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谈

发布时间:2018-10-05 20:37:54

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汉字堪称文化瑰宝。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承传的主要载体,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一般认为汉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唐代的张彦远谈到仓颉造字时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汉字也是一样。汉字通易理,合阴阳,因此具有全息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会产生测字术的原因。在殷商时代就有用字占卜的记载。可见,学习汉字,能够晓天机,明正邪。汉字是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天、地、人、事、物纷繁的信息,也就是说汉字与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汉字都蕴涵着神赋予它的特定含义,它的笔画都不能随便改动的,一改动它的意义就变了。
中共执政以来,对文字進行了三次大的改动,使用简化字,改变繁体字的内涵,使得有些原本吉祥的字化吉为凶
五十年代民间流传着讥讽简体字顺口溜:亲不见,爱无心,厂空空,产不生。也就是正体字的右边有字,而简体字亲不见了,没有了亲情,把人们搞的六亲不认。特别是文革期间,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之间互相揭发比比皆是,在当时这好像成了革不革命,或忠不忠于的标志。文革中,胡乔木的女儿上台发言批斗老爸,最后喊的口号中有砸烂胡乔木的狗头!当然她倒没有真的砸烂她老父的狗头,而有一个中学生却砸碎了自己父亲的头。北京东四一带有一家是 “资本家红卫兵把老夫妇打到半死,又强迫儿子去打,上中学的儿子用哑铃砸碎了父亲的头,自己也疯了。一个花际少女,一个青春少年,是谁使他们变成毫无人性的冷血动物的呢?
正体字的是有的,简体字是无心之爱,无心之爱那不是虚情假意吗?你看现在社会上有多少是真情实意有真正爱心的,即使想真心做好事都会被人误解。据报道,35有记者在郑州街头扫街学雷锋,两天内出手帮人14次,竟13次遭到或直接或婉言的拒绝,还一度被误认为别有企图,甚至有一次还差点被当成贼。如今好多人甚至包括谈恋爱都是虚情假意,都在互相忽悠。
简体字的中是空的,中没有东西,而且只靠一根歪斜的柱子支撑着,这样的厂能长久吗?正体字的中有生,而简体字的中没有生,这种无能产什么呢?
有个小故事,有个人从台湾到大陆投资,回台后,对晚辈提醒不要写简体字,尤其工厂绝不能用简体字,大家都莫名其妙。他才说,你看那个字,上面一根大梁,底下仅仅靠着一根斜斜的柱子撑着,这种工厂,它说倒就倒,迟早会倒闭。
所谓方便有多门啊!我理解都是一样的!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麵无麦,運无車,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一个姓叶的律师认为有些汉字不尊重女性,应该更改。叶律师举出16个这样的字: “娱”、“耍”、“婪”、“嫉”、“妒”、 “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女票(是piao,但因为是敏感字,故写做女票)”。比如:“娱”字把女性当作男性消遣、玩弄的对象。嫉妒是男女都会产生的,但“嫉”字选用女字偏旁,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对“女票”字,叶律师的理解是:

  \\"吃喝piao赌,都是形容人不务正业、游手好 闲等恶劣品行。恶劣行为实施主体为男人,怎么可以在造字时把污水泼在女人身上?更何况这个字偏旁为\\''\\'',在今天大多数人多会理解为\\''钞票\\''\\''\\'',将 \\''\\''人和钞\\''\\''放在一起,即为piao,这给文字的使用者要传达什么信息?要传达一种什么文化?这个字只能说是中文之污。我建议更改为\\''彳不\\'',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两个人做了社会不允许、不认可的事,我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受到一次无形的教育,将来会有效地减少这种行为。\\"

  对“奸”字,叶律师建议改为“犭行”,这样可以向所有人表明“犭行” 是一种兽行;他还说:“我相信更改这个字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的qiang奸(犭行)罪。”

  我们都知道有“望文生义”、“秀才认字读半边儿”的说法,但叶律师这种“望文造义”的读法从未听说过。他缺少古文字学的基本常识,不顾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的历史,以今天汉字的模样解读古人造字的用意,必然闹出笑话。比如,汉字形声字中根本就没有“男”或者表示“男性”的意旁(夫”只做声旁)。有些字当然只好用“女”字做偏旁了。有女无男,这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再比如,周代已有“佞”字,读ning,与仁(ning)同音(上海方言“人”仍然读ning)。“佞”字当时的意思是有口才,没有贬义。《论语》中的“雍也仁而不佞”是说孔子的学生冉雍有仁德但不善言谈。从结构上说,“佞”字有“仁”有“女”,是不尊重女性吗?“佞”字有贬义,是后来出现的。

