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敬明小说

发布时间:2014-10-06 15:35:56

浅析郭敬明小说

摘要作为80后的郭敬明以其忧郁的风格进入文坛,文字里透出的温情时不时就牵引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寂寞,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到逝去的青春就在昨天,勾起读者对青春的缅怀,更是让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们觉得仿佛找到知音。就在对郭敬明狂热追捧的同时,更是有另外一种与之不同的声音传来,很多人表示的对郭敬明的不满,其负面言论接踵而来 。到底在蓝天下生存的芸芸大众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读郭敬明及其笔下的文字,就让我们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一下,然后再做定断。

关键词青春 象牙塔

20世纪末到现在,青春读物成为了图书市场上的一大热点,郭敬明无疑是青春读物出版市场的宠儿,几年之内新书不断,发行量之大让人惊叹,从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到随笔《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一直到最新作品《小时代1.0 折纸时代》、《小时代2.0 虚铜时代》都拥有相当多的读者,以大中学生为主。在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郭敬明以1300万元的版税收入蝉联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排名与收入无疑显示了郭敬明的读者群是巨大的。其新浪博客点击率高达128,922,307之多但是与此同时,反对之声也随之传来,不少学者毫不吝啬的痛斥了郭敬明,更是有人认为郭敬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抓住的现在社会的卖点,把自己包装成为偶像进行写作:形式大于内容,打动人心;自觉地装扮成为“青春偶像”拉近了成名的距离;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人心;背后有一批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商业策划高手,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就在这时,413日的广州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幕: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参加一场名为“心灵富豪学术交流会”的近20名专家、教授们在几分钟内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最先被烧的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面对社会上如此大相径庭的两种态度,我们对待郭敬明该何去何从?先让我们细细品读一下,再定取舍。

一、 飘逝的青春

郭敬明的文本里阐释着“在时光的洪流中,在喧嚣之下,在孤独和寂寞的笼罩中渐渐成长”,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充满烂漫的青春却呈现出一种灰色的基调,寂寞、压抑无一不充斥在作品整体气息之中。但是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在对传统反叛的背后却是对纯真的渴望。

郭敬明小说中的主人公看似有一群铁哥们,但是无一不是在变迁与背判中成长。“青春的欢笑和泪水是基本内容,温情地回首往事是其叙述姿态,美好日子的消逝和再也回不去了是青春的一大主题,并以此来表达对生命、命运的感悟。1他的早期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成长”文本的典型。林岚刚从大学毕业,有着未踏入社会的单纯、直爽和善良,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天和地都变了样,到最后一直跟着朋友混需要人保护的小女孩,不得不独自勇敢地面对世界与曾相知相守的恋人顾小北之间的纠缠在爱与痛的交织中早已物是人非,曾相濡以沫的姐妹最后冷酷无情各奔天涯,曾经生命中的欢笑都只能化作无法抑制的伤痛最后只能像文中说的“每个人都会变得世俗,这没法子改变,那些不愿意接受社会改造重新做人的所谓的理想小青年们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苏州河边仓库里那些所谓的艺术家门,看上去挺牛B的,一开口就跟你谈弗洛伊德问你是不是想杀了你爸娶你妈或者杀了你妈嫁你爸,其实还不是一样被蹂躏不能反抗?”从这个方面1995-2005夏至未至》也透着相同的气息:立夏和七七都是从小镇到浅川上学的好姐妹,时过境迁之后,七七背叛、欺骗了立夏,立夏与傅小司的纯真恋情也因种种变幻再也追不回来,傅小司与陆之昂不离不弃的友情最终只能彼此怀念,傅小司从“干净的笑容”到“落寞的笑容”中走向成熟,“哪怕耗尽生命,我都不能让时光倒流一秒。我们输给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摔得遍体鳞伤”。郭敬明常用大起大落的情节纠缠友情、爱情和亲情来表现成长的历程和命运的沧桑,虽然在人物安排的和情节的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陆叙的死亡、白松的结局、以及《1995-2005夏至未至》陆之昂所选择的路、立夏的归宿都显得武断而生硬,蒋丽娟认为作者是“通过强制性叙述使故事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他并不关心故事本身,只是想通过故事来表达对成长——时光——青春的理念:时光在掌心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和似水般温柔的年华,成长里有快乐有伤痛,并总以美好日子的消逝为代价,种种变幻与沧桑到最终在念念不忘中被忘记,时间洪流让人心惊。2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作品从一开始就写满了林岚对顾小北的回忆,事实上顾小北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段感情的怀念。而是整个单纯的校园生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稻草在踏出校园时失去的时候,林岚又想在社会中在找到一根稻草,陆叙的出现实际上是“满足愿望的梦”。以及立夏进入浅川上学之后,就生活在傅小司、陆叙、程七七等不属于她的世界的梦中。“纪念我即将消失的青春……那是我的,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年轻时候的梦境”3

