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鲍尔吉·原野作品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16-06-17 12:48:21

火山杨

鲍尔吉·原野

二百多年前这场火山爆发,把埋在山里的黑色玄武岩化为流水,喷射天空,尔后落地,形态如烧过的树一样,成了一段一段的焦炭。就化学性质判定,这些不成样子的焦炭,仍然是玄武岩。

时间不愿意停留的火山口,人像一群奇怪的动物在坑边逡巡。他们围着一圈儿向坑里看,不知看什么。石头从坑底排列到坑沿,块块充满死寂。在河边,我们看到的鹅卵石像一条条干鱼,仿佛先前它们在水里活过。看山里的石头,更感觉它们是活的,是山的肉或者叫筋腱。而火山口的每块石头都是石头的尸体,大大小小都如此。我说我感到不安就是这原因。密密麻麻的石块被1729年的火柱烧死了,匍蔔在地,没有声音,没有流水,没有青草。我们看到了地球当年的劫难和它永不愈合的伤口。

而大自然永不绝望,脆弱的是人而非大自然。离开火山口,在参观其他地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当年火山把玄武岩化为焰火狂欢之后,这些焰火洒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似焦炭。我说过,在火山口没见到青草。但在焦岩之上,在好像犁过的石头的黑波浪上,我看到了萋萋青草,在这里邂逅了生命。青草长在黑波浪的转折处,那里面有土和水分。我们驱车向前走,穿过了一大片树林。导游停下车,说这是一片火山杨。

火山杨?它们的脚底下就是石头的黑波浪,上面覆盖着薄薄一层土。这些树貌不惊人,纤弱不直。导游说:这里一根拇指粗的火山杨已经生长了几十年。一棵一米多高的火山杨,有几十米的根扎在地下(岩石里)盘绕。

一米高的、拇指粗的树在地下有几十米的根,这让我惊呆。我想下车摸摸这些树。在火山景区,行人都不可以离开栈道,摸不到树。

它们成精了。树之成精,如人之成圣,是从轮回中转脱涅槃的达彼岸者。它的几十米的根是为了找到水,它自己就是一口井。当一棵树要这么难吗?命运让它在火山熔岩里当一棵树就要经历这些磨难。这些“小”树实际上都是老树。它们跟胸径五六十公分的树有一样的树龄。如果把人放到一个艰苦的地方,他也许会跑掉,但树跑不掉。它不仅要留在这里,还要站立,要活着。我想象这些“小”树在慢慢生长,夏日缺水,冬日是几个月的白雪严寒。对树来说,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火山杨的幸运在于它不知道长在海南与江南的树是怎么活的。活得太容易等于活得太仓促,太快长粗长大,过完了一生。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倘若存在就是生命,那就没什么问题,就没什么答案需要回答。”

是的,对火山杨不需要说什么艰难、致敬一类的话,它的存在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生命以及所有成败都在它的存在之中,在它的纤弱的躯干和与其他杨树看不出区别的叶子里。对火山杨而言,对静默的山峰、河流和小小石子而言,它们的存在集合了无法知晓的残酷与欢欣,而它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就这样,这些葱绿的火山杨长在这里。我为树林没有小鸟陪它们有一点遗憾,但这不是问题所在。人说这里还有圆耳朵的小火山兔和细细的火山蛇。我觉得它们活得很壮烈,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

1. 本文的题目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均为“火山杨”,但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火山遗址?请作简要分析。

2. 请简要概括“火山杨”的特点。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 文章结尾说“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引出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火山杨(或为火山杨的出现作铺垫);(2)用生存环境的恶劣来反衬火山杨生命力的顽强;(3)更加突出在死寂的环境下见到生命的惊喜与对自然奇迹的赞美。(大意对即可)

2.1)外在特征:貌不惊人,纤弱不直,一米来高,拇指般粗细,扎在地下的根却有几十米;生长缓慢,拇指粗的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等。(2)内在特征:不择环境而生、而活,活得很壮烈,并且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等。

3. 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火山口的情景:如比喻,“鹅卵石像一条条干鱼”“看山里的石头,更感觉它们是山的肉或者叫筋腱”;如排比,“没有声音,没有流水,没有青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更加把火山口充满死寂、毫无生命迹象的情景描绘得具体可感,为下文火山杨的出现蓄势。4. 人类往往以“人” 的价值观去理解自然,甚至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之心,总觉得很多自然现象不可思议,犹如本文的火山杨,总觉得火山杨活得太亏了,不值。其实,自然有其本来的规律,“地球在汪洋或冰川的时代,并不是毁灭,只是它轮回的一瞬,海水与冰川撤去,地球又耐心地从头开始,培育低级生物,使之高级,繁衍万物”。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倘若存在就是生命,那就没什么问题,就没什么答案需要回答。”作者的话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功利性、狂妄和无知。

我等过你

(鲍尔吉·原野)

⑴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这成了生活中可以称为幸福的事情之一。我听了他的几十张唱片,聆听时怀着憧憬与犹疑,听过已在心里装下了充实,像从森林里归来的孩子兜里揣满松果一样。