  叶律师最大的错误在于他明知道自己举出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表音,一表义,如“娼”、“嫉”、“妄”等),但却偏认为表音的声旁是表义的,或者直接按照会意字去解读。会意字往往也由两部分组成,二者分别代表一个意思,合在一起产生出第三个意思。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人在树下表示“休息”这个概念。上面所讨论的女票piao字,“票”是声旁,但叶律师非要读出“钞票”这个意思。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钞票还没发明呢。另外,“票”字现在有“戏票”、“船票”等意思,为什么传达的一定是“钞票”的信息呢?把钱称作“钞票”,是上海人的习惯,叶律师在上海,所以容易把“票”理解为钞票。

  叶律师的主张和观点出于他对社会的关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遵循他的这套思维逻辑去寻找汉字传达的“信息”,就会闹出大笑话。我现在出门在外,手边没有字典,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跟诸位说说。

  (1)“婊”指坤表;“嫉”指“妇女病”;“娱”指上海妞;“妄”指女尸;“妒”指女性的那个地方。这恐怕所有的妇女都要起来反对汉字了。

  (2)流氓的“氓”:老百姓死了。这不引起公愤吗?

  (3)“馆”:干部吃喝的地方。这是对公仆的不敬。

  (4)很多古文字学家认为,“且”字是一男性生殖器之形,与之相关的“祖”字,由男根与放祭品的台子(示)组合,以表现“祖先”这一概念。以叶律师的思维,这不是在侮辱祖先吗?同样,“祖国”一词含有的意思,也使我们国人在世界上抬不起头啊!

  更可笑的是,叶律师认为很多qiang奸犯是因为看到“奸”字受到“干女(人)”的启发而犯罪的,他说:“我相信更改这个字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的qiang奸罪。”如果国人的行为真的会受到象形文字影响的话,要更改的,就不只“奸”一个字了。比如,母亲的“母”就是一个暴露乳房的人形,甲骨文就有。再如,生育的“育”字,最初是“毓”字的右半边,上半部是个倒子(头冲下的孩子),下半部是三滴血(“三”表示“多”),是生小孩的象形。不知法制观念不强的人看了这两个字后,是否会产生犯罪的动机?“宜”字也可以让人联想到“家”里有“那话儿”(且)就适宜了。另外,依据郭沫若的研究,“也”字是一女阴之形。那一部位,王小波称为“帝王将相”,是“帝王将相皆从此出”的简称。如果郭说不误,那 “池 ”字就暗指水流进女阴,这更容易引发qiang奸案。同样,亲昵的“昵”字也会引导犯罪分子去强暴尼姑。还有,以后“咬”字也必须改,这样可以减少伤风败俗的kou交行为。

  叶律师所造的“犭行”(兽行),即不是形声字,也不是会意字,不属于“六书”(六种造字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可谓是独创。但是,我劝他最好不要这么改,否则有人会用同样的方法把“狮”字解释为“禽兽律师”、“禽兽教师”,把他和我都骂了。

尊重女性,净化社会,还是应该从根本上着手,在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字上做文章,或给汉字大动手术,未必能有成效。

汉字跟女性有千丝万缕的瓜葛,“字”这个字本身就表明了汉字跟女人之难舍难分的程度:上头的“宀”本是个象形字,画的是一幢房子的外观轮廓;下面的“子”,也是个象形字,从篆体看,是一个可爱的新生儿,又大又圆的脑袋,举着一双小手抓挠不已。所以,“字”是在家生子、孕育的意思。《易经》上讲:“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思是说:有一个女子不能怀孕生育,于是求神问卦,神告诉她,十年之后才能受孕。“字”后来引伸出“嫁”的意思,青春妙龄、等待出嫁,叫做“待字闺中”。

“字” 表示汉字,正是从生育、繁殖的意义上来的:最初造出的字很少,并且都是依葫芦画瓢的独体字,叫做“文”,如“女”、“人”、“水”、“火”等;后来把这些 “文”拼合起来构成合体字,这才叫“字”,字的数量就多起来了,这就正如女性的生育、人口的繁衍,“字”是“文”的子女。这显然是一种生殖崇拜。

“女”字也体现出生殖崇拜,这也是个象形字,从篆体看,它所描绘的女性体态是丰满而成熟的,特别突出了胸部和臀部,因为这两个部位跟孕育和哺乳密切相关。

这种生殖崇拜,自然就转化为女性崇拜。“女”字可以说是汉字的一位老祖母,很多字都是她跟别人结合之后生出的子孙后代。例如中国最早的姓氏,许多都是带 “女”字旁的。咱们的老祖宗黄帝,就姓“姬”,可见黄帝本人也是女人生的,不象亚当是上帝亲手造的。传说中那位英雄人物神农氏,姓“姜”。舜也是一位英明 领袖,姓“姚”。那位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则姓“嬴”,他的母亲是有案可查的,而他的老子究竟是谁,至今还不明不白。