郭敬明选了一个好的描绘青春和成长的点。现代都市中由校园文化熏陶出的学生们在充满梦幻色彩年纪早已对平淡无奇的校园产生麻木,当然正因为校园生活的平淡才为动人的遐想创造条件,而刺穿机械化的日程定当是撕心的痛,郭敬明为他的作品的盛行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切入点,把个人的记忆转化成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缅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现代人对生活的感悟,更是为很多未经历沧桑世事的中学生提供一种对未来的想象。

8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市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开始上学,然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其生活也是围绕这条主线纷纷扰扰,大家的生活很平安也很平稳,几点一线更是造就出平淡。新时代下成长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战火,所以不知平安的珍贵,只是感觉到平淡的索然无味,因此也没有肩负捍卫平安的自觉;有的只是被强加使命的负重感,被道统禁锢的束缚,这样成长的孩子被父母禁锢在象牙塔中,听着童话长大,并且怀疑但是信仰着童话,寻找着童话;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去接触社会,拿着父母给的宝剑所向披靡,正当为自己的硕果举杯欢庆时,才了解到羽翼不是谁都有的,才知道每天出现在自己面前“肥腻的鱼肉”竟然是别人几代为之奋斗的目标,才知道自己的尊严、勇气、品位、高洁都是父母用东西给垫起来,自己的清高无非得益于命运的幸运,一直以来拥有的优越竟是命运的不公,上天的玩笑、别人眼中的罪恶罢了。例如林岚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对自己和朋友圈的重新认识:以前我总是觉得我们这帮人很牛掰,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社会上混,见过风遇过雨,撞过雪崩遭过地震,我以为我们已经看过了所有的世界,可是一个小茉莉突然让我觉得自己特傻逼。我突然有种感觉,我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里面,而同我一起在这个幻觉里生活的还有顾小北闻婧微微火柴白松陆叙等等等等。我们在梦境里横冲直撞撒丫子满世界奔走,永远天不怕地不怕。可是突然间梦醒了,我看到自己想象之外的东西。这就是生活。想到这些,我相当沮丧。一个出身低微的妓女都可以把他们的高贵撞得粉碎,小茉莉在最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是看不惯你们这种大小姐耀武扬威的样子?但你们花几千块钱去买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衣服的时候,我还在问我的父母要钱交学费。当你们出入都有轿车接送的时候,我还要骑着自行车回家。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对,我是鸡,我是妓女,可是又怎样呢!我是靠自己赚钱,我不像你们,在我看来,你们比我更低贱!城市固有城市的优越与执着,但就在在优越与执着的里里外外间也滋生着一种不光彩的东西。

二、伤感的语言文字

郭敬明对于时光、生活以及成长的看法最终都化为一种安静的叙述,即使小说《梦里花落之多少》和《小时代》是一种“痞玩”的风格,但描写到一些感伤的事情或者感悟的时刻时,叙述的节奏都明显放缓,力度也更强。对于一个温情而寂寞的世界来说,似乎只有这样才更符合成长的情绪,才更能够表现对成长的叙述。郭敬明是学影视技术的,常运用各种手法来追求一种画面感,例如:《小时代》中热闹而喧嚣的都市形象,“那金字塔顶端的贵族们,坐着奔驰S600L或者凯迪拉克SLS穿行在任何他们想要踏足的地方,他们把冷气开得足了又足,哪怕是在全球油价疯狂飙升的今天,他们也恨不得可以把自己的车子笼罩上一层寒霜,这样他们可以轻蔑的透过车窗玻璃,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个城市里生活在他们脚下的庞大人群。而这些金字塔底部的人,每天都在自我安慰地期望油价暴涨或者房价大跌,让富人们的财富缩水,让穷人们称霸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内心也非常明白,无论油价疯狂的飙升成什么样子,用不起油的,也只会是那些开着奇瑞QQ的小白领们,而那些开着劳斯莱斯的司机们,依然肆无忌惮的轰着油门。”精妙的生活场景刻画极具视觉冲击力。其中对感觉的描述最为出色,也最能体现他的语言功底。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及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例如:“在每个笑容背后,我却有着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得疲惫,如同用很薄很薄的刀片在皮肤上划出很浅很浅的伤痕,那种隐约但细腻持久的疼痛,有时会被忽略,有时候却排山倒海地奔涌到我的面前,这种身心的疲惫用一个隐约而持久的疼痛来作比喻,贴切而又传神;一方面是应用影视技术刻画感觉,追求画面感,“外滩一号到外滩十八号一字排开的名牌店里,服务员面若冰霜,店里偶尔一两个戴着巨大蛤蟆墨镜的女人用手指小心地拎起一件衣架上的衣服,虚弱无力,如同摸到毒药一样只用两根手指拉出来斜眼看一看,在所有店员突然容光焕发像借尸还魂一般想要冲过来介绍之前,突然轻轻地放开,衣服""地荡回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衣架中间。外滩的奢侈品店里,店员永远比客人要多。他们信奉的理念就是,一定要让五个人同时伺候一个人。4;又一方面是很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而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如在描述自己孤独而没有恐惧地走在生命的河流中时,“那些在我生命中绽放过的花朵,那些在我头顶飞逝而过的流星,那些曾经温暖的诺言和温和的笑容,那些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任性,一切都成为我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记的纪念”,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独但又带着微笑的行者独自穿行在都市,脑海中回忆的是一幅幅温暖的画面,这种描述就像电影的镜头捕捉了一个个具有意义的片段把它们连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与情绪。

