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琳 融入村民从“脚底板”开始

发布时间:

周晓琳融入村民从“脚底板”开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2012年第24

作为一名80后,有幸当选十八大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党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让我们大学生村官群体受到了鼓舞、增添了信心,让我们觉得在基层必将大有可为。
——重庆彭水县汉葭街道党委组织委员周晓琳
2008年,周晓琳大学毕业,她又“回家”了,作为重庆市首批大学生村官,被安排到汉葭镇镇南村任村主任助理。对于她的这个决定,家里人倍感疑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穷乡僻壤,怎么又回来了?
“从小就知道彭水很穷。现在念大学了,家乡仍然穷困,我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改变这种状况。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条‘土路’,但是我很坚持。”周晓琳说。
镇南村幅员16.1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民小组,7103030人,山高地远,住户分散。吃住也极其简陋,这些对周晓琳来说都不是问题,最让她难受的是村民们对她的不信任。一天,她在办公室值班,来办事的村民绕了几圈,就是没有搭理她,后来才知道,村民把她当成村干部家的小孩,以为她在办公室学习来着。
虽然心里有委屈,但是村干部的鼓励却给了她勇气和信心,“小周,好好干,有啥子事我们给你‘扎起’(撑腰)!”并且告诉她,“要当村官,先学会当村民,要靠‘脚底板’融入村子。”
为了当好镇南村的村民,她为自己制定了“三步走”的工作目标:入户走访群众、与村组干部交换思想、理清工作思路。
揣上民情日志本,周晓琳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她就走访了700多户人家、2000多名村民,记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记:杨仕顺,50年党龄的老党员,大儿子逝世,家境贫困,尽快落实低保;向登江,身体有残疾,想建大棚种蘑菇,需要政府补贴……空闲时看到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周晓琳也会挽起袖子,跟着他们一块干,一把种子一把肥料一瓢清粪,虽做得不好,村民却翘着大拇指说:“城里妹儿不娇气,难得!”
不要以为所有的村民都是欢迎她的,与半山坡的高成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热脸贴了冷屁股,她一直笑着喊大婶,可高成素愣是送了她几个白眼就啪的一下关上了门。周晓琳有些无奈,回去一了解才知道这个高大娘为了给患有先天严重脑疾的孙子治病,已经背上了沉重债务,想拿低保,又不符合政策,以为是村干部在中间给她使坏,自然对周晓琳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没过几天,周晓琳再次走进了高成素的家,这一次,她还带去了一张在镇民政办申请的大病困难救助表:“高大娘,你莫怄气,低保政策规定要给最需要的困难户。您有困难,孙儿有病,可以申请大病救助……”一席话,解开了老人心头的疙瘩。最终,周晓琳帮高大娘孙子解决了部分医疗费。高成素逢人便夸:“莫看周助理是个小姑娘,心肠好,人好!”。
周晓琳说:“通过走访,我知道了村民在干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周晓琳认为走访工作开展得很值得,“这样既推销了自己,又了解了民情。”

因为走访了全村,她清楚了全村的人员结构、现状。在掌握全村一线资料,对基层有了新认知的周晓琳,着手撰写《关于镇南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考》一文,对如何改变镇南村贫瘠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提出独到、可行的见解。经过各方努力,镇南村公路沿线全面实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和风貌建设,通达通畅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入户便道工程有效推进。新修村组级公路29公里,并对环村公路实施硬化,修建完工人畜饮水水池28口,修建入户人行便道5500米。在解决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的同时,也打破了镇南村的发展瓶颈。
在镇南村,有不少村民种植食用菌,但都采取分散种植、自然生长的“土把式”,产品质量不稳定,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思考,她在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产业
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来讲技术、搞培训,不但食用菌的质量趋于稳定了,卖相也更加漂亮了。
为了销售,她自己跑了好几趟镇、县供销社和一些餐饮连锁企业,大力推销村里的产品,形成了种、产、销一体模式。三个月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食用菌收益就由一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这条爆炸性新闻一传开,不但更多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连一些年龄大的村民都开始学习基础种植技术了。
在镇南村工作一年后,因为表现优异,她就成为了村党总支书记,又过了一年,她考上了公务员,但她毅然放弃到机关工作的机会,继续扎根农村,服务村民。
“这几年,我的性格变得沉稳,不再急躁,处理事情亦能沉下心来客观、冷静分析”,周晓琳这样说,“三年的农村工作,让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懂得该用何种方式去和农民、基层百姓打交道。”

周晓琳 融入村民从“脚底板”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