“姓”字本身也是“女生”的。“你姓什么?”那意思仿佛是在问:“你是哪个女人所生?”夏娃是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的,仿佛女人是男人的派生物;但是咱们中国的男人无疑是女人生的,不仅是他的生命,而且他的姓氏也是女人赐予的。当然,这对于现代人并不适用,今天的中国人都跟父亲姓,似乎都是“男生”。这是父权社会的现象。而远古时代的人却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那是母权社会的情景:一群兄弟姐妹的母亲只有一个,但他们的父亲就太多了。所以,那时候,女人才是统治者。古人造字的时候承 认现实,是有实事求是态度的。

这种女性崇拜,也表现在神的名字上。上帝通常是个男人,但中国人最初的“上帝”却是个女人,叫作“娲”。当上帝还不曾动手在地中海边制造亚当的时候,她已经在黄河流域“批量生产”中国人,用的原料是高原黄土,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皮肤的本色。诗人李白有诗为证:“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这种女性崇拜实质上仍然是生殖崇拜。咱们今天苦于人太多,而古人由于死亡率高,总是苦于人太少,所以生殖是一件顶要紧的中心任务,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难怪女娲当年已经疲惫不堪了,还舍不得住手,结果我们当中不免混杂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看来,她老人家不大懂得“优生优育”的道理。

总之,汉字最初对女人是俯首贴耳的。想当初,男人大概也是如此德行吧?

原载《读者报》1994218 作者 黄玉顺

汉字文化——女字旁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

“女”字在语言里属于核心词,也是汉字里最早产生的象形字之一。

“女”字随后作为一个重要的偏旁参与造字,在文字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女旁字家族。据笔者统计,《汉语大字典》收“女”旁字达956个,除了部分异体字、简化字、讹字、音义不详字之外,有意义的尚有六百多个。

曾有人把中国妇女生活史分为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所谓“女神时代”指的就是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在那个时期,妇女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同时, 在那个盛行生殖崇拜,“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里,肩负有“使人类繁衍生息下去”这一神圣使命的妇女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的主宰,形成了以母姓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的基本社会形态。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其构造必然会对这一现象加以反映。不难理解,产生于初民社会 的“女”字,其构形理据必然是建立在初民对女性某种普遍认识基础之上。在那个盛行“生殖崇拜”的年代里,女性与生殖相关的生理特征势必格外引人注目,丰乳肥臀是女性生殖功能强盛的重要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女性往往会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青睐。可见,在象形独体字“女”中浓缩了初民社会里带有生殖崇拜的女性审美意识。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女”作为偏旁参与构造了多个体现女性权威的合体字。如:“姓”,汉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主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 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以因生以赐姓。’姓作为古代社会里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作为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造字从女,体现了古人对妇女“生殖功能”的崇拜。不仅立姓从女,取姓造字也从女。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因此这一部落的人便姓“女”,或以“女”字旁为姓。《通志氏族略 序》云:“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调、始、坏、缪之类是也。”《汉语大字典》表姓氏的“女”旁字多达46个,这说明在母系社会,女性才是社会的核 心,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汉字中有一个“始”字,《说文解字》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以“女之初”表“人之始”,进而演化为表“万事万物的开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父系社会。妇女在母系社会享有的自由和尊敬逐渐失去,进而成为男人的附庸。这种变化在女部字与表“姓” “女”部字的消亡相对的是大量“女”旁合体字的产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专有名词,如称谓、地名、女官名等,一种则大多包含更为丰富复杂的意义,表示 容貌、姿态、品性、活动等。

在《汉语大字典女部》中,有156个字其首义(基本为本义)与姿态、容貌有关,占有意义女部字的四分之一。其中表示貌美的有100个,如:“好,美也。” “埃,色好也。”“嫣,长貌。”貌丑的13个,如:括、焙等,弱小的10个,此外还有些描写神情、体态的字。“女”旁字中描写女性行为活动的字眼不多,仅有20余个,而且局限于梳妆打扮、结婚生育、操持家务几方面。“女”旁字中有一些与品行、道德有关的“贬义”字组,这些字所表示的意义并不只与女性有关,却用“女”字作偏旁,《汉语大字典》收录此类字达60多个。表示淫乱放荡的如“、淫、娇、峡”等。表示贪婪的如“、燥”等。表示妒嫉的如“拓、、缅、缪”⋯⋯此外还有意为懒惰、偷盗、奢侈、诽谤、不孝等贬义的女”旁字,几乎所有为人不齿的坏事、丑事都与妇女有关,好像妇女就是万恶之源头。这些为数众多的贬义“女”旁字就如一面面小镜子,让我们体察到几千年来 根深蒂固、绵延不绝的歧视、污蔑女性的封建腐朽思想。姜子牙有诗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二者尤自可,最毒妇人心。”大圣人孔子亦有“名言”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些被人顶礼膜拜的圣贤既如此,无怪乎历朝历代总把“红颜”视作“祸水”,那些男性造字者也把放荡、妒嫉、贪婪、愚蠢这些污泥浊水一股脑泼在妇女身上。