随着郭敬明生活阅历的变迁,其作品不再定点于高中时代,而是打着上海的印迹来看上海,其中掺进的很多时尚元素,其笔下的人物也不再是稚嫩的高中少年,最近的作品《小时代》给我们展示了如今都市场景

“隆背后刚刚开盘的高端酒店服务公寓的外墙上,耀武扬威的贴着世界在这,你在哪里?以此挑衅所有的年轻贵族们。 在全国房价疯狂缩水的今天,上海的核心区域肆无忌惮的疯狂涨价并且日益飞扬跋扈。静安紫苑6万多1平的露台房和翠湖天地的新天地湖景千万豪宅,他们像是乍弹一样,频繁的轰乍着人们心里对物质的承受底线”

郭敬明的文本都笼罩着一种温情而寂寞的情绪,他多次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外表看似乖巧听话的孩子,而内心却充满寂寞与反叛,总是询问“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当然,他并不把反叛付诸于行动,而是隐忍内心,他似乎认为即使付诸于行动又如何,即使反了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也不明白意义之所在。“以前我总是用一些独特的言行来标明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可是我发现没有必要”5,在表现了内心的寂寞之后再来谈及友情和爱情,这些难得的情感在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中才更显得具有人情味,也暖了心里的寂寞与冰冷。《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小时代》都表现了一群张扬却不恶劣的年轻人,林岚和闻捷的纯真友谊挡住了很多风雨,青春在他们的坦诚和仗义中亮丽起来。这种文本对于校园所培养出来的集体,是极易有感触,内心充斥着而又无法言明的情感在自己情感相似的文本展现开来,一方面令很多学生欣赏郭敬明的才华和市场化时代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其本身乖巧讨喜的文本和个人也会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进而喜欢

三、 对郭敬明小说的思考

郭敬明受到青少年很大的欢迎,但是现在出现了与青少年态度截然不同的一群人,认为郭敬明的作品实属垃圾,无非是在对青春的呻吟,文字没有重量,更是靠别人的包装与炒作,有些人狂热、有些人鄙夷。但是我认为除了别人对他的包装和炒作,相信他的身上也必定有可以支撑包装和炒作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点实力,就算是垃圾也包装不成金子。至今笔者接触郭敬明的作品也有段时日,狂热过,鄙夷过,现在笔者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分析一下郭敬明的小说中到底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在九十年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新生代作家将后现代思想纳入他们的创作思维和叙述话语中。其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学明确地疏离,反抗着理性,对非理性的倡导和推崇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出现大量的对传统“载道”思想的嘲弄,试图将文学还原为彻底的纯粹的自我世界。,从小生活在上海的郭敬明,目睹了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的作风,亲眼见证唱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过来的人创造出物欲横流的世界,所以自然而然的专注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本能的对“崇高”的排斥。但是这种日常化的写作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弊端。

1、表象的生活场景展示

应该承认,郭敬明在小说中一定程度的向人们展示了时代的物欲相貌,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些很表化和平面化的,所找到的就是世俗精神的日常生活这样一个时代的主题,没有体现出人物的丰富性、复杂性、完整性:情节也多是碎片式的、黯淡的,没有那种历史的必然力量的支配,没有人和历史命运的抗争。当然,这并是说文学不能写世俗,关键是怕流于世俗,从这个角度来看郭敬明的作品,仅仅只有《爱与痛的边缘》较丰满些,作者从追溯自己降临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试图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旨趣变化的内在动因。郭敬明是一个忧伤的孩子,一个性格矛盾的孩子,一个有着鲜明个性、渴望独立自由生活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孩子。他厌恶学校里压抑沉闷的生活,但他也明白当前惟有高考才是证明自己的成功之阶;他探寻并向往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又对世俗的金钱、物质有着毫不掩饰的欲望与梦想。所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没有在细说的必要,毕竟是早期作品),就以最新小说《小时代》为例,故事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先后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是一部当下时尚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之上。忽视了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以及弱化了对四个发小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小说总体上看来有着无法克服的“轻”与“重”的矛盾。所以郭敬明的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不够的,无法在精神层面上给人以引导与提升。