⑵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作曲家与演奏家从来都是独裁者,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与哲理。听者只能用声音——唯一的传导符号来体味它背后的无限丰富。当然,伟大的音乐家——让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音乐家——也由此诞生。风烛残年的贝多芬,耳朵全聋了,仍执意指挥《第九交响曲》。这是令乐人们为难的事,又得配合。贝多芬眼盯着乐谱,手臂僵舞,他的耳朵里静悄悄的。乐人们小心地瞟他的手势,他们明知贝氏听不见,但生怕拉错一个音符。鲍尔吉·原野《我等过你》阅读答案。乐曲结束了,全场掌声潮起。穿着燕尾服的维也纳人起立鼓掌,眼里漾着热泪。他们尤为结尾《欢乐颂》这一为人类祈祷的乐思感染。贝多芬却依旧木然。女高音卡洛琳·婉格只好以不大礼貌的方式,抓住他的衣袖,指一指观众席。风湿蹒跚的老贝慢慢转过身来。认真地睽视着观众少顷,尔后鞠躬致谢。

⑶还是回到詹姆斯·拉斯特。说到贝多芬,我会总有一种冲动,像说到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徒一样。我只想说,他们作品的伟大,像辘辘把的绳子一圈挨一圈致密绕在人格的圆木上。詹姆斯·拉斯特没有贝多芬那么伟大,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说。他只是一个乐队的组织者和指挥家。他所做的是把所有好的音乐作品加以改编,从古典乐曲片断到流行电影插曲。在编配与气质上,使之具有独一无二的詹姆斯·拉斯特的风格。

⑷他是通俗乐队,但本质上却很古典,典雅悠然,富于沉思。在詹姆斯·拉斯特那里,无论是对往昔的回顾,对世事的前瞻,都与我的心性契合——那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譬如说描写爱情,其感人处如脚下激起的细碎浪花,瞬间变幻而消隐,耳畔更多的是潮音与涛声,却没有兜头的狂澜。

⑸在照片上,詹姆斯·拉斯特,这位德国不来梅的老头,灰白的金发很长,唇髭整齐,下颏的胡须剪得很好看,古铜色的脸膛上永远带着宁静明朗的笑。这个我心中默默信赖的人,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式的沟通。我感谢他。

⑹听老詹。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在这些纷纷如落叶的乐声里,我寂寞地写着自己的文章。许多时候,环顾左右,也只有老詹的乐声相伴。

⑺还能说什么呢?南非诗人乔科写道:“我只能说——我等过你。”

【鲍尔吉·原野《我等过你》阅读答案】

7.文章开篇说“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从全文来看,这种“贴切”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8.文章用了为数不少的文字表现贝多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文章的标题为“我等过你”,说说作者等来的东西是什么。

参考答案

7.这种“贴切”是针对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而言的。

8.文章有不少的文字写贝多芬,意在说明“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进而用来表现作者与詹姆斯?拉斯特形成的默契、产生的共鸣是令人欣喜、弥足珍贵的。

9.作者“等来的东西”即詹姆斯?拉斯特乐队带给他的两点收获:①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式的沟通;②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选自20134期《散文》)

11.作者为什么说藤“是植物里的龙蛇”?(4分)

12.请赏析文中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13.第⑤段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作出赏析。(4分)

14.第⑦段叙写文人画里的藤,有何作用?(5分)

15.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4分)

 

11.参考答案:从形上看,藤与龙蛇相似,长而柔,蜿蜒绵长;(2分)从神上看,藤灵动而有生气,有好奇心和探寻精神;不受束缚,追求个性;坚韧不拔,怒而刚烈,与中国人心目的龙蛇一样有着神奇魅力。(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参考答案: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②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③“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13.首先,把“不开花的藤”比作“药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藤的外形特点和情愿寒碜、平凡,不追求富贵的精神;(2分)接着,把“开花的树”比作“做家务的男人”“粉墨面世的梅兰芳”,通过比较,侧面衬托“不开花的藤”的本色;(1分)最后设想藤开花的情形,运用比喻,感情分明地从反面表明“不开花”才是藤的本色。(1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参考答案: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3分)言之成理即可。

15.参考答案: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2分)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2分)言之成理即可。

     鲍尔吉·原野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予。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遭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要克服这种种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是,由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4)

答:

2.第2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4)

答:

3.理解第3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6)

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18. 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天真是一种怎样的性情?(4)

答:  

19. 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就原文的本意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5)

答:      

20. 文中天真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依据原文,概述下列所写人物的天真各具怎样的内涵。(5)

答:李白的天真是             

孩子的天真是             

爱因斯坦的天真是             

齐白石的天真是             

黄永玉的天真是             

21. 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最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

答:

【小题1】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小题2】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小题3儿童的天真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自然缺少天真。

      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小题4】天真是一种不加矫饰而自然流露的高纯度的性情。

【小题5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仅仅是针对儿童而言,指知识会束缚儿童无知式的天真;而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塑造了忠实于科学的科学家诚实的人格,也就塑造了科学家天真的性情。

【小题6李白的天真是无顾忌、无掩饰的率真;孩子的天真是无不洁之念的无知;爱因斯坦的天真是对自我的诚实;齐白石的天真是纯净的童心;黄永玉的天真是精妙而睿智。

【小题7】既表现了孩子无知的天真,又让读者(听者)感受到睿智和幽默的美。

中考鲍尔吉·原野作品阅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