男权统治者一方面把女性的容貌当作观赏玩弄的对象,创造出上百个描摹女性容貌、姿态的字眼,另一方面又对女性的身心极尽污蔑、诽谤,才会有众多“贬义”女 旁字的产生。他们歧视、玩弄女性,却不容许女性反抗,要求妇女忍耐、顺从,“三从四德”是几千年来禁锢在妇女身上最为残酷的精神枷锁。这种“顺从”的观念在汉字中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女”旁字中有十几个字有“顺从”之意。《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错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委,随也。从女,从禾。”“媛,顺也。”“娓,顺也。”可见在男权统治者眼中,“顺从”才是女子最大的德性。从这些汉字中不难体会封建社会中“女子”丧失自由、尊严,完全成为男人附庸的可悲结局。

中国女性除了在母系社会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外,数千年来一直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对“女”旁字的结构进行文化剖析,一方面揭示了汉字的创造与传统文化、思维、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尊卑嫂变,对封建社会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按照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女”作为语言里的一个核心词,当是“女神时代”的产物。对于“女”字的 结构阐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苏宝荣先生《新注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像侧立俯首敛手曲膝的女子之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段注》:‘盖象其掩敛自守之状。’一曰:女,甲骨文中有两种形体,后者胸部有两点,突出女子特征。后来分化为二字,前者为女,后者为母。或曰:‘女’即古‘奴’ 字。”女字旁汉字的教学要先教其独体字“女”,本人比较钟意利用汉字的表意性从“女”字的甲骨文形态开始,从造字角度出发,讲解“女”字本身造字时的最初意义,然后再讲解其演变,这样有助于理解记忆,也增强了趣味性。

原文地址:http://www.tde.net.cn/html/jx/zxjx/cz/qy/2009/1112/6519_3.html

汉字文化——女性、母性、生殖的崇拜

汉字文化

对生殖的崇拜,是中国古代尚未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之前的一种价值取向。农业社会的底色让中国古人没有崇拜天上的神,而是对祖先进行崇拜。但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被“昭然若揭”之前,男性所主导的生产力在社会中的角色被重视之前(男性比女性的力气大,能够为部落搞来更多的食品,也能够在抵御外患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因为注重生产力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女性,更确切地说,是母性,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迹象,在甲骨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女”和“母”两个字在表意上几乎是通用的。如称先母为“母甲”、“母乙”等皆可写作:“女甲”“女乙”。先王之配偶可用“母”,也可用“女”表示,如“王亥女”,即“王亥母”。这时“母”是“女”“于胸部加两点以示女乳”的特殊写法,无意义差别。这种通用现象说明,造字初期,女性的妻性和女儿性价值还没有确立或还处于潜意识中。但是,女性和生殖之间的关系,却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确信不疑的信念。

《说文》中是这样解释“女”的:“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尔雅·释义》释“女”七条,除第一条区分性别,第七条“人名”外,均以母释女,可为旁证。既然母性是女性的主要价值,那么女旁字体与突出大头特征的“子”相结合,就创造了许多肯定母性价值的汉字。如大腹便便,腹中藏有胎儿的“孕”字;表示产妇生子,鲜血淋淋的“育”(毓)字;表示伸臂抱儿,露乳以哺育婴儿的“乳”字。孕、育、乳三字,惊人形象地诠释了女性孕育、生产及哺育人类的全过程,并用“好”(女+子)字负载起古人对这一过程的赞美。

“天地之大德曰生”。古人把生命从无到有的孕育看作最有“德行”的一件事情。正是出于对造物主的敬畏。我们的古人便用“好”这个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赞美之情。“好”是一位母亲抱儿的形象。《说文》释为:“好,美也,从女子”。古人认为屈膝、坦乳、抱儿的姿态是最美的,并用“好”字凝固了这一文化蕴意。依此思维定势,就不难理解许慎《解字》中“女”为“屈膝交手之人形”,是母亲屈膝交手抱儿的姿态,包蕴的是古人对无私育儿的母性价值的肯定,并非跪拜侍夫的屈侮。由于许氏仅指“屈膝交手为其于室内居处之常见姿态”,以区别于“力田之男性”,但他却没有指出屈膝所侍的对象,以至于后人多认为这是妻子服侍丈夫的姿态。再加上汉代男尊女卑文化的积淀,造成后人误解女性生来为侍夫第二性的妻性价值,并以造字时的“女 字为最有力的证明。其实,从汉字字形上就可知:“女”字产生早于“母”与“妇”字。只不过殷商后期产生“尊卑”意识之后,“母”字所承载的血缘关系使得母性价值变得威严起来,失去了“坦乳抱儿”的慈爱与美好。自此以后,“女”与“母”便不再通用:“母”强调的是母性价值,在血缘传承中发挥重要角色,而 “女”则更加强调其妻性价值,承载起更多负载起女儿性的意义。比如,将“女”字右加“帚”,以示婚后侍夫的妻性卑贱。因此,较早产生的“女”字负载起的应是“生殖崇拜”文化,而非“男尊女卑”文化。

