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报告

发布时间:2015-09-22 21:06:44

民俗采风报告之

民俗大观园

活动时间:06/12

活动地点:陕西西安大雁塔附近民俗大观园

活动过程:参观民俗大观园,并以此为起点逐渐熟悉一些陕西民俗

占地55300,位于大雁塔北广场休闲景区的在原先盆景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陕西民俗大观园,它根据地形地貌分为四个区域:仲裁林区、民俗雕塑区、纬二街轴线广场区和茶饮休闲区。因着民俗采风的目的,我们直接奔民俗雕塑区而去,看见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民俗雕塑小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陕西各种各样的民间俗习。

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一一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房子半边盖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陕西八怪之二: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下来等车的关中人。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一一《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时秦始皇正是因为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周旋,只能绕柱躲藏。

陕西还有一怪:姑娘不对外。这个习俗好似许多地方都有,姑娘不喜欢外嫁,但是在关中地区更为显著,现象普遍,人情味十足。一方面,关中汉子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恋家爱家情怀,姑娘当然不愿外嫁,不如安心找个关中郎。另一方面,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自给自足,风调雨顺,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居于安逸之所,当然不愿意出外奔波劳苦。

还有个更为简单的“怪”一一帕帕头上戴。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也好理解。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绕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上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所以这个简单易懂,大家都能理解~

陕西民风淳朴,人民都十分热爱一样娱乐活动一一吼秦腔。所谓“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夏天常有许多人自发聚集在广场公园一角吼起秦腔,站在老远地方就能清楚地听到吼秦腔人卖力的声音,简直能叫破天呢!

关于吃的方面也是各种怪一一“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面条像裤带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关中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关中地区面条长的一个原因。 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这算个啥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关中面条以武功、杨凌、乾县、扶风、岐山为最好,由于当地食醋酿造独特,先后有了武功县的长宁醋和岐山醋比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谓"酸面咸搅团"

传说曾经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而现在关中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是道菜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在民俗大观园里,并不止这几个陕西民俗,还有一些也很好玩一一类似“剃头、洗脚胜过吃药”,从前农民在田间劳作容易出汗,而且井深水贵,洗头麻烦又困难,所以干脆常常剃头,避免生病。看完后我深深觉得各地习俗各有千秋,怪也有,却也不能完全算怪,毕竟这些都是因各地环境之类的差异形成的。嗯,到这里了,了解了许多陕西民俗,也算有所得啦~

民俗采风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