一个区域的乡村生活。陕北音乐文化的建构离不开这片土地,必定也以其特有的韵调,生动地展示这里的生活面貌。

四、陕北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

陕北民间风俗活动中,音乐文化的参与异常活跃,无论其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游艺等活动领域,都常常见其身影。更有甚者,已经演化为仪式活动的主体,比如正月十五的扭秧歌,由原来的谒庙拜神、逐户唱阳歌驱瘟邪,上升为民间的集体狂欢仪式,扮演着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角色。 陕北现存民俗音乐类型包括民间歌曲、大唢呐鼓吹、闹秧歌、二人台等。

(一)民歌

从彼此有紧密关联的乡村生活与民俗活动类型看,民间歌曲主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部分社会礼俗中。以生产劳动为题的也不少见,特别是反映男性重体力劳动的各类号子,如佳县的《船夫调》,全曲虽仅有三个乐句,但却以其粗犷、舒展的音调,设问并自答式的唱词,把黄河艄公的豪迈气概与宽阔胸襟一展无余。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呀哈)来把船来扳。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呀哈)来把船来扳。

黄河船工号子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劳动环境里,船工门不仅以其一领众和的方式增加拉纤、推船的节律,而且赋予其中不少人生智慧与感悟,既发挥了号子的实际作用,也活跃了生产劳动气氛。

(二)大唢呐

唢呐音乐虽不像民歌那样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但陕北大唢呐鼓吹的影响力实在不敢小觑。有人说陕北人“一生最起码要与唢呐打三次交道,出生满月,唢呐声声迎来新生命;婚嫁迎娶,唢呐声声喜迎‘小登科’;死亡埋葬,唢呐声声悲痛送亡灵。”唢呐横贯了陕北人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每当生命的关键时刻,似乎唯有唢呐才能倾吐心中情感垒块,才能承告上苍求得庇佑。如正月十五闹秧歌时常用的曲牌包括《狮子令》、《大开门》、《红旗旗》、《海精海怪》等;婚嫁迎娶常用的曲牌包括《大摆队》、《西方赞》、《喜金亲》等,丧葬仪式常用的曲牌包括《苦伶仃》、《撒白银》、《满天星》等。而作为庙会祭祀活动的参与者,吹手们除了要在专门的仪式上吹奏《不知调》、《千声佛》、《四合四》等相对隆重庄严的佛曲外,祭祀仪式外的庙会庆典也可吹奏热闹、喜庆的《红登山》、《六棒》、《十样景》等。

(三)闹秧歌

闹秧歌习俗仅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但因其保留有古代祭祀、驱邪的傩风、土舞遗绪,加之聚众参与的活动特征,民间一直视其为节庆狂欢而备受喜欢。闹秧歌也称“闹社火”,具有古老乡俗文化基因,民俗界一般认为自宋代成熟并发展到高潮后延续至今。闹秧歌春节最热闹的活动和场面之一,由于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积淀,不仅特征明显、持续时间长,而且参与者众多、参与热情高涨,成为村村社社每岁必不可少的主要迎春活动。“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锣鼓唢呐哇一声,扭起秧歌拧烂脚。”歌谣唱出了陕北人喜扭秧歌的真实情感体验。

(四)二人台

陕北二人台的传播则更有地域局限性,主要流行在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与山西河曲、内蒙西部河套二人台同根同宗。在陕北传统文化研究中,一般多将二人台看作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人台的许多著名唱段确也成为陕北民歌中的精品而被广泛传唱,如《十对花》、《五哥放羊》、《走西口》、《挂红灯》等。但从区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二人台仍有其不同于一般陕北民歌的特点存在,如一般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即兴而歌、随处可唱,以个人清唱为主。而二人台则是以多人合作的坐唱为主,主唱与伴奏相和。民间一般认为陕北二人台成型于清朝末年,俗称打坐腔打玩意儿打店打闹等。

(五)榆林小曲

在陕北还有一种类似于二人台的坐唱音乐品种——榆林小曲,旧称“耍丝弦”。其流传地仅在榆林城内,属于典型的“飞地”艺术。同为坐唱音乐,榆林小曲却与神府二人台有着不尽相同的音乐趣味,表演上,榆林小曲以管弦伴奏的清唱方式为主,而二人台则载歌载舞、唱调风趣;伴奏乐器上,榆林小曲以扬琴、琵琶、筝、三弦等弹弦乐器为主(后来加入了京胡、二胡),仅以执筷敲击小蝶为击节乐器,不似二人台的笛子、扬琴、四胡、板胡加上四块瓦的组合;曲调上,榆林小曲以明清江南歌谣为主体,委婉缠绵、华丽细腻,虽有当地歌调融入,但亦被柔化处理。而二人台曲调来源丰富,主要以陕、晋、蒙民歌为主,大量融入了叙事性的分节歌、联曲或集曲,杂以歌舞性的格调,因而表现丰富。传播范围上榆林小曲仅在榆林城内传播,受众范围十分有限,而二人台音乐遍布陕、晋、蒙、冀四省,影响力较大,近代还发展成歌舞戏曲形式。由此可见,榆林小曲更趋向于文人士大夫之雅趣,而少有二人台的乡村僻野之俗风。

但毕竟具有明清江南俗乐之风的榆林小曲,因其水乡的蕴藉、身姿的柔弱,面对黄沙漫天时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未能受得边塞俗男庸女的怜爱,百十年来始终也未能飘出这榆林城的高墙仅偏安于城内一隅,供趋雅者、爱好者把玩,不能构成边塞民俗文化的大景观,只能被视作特例来看待。

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只有将其还原到民间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艺术存在与乡村社会生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传统民俗折射出的是乡村社会的集体意志,方言乡音干脆就是一种乡村社会的交际密码,呈现出一种特色,表明了一种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高万飞:陕北大唢呐音乐[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3.雷润峰、耕牛编:陕北文化研究论文[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上下卷)[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民俗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