这一点还可以从“每”与“美”的字形上得到证明:甲骨文“美”是“头戴羽饰的人形”而“每”为“头上插戴羽饰的美女”。以此可推证:“每”是“美”的特例,指插羽而舞者为女性,而“每”的母字旁标志及《尔雅·释义》释“女”第六条:“女”通“每”,再次证明造字者对母性价值的肯定:“女”是“母”,通 “每”,是“美”的。甲骨文对于女性地位的肯定,还有“后”字,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认为:“后,像产子之形”,与《说文解字》中的“毓”字相同。在古代,女性常被尊称“毓尊”“毓妣”,典籍皆作“后”,均以繁育子孙之功得此美称。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皇后”、“太后”、“母后”这些词,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文化在远处之际对生殖的赞美,对母性的肯定。

对母性价值的肯定,可能源于古人的生殖崇拜及“人类最早起源于大海”的神话传说。他们认为硕大的母腹就像海洋一样,是孕育生命的摇篮,那里充满着创造人类的神圣。因为超自然的“图腾魂”(婴儿魂)只能进人这样温馨的母体中孕育成长。母亲们“载娠载肃”负载起“载生载育”的神圣使命,成为人类生命之源。古人坚信这种文化意识,并在神话中塑造许多圣母形象作为本民族始祖的创造者加以赞颂。如感蛇而孕的华胥(五帝之首伏羲母),履帝武敏的姜螈(周始祖后稷母),吞玄鸟卵而孕的简狄(殷始祖契母),还有那“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的女娲。这些神话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为女旁汉字美的内涵又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

女性不仅是人类生命之源,是民族发展之根。这可从“姓”字释义与“姜螈”名字的解析上得到验证。《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天”是无形之神有形之“神圣母”,就成为一族之祖宗。《通志·氏族略序》说得更透彻:妇人称姓,从女从生,也就是说:一个女性所衍 生之一系统为一姓。“姓”之家族成为古老民族的细胞,诸如“姜”(神农族)、“姬”(黄帝族),炎黄民族源于“姜”“姬”两大女性。另外,“姚”(虞舜 族),还有姒、姑、嫖、妫、嬴等,或中心或重心均处于女旁。从造字结构上,这些例子无疑证明:繁衍人类是女性更是家庭的核心任务,具有社会意义,受到社会集团的普遍尊重与肯定。既然古人如此看重女性家务劳动的作用,并视其为社会行为,那么以“屈膝交手”家中抱儿来诠释“女”字含义,就理所当然了。

就拿“姜嫄生后稷”的故事来说,姜嫄,即“姜源”,姜为水名,也为族名,姜姓女既如源水,成为人类生命之源,又是姜姓家族之源,这种释义蕴含着黄河文化尊祖敬宗思想,更有肯定女性为民族之根的社会意义。另外,“始”字也为女旁,许慎释为“女之初也”。现代汉语为:“元也”。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与“始”互闻,既成为道家形而下与形而上两种哲学层面的思维之根源,也表现了这一学派对母性十足的远古社会的 深深留恋。

汉字文化——汉字中包含的男女两性

汉字文化

“相”,表示男(木)女(目)约会交往的状态,或表示女人(目)观看男人(木)模样的状态,还表示母亲(目)察看儿女(木)情况的状态,也表示人们观察 (目)植物(木)的状态;进而转指男女的、母子的、双方的、两性的、性事的、约会的、交往的、模样的、容貌的、亲密的、同等的、同样的、观看的、见面的、 察看的、看望的、照顾的、陪伴的、互相的东西和状态。

中国人有“相亲”的习俗:男女在结婚成亲之前,先要看一看对方的样子(包括:体貌特征、气质风度、家庭状况、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等)。这一习俗似乎印证了“相”的性含义。

中国古人从男女相亲中发展出了一种观人之术:也就是通过看相来推测男女的性经历和人们一生中所遇的种种事情。这种观人之术又叫做“相术、相面、看相”等等。

古人认为:相随心成,心以相现。相貌是由心境决定的,心境是由相貌展现的。心纯就面善,心狠就相凶。

中国相术认为:相貌和性欲的关系很密切。例如:女人口大唇厚,男人鼻高鼻大,性欲就强;女人口小唇薄,男人鼻小鼻扁,性欲就弱等等。

“戏(戲、戱)”,表示正在性交(戈)的男(戈、虍)女(又、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或表示男(虍)女(豆、业)在一起互相动手动脚(戈)互相搞弄 玩耍的状态;进而转指男女的、性交的、结合的、紧密的、亲密的、密切的、正在一起的、正在进行的、互动手脚的、动手动脚的、搞弄的、玩耍的、玩弄的、玩笑 的、取笑的、欢乐的、游玩的、嬉笑的、嬉闹的、挑逗的、表演的东西和状态。