2、苍白而狭窄的私人经验

郭敬明在初登文坛的时候,以无所顾忌的形象给人以新鲜的刺激和无尽的期待,他在生活面前、自我面前所爆发出来的想象力也令人称道,但是当在文坛越走越远,偏执于对自我经验的时候,陷入一条过度关注自我、忽视大众经验的胡同。对于自我欲望与隐秘经验坦率而放松地开掘固然有着解放自我痛快,同时也显示了新生代作家过人的勇气。江冰曾在一份“80后”文学问卷调查中写到:“他们的作品有着非常真实的情感,能够引起共鸣,让人怀念青春的一切幸福的故事。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定义过于陈旧,在现实中,我们的心智远比大人们想象的成熟许多,我们无法与他们沟通,同时渴望一种认同,于是在80后的作品中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郭敬明就是一个典型。”6然而,当这种自我私人经验的挖掘成为一种欲望的展览时,其对于小说题材的开拓意义,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经验的有限性而止步,其作者展示出的不过是大家都会有的“公开经验”郭敬明生活在都市中,对于都市的部分人物原型的描写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仅仅是热衷于日常经验的书写,逃避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些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例如:2007,出版小说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讲述了少女易遥在17岁时爱上不良少年后怀孕,和她比邻而居的齐铭则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老师的宠儿,父母的掌中宝。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微妙情感。直到顾森湘和顾森西姐弟俩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齐铭和顾森湘自然而然的相爱,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顾森西对易遥产生了好感 ,当易遥与齐铭各自有了感情归属、彼此渐行渐远时,易遥却因无意中给顾森湘转发了一条短信,间接害死了她。最后易遥,顾森湘,齐铭,都淹没在悲伤的河流里,还有在电视机哭红了双眼的顾森西,四个人的爱情,四个人的命运,纠结,撕裂……作者执着于悲剧性的结局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一个本来可以自我救赎的生命,硬是惨烈拉向死亡。

3、人文意识的缺失

对于郭敬明而言,其作品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对其的感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其身上没有值得反复回忆的经历,战争、贫穷、灾难也从未降临到他的世界当中,因此导致了写作面的狭窄,对这个社会的感悟主要来自于城市,来自于物欲横流的时代,经验的的缺乏使得他们的作品局限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并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庞大的气度,更是在作品中把自己孤立起来,因此也失去了社会责任承担,没有了束缚,尽情抒写自己的感官,精神在一点点的疏远,慢慢指向虚无。精神的缺失导致一切都变成了“现在”——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因此也无处可寻到内在。

四、 结束语

郭敬明是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新一代青年,作为80后的青年,有幸见证中国最发达城市的变革,用眼用脑记下大时代背景下的场景,然而感受经验的局限使郭敬明对城市的认识仿佛是盲人摸象,把城市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片段,余杰曾说:“在智慧、尊严和想象力之上,伟大的小说家还应当具备爱的能力——包括愤怒、仇恨、悲哀、野心在内的人类的诸多欲望中,爱具有最为辉煌的力量。”7郭敬明在作品中透露着对欲望、金钱、名利原型的抵制、鄙夷和无奈,然而还缺乏爱,以及对这些人物的同情。因此,不断地自我超越创作新作,并在市场的规则下保持自己心中的爱与良知,是一件重要的时期。不少批评家在评论郭敬明时尖锐的指出不足,指出他在市场经济的喧闹之中是无法安静的写作,而我认为喧闹所留给他的也必定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另外作家也是需要成长的,你不能想要求一个得道高僧那样去要求一个小沙弥,而郭敬明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有着慧根的小沙弥而已,以后是不是能够靠作品征服世人,还得看今后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他自己的选择,但是他的经济实力.和实践经验把他裹在象牙塔内,如果能够冲破必定是质的飞跃。周国平在他为《新概念 文学青春书系》作的序中,最后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学,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这个范畴的人,他们不以别的青春写手为对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的走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所以唯有在天赋、勇气、毅力上比别人更胜一筹,才能在难度、深度上比别人走得更远,这些都需要实践证明。

浅析郭敬明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