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发布时间:2016-09-04 17:19:41

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1、立春23~5日) 到了立春节气,意想不到的寒流仍易导致春寒病的发生,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威胁极大,它可使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忽冷忽热的气候还易使儿童遭受百日咳、感冒等疾病。因此,春季养生保健,要预防春季病的袭击。春季到来,气温转暖,所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样充满生机,这时,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机体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不过,春季气候开始转暖,风干物燥,人体发散现象比较明显。故应多吃些多汁蔬果,如西红柿、萝卜等,也能为人体补充水分。 

2、雨水218~20日)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所以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3、惊蛰35~7日)  在惊蛰时节,天气还是冷暖无常的,忽冷忽热的情况很常见,需要警惕感冒等季节性流行疾病的发生。感冒的原因有很多,而在导致感冒的原因中,有些是可以自我调整,避免的,像生活规律、饮食、心情等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惊蛰标志着气候转暖,春雷的响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包括各种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在饮食方面,除了要以清淡为主,还要多摄入一些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来增强体质。

4 春分320~22日)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春分后虽然天气渐暖,但日夜温差大,按照“勿极寒,勿太热”的原则,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春分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

5 清明 44~6日) 在清明节气中,不宜长时间待在家中,因为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所以在清明时,人们要经常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便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清明气候可能热中偏燥,再兼去年寒湿重,故很容易导致内寒外热、肝气郁滞。另一方面,春天又是肝气升发的季节,由于肝气上逆,肝病患者容易出现病情变化,肝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出血。春季养肝药膳食疗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   

6、谷雨419~21日)  春季养生,重在养阳。过敏体质人群在这个时期应特别提防过空气中的花粉、杨絮、柳絮等过敏源,既往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特别注意健脾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应该抓紧最后的时机在春天养肝护肝。在各种蔬菜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芹菜可以由清热、平肝、健胃、利水、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春季要想舒肝散热,芹菜是首选食材。

7 立夏55~7日)  夏季是植物茂盛生长,开花结果的时节。而中医认为,人体在此时,是心阳最旺盛的时节。在这个春夏交际的季节里,养生重在养心调神。立夏时节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

8 小满520~22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让人们开始体会到炎热的味道。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要想平安度过炎热夏季,就应该在小满时节积极预防各种疾病,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小满时节应多吃红小豆、山药、冬瓜等食材,达到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补脾养胃、生津润肺、补肾涩精、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的作用 

9、芒种65~7日)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健康人群要注意补充水份保持机体处于平衡状态,防病于未然,另外,由于空气湿度增加,有关节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除湿,脾胃虚寒的患者则应该在饮食方面减酸增苦,调理胃气。 芒种时节多吃桑葚、西红柿、鲜百合和梨,这四种食材可以达到补充胃液、促进消化,解热解渴、生津润燥的效果,同时这些食材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

10、夏至(620~22日)  夏至时节由于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很容易出现头疼、头晕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大家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多喝水;另外,既往有心脏病的病人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切忌大悲大喜,而既往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则应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饮食方面更应该注意祛湿。夏至意味着炎炎夏日正式到来,每到这个节气人们总是很容易“上火”,所以在这个节气里,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11 小暑76~8日)  小暑节气气温已经非常高了,这种情况下健康人群要注意的是防暑降温,保持规律的日常生活起居,谨记要“少动多静”,另外,小暑时节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一些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正好趁这个好时机辨证施治,预防冬季疾病复发。天气炎热使人们变得没有食欲,辛辣食物具有刺激食欲的作用,但是辣椒、花椒吃得过度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因此提醒大家,在这个节气里应多吃清淡、祛暑的食物。 

12、大暑722~24日)  大暑节气是温度、湿度最高的时间,人体体表也会感觉湿热,在这种桑拿天里,健康人群要注意防中暑,多喝水;心脏病患者,要坚持服用药物,做好心脏防护;肠胃不和人群,要注意保护肠胃,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大暑节气应该多吃一些清火生津的食物可防止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另外,在三伏天里,人们大多喜欢吃些寒凉的食物,影响脾胃功能,适当的喝些红糖姜水,或做菜时多放些姜,可散寒祛暑。

13 立秋87~9日)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应注意,夜里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要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除此以外,切不可过于贪凉,秋天的早晚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

14 处暑822~24日)  “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营养专家表示,保证充足睡眠和多食碱性食物可驱“秋乏”。 处暑时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梨、葡萄、西瓜之类,梨的品种很多,特别推荐食品——酸梨。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

15 白露 97~9日) 白露时节,在秋装选择上要宽紧适度,长短大小适宜。另外,秋季不宜露背、露胸、露腿。秋季的外衣裤应用纯丝或纯棉织品或混纺品为面料,既可防秋凉,又能防燥热,质地柔中有刚、软中有硬,穿在身上爽身。白露时节要适当摄取滋阴润肺的柔润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品,如苹果、胡萝卜等,有助消除身体疲劳感,特别是老鸭能补五脏之阴,并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适合初秋食用。 

16、秋分922~24日)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脾胃不和的人群到此季节特别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脘胀满、腹泻的现象,所以要特别注意。秋分节气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的养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17、寒露108~9日)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疾病会发生,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因此,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应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寒露,标志天气转寒,深秋已至。此时节,要注意预防秋燥,在饮食调理上应以滋阴润燥为宜,要常食蜂蜜少食辣。此时节应多食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食物以增强体质。

18 霜降1023~24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对此,专家指出,霜降饮食调养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霜降时节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食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橄榄、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

19 立冬117~8日)  立冬是一年中八个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立冬之后,寒邪当令,人体阳气潜藏、阴气极盛。此时,对抗严寒要心态平和、合理运动、健康养生。 立冬之后可以大温大补,以安全过冬,抵御严寒。另外,温阳之余也要滋阴。中医认为,秋冬养阴,此时养阴还可以起到中和温补之燥的作用。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

20 、小雪1122~23日)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鱼虫蛰伏,南方地区北部也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开始呈初冬景象。这时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21 大雪 126~8日)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冬属阴,大雪时节尤其应该“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人体尤其是头部受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会使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发病几率明显增高。体质较差者、老年人和孩子从有暖气的房间出外时,应增添衣服,建议戴帽。大雪时节肾气正旺,饮食宜增苦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墨鱼、章鱼、北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玉蜀黍、芋头、花生、山药、栗子及杏脯等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

22 冬至1222~23日)  冬天的睡眠时间应相对比其他三个季节时间长,如果睡眠不足,身体的各个器官就容易受到损伤。睡眠姿势以侧卧和仰卧为佳,保持呼吸舒适。冬日喜欢使用电热毯的人,应在睡前通电,入睡时切断电源。 冬至时节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适当调理,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除了保持精神豁达乐观、避免过度劳累、早睡晚起、适度运动、节欲保精外,饮食上不妨多吃些坚果。 

23、小寒(15~7日)  保健专家提醒,在此节气中,要防止冷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所谓冷辐射就是低温辐射,冬季物体温度低,人体靠近它时,往往会有冷飕飕的感觉,这种寒冷的感觉就是冷辐射造成的。这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小寒时节指的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需要进行滋补保养,冬季滋补的健康佳品非粥莫属。关于养生粥,首推的当然还是我们最熟悉的腊八粥,它一般是以糯米、红豆、桂元、枣、花生、白果、松子等煮成‘甜稀饭’,在隆冬里吃上它,又营养又可口又暖和。

24 大寒120~21日)  大寒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姜羊肉汤补血驱寒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

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