中国古人把男女性交叫做“秘戏”,把男女房 中交合叫做“隐戏”,把男女野外性交叫做“游戏、野戏”,把男女调情挑逗叫做“嬉戏、演戏”,把男女性交前后的爱抚触摸接吻舔拭叫做“前戏、后戏”,把男女可以和准备和正在和已经性交叫做“有戏”,把男女性交一次叫做“一戏”等等。

从古到今,性游戏一直都是少男少女接受性知识和学习性技巧的重要方式。例如:过家家、扮夫妻、显示性器、玩弄性器、互摸性器等等。据说,湖南花鼓戏就是一种性游戏:每年夏秋之季的晚上,少男少女就会在月光下模仿性交动作,又唱又跳,互相追逐,打情骂俏,直到男女双方直接性交……今天的花鼓戏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具有浓烈性交含义的表演动作和內容。

“冠”,表示男孩(寸)刚刚(元)发育成熟可以性交时头上就套戴了标明性身份和性状况的性饰物(冖)或包裹物或遮盖物的状态,或表示少男(寸)少女(元)第 一次(元)见面时或第一次性交后头上都要套戴性饰物(冖)或包裹物或遮盖物的状态;进而转指男孩的、少男的、少女的、发育的、成熟的、性交的、见面的、刚刚的、第一的、首次的、头上的、上头的、顶端的、前面的、套戴的、标明的、明示的、显示的、显赫的、都要的、装饰的、美丽的、美好的、漂亮的、荣耀的、包 裹的、包头的、遮盖的、遮头的东西和状态。

中国古人把遮盖在男人头上的性饰物叫做“冠”,把遮盖在女人头上的性饰物叫做“冕”,合称“冠冕”。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育后则冕”。也就是说:不论年纪大小,男子只要结婚性交了就必须束发戴冠,女子只要生儿育女了就必须盘发戴冕。

冠是头套、发套、头巾、头布、帽子;冕是前后分开的或左右分开的冠。

另外,桂冠是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的帽子,戴在优胜者的头上,象征胜利和光荣。

中国古时,男子二十岁要加冠,女子十五岁要加笄。加冠加笄表明少男少女发育成熟了、可以性交了、就要取字了,是成年的标志。

中国古时的少男少女发育成熟长大成人以后,除了加冠加笄,还要在腰腹部或性器处束带;头上的冠,腰间的带,合称“冠带”。

“冠带”最初表示男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或家庭成员的姻亲关系或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后来又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也表示人们的仪表仪容。

有人认为:冠礼是古时所有礼节中的重点。人生的礼仪就是一个人在出生、生长、成长、成熟、成年、性交、生育、老迈、死亡的整个人生过程中每次发生性变化或性 转变时所举行的各种祈福仪式,这些礼仪包括:催生礼、接生礼、生日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断乳礼、成人礼、结婚礼、长寿礼、丧葬礼等等;而成人礼又 包括:冠礼、笄礼、割礼、初潮礼、纹身礼等等。所以,少男少女加冠加笄是人生中发生性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不过,现代人用婚礼代替了冠礼和笄礼,或把冠礼和笄礼合并到了婚礼中。

隋末唐初性文化砖雕5万元求藏家 28x19cm “梅”,表示母亲(每)生育了或拥有了儿女(木)的状态,或表示母亲(每)哺育或关怀儿女(木)的状态,还表示插戴在女人(每)头上的梅枝(木)、梅花、梅子,也表示“每”根枝杆上都开有梅花的植物(木,即梅树);进而转指女性的、母亲的、母子的、儿女的、生育的、哺育的、拥有的、关怀的、插戴的、装饰的、 标识的、植物的东西和状态。

中国古人认为: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显然,“元、亨、利、贞”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卦辞。

有人认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有人认为:元亨利贞对应的就是春夏秋冬和東南西北。

史公史母木雕 其实,“元、亨、利、贞”象征女性的四个生理阶段:“元”是女孩,是开始;“亨”是少女,是成长;“利”是母亲,是生育;“贞”是经历了整个人生性历程的真正的完全的女人。所以,中国古人把少女达到了性交生育的年纪叫做“标梅已至”,这时少女头上就要插戴梅枝、梅花、梅子等标识物;而“标梅已过”是指女人的少女时代已经过去,性交生育的性事也已有过,梅枝、梅花、梅子等标识物也已插戴过了。

“林”表示两个或众多男人(木)站立在一起的状态;进而转指男性的、两人的、众人的、众多的、站立的、立着的东西和状态,进而又转指众多树木立着的状态。

“森”与“生”读音相同或相似,表示男人(木)生有或拥有众多儿女(林)的状态,或表示众多男人(木)站立在或聚集在一起的状态;进而转指男性的、生有的、生长的、具有的、众多的、聚集的、林立的东西和状态。不过,“森”主要是在“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木”的性含义和转指义!也可以说“森”不是原始的汉字。

“取”表示女人(又)生有了或拥有了或得到了儿女(耳)的状态,或表示女人(又)用手(又)去迎接或拥抱儿女(耳)的状态;进而转指女性的、儿女的、生有的、拥有的、得到的、获得的、用手的、迎接的、接到的、拥抱的东西和状态。 明白了“取”的性含义和转指义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娶”的性含义了。编辑 cdwxd 原文:http://bbs.cri.cn/showtopic-463853.aspx

传统文化(一)汉字文化趣谈

一、导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请先具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播放歌曲《中国娃》。

鉴赏歌词:(姓啥从那百家姓里查 祖藉在那黄土高坡大槐树底下 家在神州又名叫华夏 走到天边不改名咱叫中国娃)

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 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

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 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那的千层底 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最爱做的事儿呀是抱答咱妈妈 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

这首歌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吃、喝、说、写等角度写出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化,引起所有中国人的共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今天,我们就一同追根溯源汉字发展史,探究汉字文化。

二、汉字起源

1文字起源

自从有了人类,大概就有了语言。但口头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很大局限,不能保存,不能准确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既能代表语言的声音,又能体现语言的意义的载体——文字。所以说,语言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2文字最初的形式

最初,文字的形式是结绳系扣。后来,就转为图画,用图画来记事和交流、以事物的形象代表事物。这种办法启发诱导古人慢慢造出了真正的文字,这些文字跟图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字形很可能就是描画某个东西,所以我们管这种文字叫做“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我国能确定的最早的形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3 汉字之祖

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是轩辕黄帝的记事史官,他创造的鸟迹文字,结束了远古绳结记事的历史,开辟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先河。

相传仓颉从小生得奇伟,四目重光,聪明好学且又博闻强记,成人后被黄帝任命为史官。当他注意到每个动物的足迹都不同,而且具有可分辨性时,受到了启发,于是他把每个物体画成画,并简化了线条的数量。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被汉朝语言学家许慎称之为的象形字。 

但很多学者都认为:

在远古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4活动:猜一猜

这是远古时期一妇人写给他在外地的丈夫的一封“信”,你认为她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三、汉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

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一种说法。东汉许慎总结为“六书”,其中主要的造字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如“燕”, (甲); (篆)。从古文字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小燕子向上飞行时的形象。就楷书“燕”字的字形来看,“廿”像小燕子的头部,“ ”和“匕”像是小燕子的两只翅膀,“口”像是小燕子的身体,“灬”则是小燕子尾巴的变形。

活动:猜猜这些字。

象形字接近画图,非常像实物的样子,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但是,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只靠象形这种方法造的字并不多。

2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如“刃( )”字,是在“刀( )”上加上“丶”创造出来的。“丶”是指事符号,它的作用是指出“刀刃”在“刀”上所处的位置。其它的指事字还有上、下、本、末、亦、天等等。

活动:猜猜这些字。

用指事方法造的字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词义是相当困难的。从古至今,指事字极少,就说明了造指事字不容易这一事实。

3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从(從)cóng—- 《说文》:“相听也。从二人。”本义是随行,如随从。引申义有跟随,仆从,听从,附属,参加,依照,起点,向来等。

bǐ字形是同向行。本义是竞走或赛跑,如比赛。引申义有较量,对照,比方,靠近,亲密,勾结,近来等。《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是引申义。

如“即”, (甲); (金); (篆)。古文字中左边的“皀”, (甲); (金); (篆),好像是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冒着香气。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即”就像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本义是“就食”。后来有了“走近、靠近、马上、立刻”等意思。总之,“即”所表示的意思大都还没有开始进行。

4.形声

“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这是形声字的一般规律。如

“形声”造字法产生后,突破了以往造字方法的局限性,造出了大量的形声字。目前,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需要强调的是,汉字经过长期演变,有很多形声字中的基本字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读音了,我们识字时不能犯“秀才识字读半边”的错误。

5. 转注和假借

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三、汉字演变

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并且不断趋向平直、方正和线条化,构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几千年来汉字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绘画或表意符号的基本格局,没有像其他文字一样变成纯粹的表音文字,这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

汉字演变过程中,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观看影片《汉字演变》。

活动:汉字演变游戏

四、蕴含知识很丰富

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厚的知识和无穷的奥秘。

1.“男”、“妇”字记载着古代男女不同的分工

男, (甲); (金); (篆); (隶)。“男”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上部的“田”,表示的是耕种的田地;下部的“力”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因为使用这种农具耕地要化费很大的力气,所以就用这种农具的样子来表示力气的“力”。在田地里种庄稼,是重体力活,是成年男子的任务,所以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用“田”和“力”合在一起表示“男”的意思。

妇, (甲); (金); (篆); (楷书)。“妇(婦)”由“女”和“帚”组成。“帚”指的是打扫卫生的笤帚、扫帚等工具。古代的女子一般呆在家里,多数情况下是干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女子拿着扫帚扫地的形象表示妇女的“妇”字。

男的主要在田间从事需要化费大力气的体力劳动,如耕地、种庄稼等;女的则主要在家里干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我国古代男女分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来历。

2.“取”字蕴含着古代统计战功的妙法

古时候,我国部族之间、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获胜一方的首领要对士兵论功行赏。如何确定士兵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呢?让士兵自己报告,行吗?不行,因为无法证明士兵说的是真是假呀!让士兵把敌人的尸体拖回来,行吗?也不行,如果就杀死一个还好办,要是杀死十个、八个的,怎么能拖得动呢?

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还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敌人尸体上的左耳朵割下来,交给首领进行统计,交一只耳朵就证明杀死了一个敌人!

“取”字就记录了这一种统计战功的妙法。取, (甲); (金); (篆); (隶)。“取”字最初是由一只手拿着一只耳朵的样子构成的,表示割取耳朵的意思。后来,“取”字又有了“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意思。

3.“册”字形象展示出古代“书”的样子

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器皿、木片、竹片等物体上面刻字记事的。用来写字的竹片叫做“竹简”,它是怎样做成的呢?首先,把竹子剖成同样长短、宽窄、厚薄的细长条;然后,削去竹条外面的薄皮,并在竹条上相同的位置削两三个小缺口;最后,把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放在火上进行烘烤,蒸发掉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竹简就造成了。

竹简质地坚硬,价格便宜,人们多把它作为书写的材料。竹简做好以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上面写字了,或者是用刀在上面刻,或者是用毛笔在上面写。一般情况下,一条竹简只能从上到下写一列字,写一篇文章要用很多条竹简。文章写完以后,通过“简”上的小缺口,按顺序用绳子或牛皮条把它们串编在一起,这就成了“册”,也就是我们祖先的“书”。

我们看来看一下“册”的古文字: (甲); (金); (篆); (隶)。不正像是用绳子串编起来的竹简的样子吗?我们的祖先在竹简上写字的时候,当然也会出错。那时候还没有橡皮,怎么修改“册”上的错别字呢?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呀!你看,“删(shān )”字不是已经告诉我们了吗?“册”后面加一把“刀”,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

4活动:妙解汉字

赶:只要不停地“走”,不停地“干”,终究会 “赶”上的。

怯:连“心”都没了,自然就没有胆量了。

劣:力气花得少,怎么会好呢?

只有敢于搬开绊脚石,才能不断进取。

五、 汉字的变化与开放

 1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2 外来词

下面,我们选一些成功的翻译词,让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幽默: 来自英文 Humor。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

  罗曼蒂克: 英文romantic,又称为浪漫,辞典上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却是如此的有意义。这到底是译者有水平,还是汉字汉语太过神奇了呢?

 迷你裙 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原意为超短裙。翻译为“迷你裙”确实绝妙。既有生活情趣,更是含沙射影,穿超短裙干吗?那是为了“迷你”的。由于mini是英语微型的前缀,后来又出来一系列的“迷你”的东西,如“迷你相机”等。但哪一样也没有“迷你裙”妙。“迷你裙”是“迷你”家族中最先翻译过来的。

3 谐音

欣赏趣味短信冬天啦,送你一筐水果,愿你:苹安富贵,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欢乐,莓有烦恼,甜如甘蔗。小小心意,请笑纳哦!

4火星文

网上最近兴起一种难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它们通常由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和符号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着生僻字、异体字、外来语、方言及注音的综合体。这种让人云里雾里的所谓文字,被网友称为“火星文”。

如:偶ㄉ电脑坏掉ㄌ害ㄡ灰长残念(我的电脑坏掉了害我非常懊恼)

1切斗4幻j,↓b倒挖d! (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那①刻_ゞωǒ哭了oοОゞ   (那一刻,我哭了)

思考:它们是年轻人秀出自我,还是对汉字的亵渎,或者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 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六、汉字的美

书法之美,另外设课。

举例说明《奥运徽标》

游戏猜字:《会跳舞的精灵》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她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每个汉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故事已经不被人们所知了,如果您感兴趣,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汉字的奥秘吧!

七、作业

为学校新建设的花园,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并要求做简单的文字说明。

汉字趣谈

相关推荐